我的大学回忆——初入Dian团队

进入Dian团队,全仗一位朋友帮忙——yangfan。她是湖南老乡,是班上一位湖南同学的高中校友,所以大家就认识了。yangfan是个很有心的mm,大二数据结构的课程设计做的非常漂亮,深得dian老师亲睐。当dian老师想到要招新的时候,自然就想到了她,鉴于我大学物理ccbp课程设计上的表现,有点胆小的yangfan就向dian介绍了我,我就和她一起进了Dian团队。

初入Dian团队,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虽然做过一个ccbp课设,但毕竟太肤浅,对C++、Opengl了解甚少。每当dian老师向外人介绍我为“编程高手”,我都觉得很羞愧。我很清楚,dian老师这样介绍我,不过是在保护我的信心。信心真的很重要的。

我2003年5月1日在喻信bbs上申请的账号,我进入Dian团队其实应该更早些。账号申请后,密码告诉了yangfan,她把我昵称改成了“我很笨,我是一只小小猪”,对此,我毫不计较,而且为了感谢她的引荐之恩,我到如今都一直没有更换过昵称,以表对yangfan的谢意。

当年没有预备队(预备队第一任总教练——xbull,我——刚加入团队,怎么可能有预备队咧,呵呵),项目也非常少,貌似只有公文组在开展活动,团队管理也非常松散,朝令夕改的事情经常发生。刚进入的时候叫我去接手电信系99级大牛人、小红帽队长newyoung在公文组的工作,但过了几天就杳无音讯;我还去主控组负责过一个提取字体轮廓的小程序(用delphi编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用delphi),不过又是没过多久就不理我了,貌似是amuzing不相信偶的编码能力,自己将这个程序搞定了;我还被派去喻信bbs站务组接手喻信bbs,一不小心还混上了站长,sign……

总之,初入Dian团队的时候,在外人看来似乎很风光,有了一个实践机会,其实我是在各处游荡着,希望某一天可以碰上dian老师或者××牛人扔过来的一个馅饼。所以今天Dian团队的新队员们,已经有了相当好的条件,能不能留在团队,几乎都在半年内可以确定,不用像我这样一直耗着,留与不留都在一念之间。

大二的暑假,我参加了Dian团队的暑假实习,内容就是消化ARM7的资料。当时,往后如日中天的snowall才加入团队,我目睹了他在ARM7组的脱颖而出,并且迅速崛起为ARM7组的顶梁柱。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我自己水平不到火候,虽然进入团队很早,但一直非常的边缘化。暑假实习之后,我一直留在主控组。我参加了ARM7组几乎所有的例会,那个时候刚好在准备考六级,大家开会我听不懂,就在某个角落安安静静的背单词。dian老师后来回忆说我态度很好,即使起不了作用,也坚持下来。其实是因为我几乎没有上自习的习惯,能够让我坐下来看点东西当然求之不得,更何况可以见识到一些课本上不会讲的东西,可以思考我下一步该往什么方向努力,因此很乐意参与。

但我心里是很希望受到重视的。记得有一次在创新基地,刘老师跟新进来的xule说,“你要加油!多接触硬件,做第二个snowall!”我心想,刚进来的xule尚且如此受重视,我好歹也该表达一个姿态啊,于是跟刘老师说:“我也会努力的,我希望往软件方向发展,我要像amuzing那样”。我很佩服自己当时的勇敢,也非常能够体会当时那种迫切希望受到重视、希望表达自己的心态。也许dian和amuzing已经记不得我当初说过这句话,但我一直铭记于心。

就这样,在ARM7组的某个角落里面待了半年有余,直到2003年11~12月份,团队准备承接“振镜标记机软件系统(中间层)”项目,要成立软件组,dian老师和我都认为我更合适软件组,所以就把我调过来了。当时软件组牛人济济,00级软件第一人smant为组长,图像处理高手chaoran为副组长,还有当时比较沉寂,日后逐渐发迹,如今已经声名远播的牛人realdodo。在这样一个牛人云集的小组里面,我又有成为边缘人物的趋势。但我真的厌倦了总是作为边缘人物的感觉,所以当dian老师把CAD模块和图像处理模块分配给了chaoran,要我作为chaoran的副手的时候,我主动提出来,要求独立承担CAD模块(其实还有一个原因:爱情的力量,愿望固然美好,可惜最后如梦幻泡影般消失)。

机会有了,还要看能力,但当时的我水平仍然比较有限,就像我2004年终总结所说的:“可是当时我的技术水平真是差得很,×××××,CAD模块必须用C++语言来编写,但是之前我没有学过C++。现在翻开自己以前写的代码,发现除了类的定义是C++语法之外,其他代码实现几乎都是用C写的。我直到暑假实习的时候才熟练掌握C++的“引用”等概念,后来逐渐开始了研究C++语言本身。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最困难的显然不是C++语言本身,而是得到图元的特征信息后所采用的重建算法。直线、圆这些常见图形当然是很好处理的,但是对于样条曲线、多线这些复杂图元就很难办了。整个上半年加上暑假实习的两个月,我都陷入在这些算法的研究当中。这种感觉就像走进了一片漫无边际的沙漠,心里渴望着绿洲,可是能够得到的只有黄沙。偶尔看到希望,却往往是老天爷嘲弄我而制造的海市蜃楼。这个心理过程是非常磨练人的,这也是做过项目的人和没有做过项目的人的根本区别所在。”

CAD模块、失恋和保研,都发生在2004年的上半年,我无法全力投入项目。虽然进入Dian团队很早,但是真正发力却是到了2004年暑假实习,之前的时间,我都认为是“初入Dian团队”阶段。

保研攻坚战开始了……

“我的大学回忆——初入Dian团队”的2个回复

  1. “我也会努力的,我希望往软件方向发展,我要像amuzing那样”。嗯,你这话当时令我既吃惊又高兴,觉得你有一股“霸气”和野心。但你成长起来以后,我还真不记得当年你的决心,不然早就会与你打趣了。现在,团队里人人都说你是“软硬通吃”的牛人,从这点上看,你和amuzing还真可以划等号,因为他也是团队里寥寥可数的“软硬通吃”的牛人.

  2. “我也会努力的,我希望往软件方向发展,我要像amuzing那样”。嗯,你这话当时令我既吃惊又高兴,觉得你有一股“霸气”和野心。但你成长起来以后,我还真不记得当年你的决心,不然早就会与你打趣了。现在,团队里人人都说你是“软硬通吃”的牛人,从这点上看,你和amuzing还真可以划等号,因为他也是团队里寥寥可数的“软硬通吃”的牛人.

dian(访客)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