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校友宋健健教授昨晚的报告很有意思。
看了美国这样一所工学院(HIT)如何培养工程师,美国的大学生如何去读本科,才切
实的感觉到差距。
我想我们的教育模式之所以不能满足我们现在的需求,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学校育人
目标不明确。我们究竟是想培养科学家,还是想培养工程师,还是会计?这个问题,我想
学校并不是很明确,或者学校大概是什么都想培养吧,她希望这个泡菜坛子里面能够泡出
不同风味的美食来。所以只是一味的加大这个坛子,把所有的佐料都用进去,而并不真正
关心这个坛子里面究竟哪些原料需要吸收那些味道才会最能成为美食。而美国的做法就很
精明,他们找来各种小坛子,不同的材料用不同的烹饪方法不同的佐料,那么做出来的一
定是不同风味,而且每坛都有特色。HIT就是这样一个“小坛子”,而且他们的管理者不会
相国内众多所谓的综合型大学一样,总是嫌坛子不够大,相反,他们很满足自己的坛子的
规模,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它更有自己的特色。其实这也是一种市场观,只有有特色的
产品才会有市场。想想现在我们国内的大学恐怕很少有乐意做“小坛子”吧。
看看他们的本科生活,概括的说就是把我们所谓的二课当成人家真真正正拿学分的课
。而我们呢,很多人连做二课的意识都没有。我死抓着课本不放也能混个好成绩,何必那
么辛苦去搞二课呢?这就要问问你到华工来是为什么了?当工程师?你要先问问自己会做
什么?没有不做东西的工程师吧,所以如果你有那个欲望就一定要为它付出努力。
那么“做”的境界也有不同。宋教授所谓的工程师应该是个designer,一个可以用现有
的知识设计出使人类的生活更方便的东西。华工常被称为是培养“匠才”的地方,显然这
“匠”要比设计者低一个境界。当然我们目标是培养“将才”,这就要在设计者的基础上
具备领导力,是更高一层的境界了。那么从“匠”到“将”,过程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学校应该思考,我们学生更应该思考。
我想很多人都会惊叹于他们的创造力。为什么我们没有呢?从他们的作品中我能感受
到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很多idea都来自生活,从生活中他们挖掘了无限的兴趣和动力,
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是他们的快乐。而我们呢?生活未免过于单调了,过于规律了,是
我们渐渐失去了挖掘生活的灵感的意识。这也不能全怪我们,大环境如此,我们也有很多
无奈啊。
可是我们不能光是抱怨现状啊,现实不可改变,可是我们毕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应
该做点什么去弥补。我想尽量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是我们可以去做的,有意识
的观察生活,有意识的从设计者的角度去思考生活也是我们可以做的。
我也惊叹于他们的动手能力为什么那么强。两星期之内从零基础到一个真正的产品诞
生。在中国我们要做同样的东西,恐怕学校要先为你安排两年的前序课程做铺垫。这不是
我们学生能力的差异,我们一点不比他们笨。这是我们学习方式的差异,他们是自顶而下
的方式,而我们是自底而上的方式。效率孰高孰低,显而易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学习
方式不好,只是他们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成为工程师,他们的方式更贴近于社会,更贴近于
未来的工作。
我还惊叹于他们能够写出六十多页的技术报告和四十多页的市场报告。他们的市场观
念很强,我想这是将来成为企业家的必备条件。以市场为驱动去找idea像个商人一样思考
也是很好的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创造出更有价值,更人性化的东西了。
震撼很多,关键是要把这种震撼转化为行动。大家共勉吧。
输入评审通过了!
现场彩排,轻松通过!
今天刘老师谈到白云上的ruoruo的一个说法很中我的意:华工是一个大的泡菜坛子堆,什么泡菜坛子都有,所以出来的人五花八门,没有特色,而米国会将这种泡菜坛子堆分成很多小的泡菜坛子,每个小泡菜坛子都特色鲜明,出来的人才也很精干。
适当的以个人、个人兴趣为中心,是美国和美国教育成功的根本原因
今晚听美国rose-human学校宋健健教授关于他们学校培养工程师的讲座,他介绍了很多他们学校的培养措施,以及project、presitation、business plan等等,特别经常提及的字眼是intrest、passion云云,从中,我看到了一批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美国大学本科生,我这个中国Number 5的名牌大学本科生自愧不如。
我们应该反思其中的原因。
中国的传统教育和义务教育都很强调“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上缺乏理性的探索。就像欧洲的中世纪与中国的春秋战国相比较的一样,欧洲中世纪什么都紧固,但唯独不紧固人的本性,反而追求人的天性,追求真理,所以欧洲中世纪诞生了一大批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比如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等等;但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虽然号称“百家争鸣”,但争鸣的都是些伦理规范,告诉人的是该怎么做,而不是存于万物之中的真理,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留给了中国人太多的规矩,人们都按规矩办事,却越来越不尊重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兴趣和激情。
就像如今的大学教育,学生们普遍处于随大流、看形势走的境地,大家考大学、考研全都忘了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各个名牌大学的定位都往“世界一流大学”奔,却忘了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使命。有人戏称华工为“关山职业技术学校”,一直依来我一直引以为耻,但现在看来,虽然不承认是事实,却惊呼广大中国的确应该有这种更坦荡、更现实的定位。名牌大学和职业技术学校是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次,中国在这两方面都很缺。上次看到日本教育方面的报道,日本好像有个北海道经济学院,是一个处于职业技术学校之类的学校,但是它却培养了绝大多数目前日本比较知名公司的总裁、董事长等等人物,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对于名牌大学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定位是比较统一的。
所以,关键问题在于中国人始终拉不下脸皮,不尊重个人兴趣,盲目追求所谓的“共产主义理想”;不肯拉下脸皮承认教育体制和教育水平的落后,盲目的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结果是既没有优秀的一流大学,更没有像样的职业技术学院。可谓呜呼哉!
换种方式生活,原来是这么爽的!
上次dodo说团队中的很多项目组长,太专注于技术,总想把所有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众事躬亲,很累,而且也找不到时间来做一些架构的事情。
我觉得我还不至于把组员排斥在核心技术之外,但我作为主力参与了核心技术的设计和规划直至实现工作,我一直觉得这些工作自己不参与,是不能把握好项目的进度,也无助于自己知识增长的,但这样子也会有一些小问题,那就是我缺少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构架知识体系的时间和精力。
今天,我尝试着不去管太细节的东西,把所有事物委托给asile,我只提要求,并给他们做一两个示范,然后就任由他们自己发挥了,我自己则躲在我的小窝里看看《Essential C++》,学习一下自己感兴趣的linux,甚至把cactus的《华夏人文地理》借过来看了,嘿嘿,感觉真轻松。
轻松而充实的一天过去了,原来要轻松会是这么简单的!我们真的不缺机会,很多梦想得到的东西其实只要稍作改变,或者稍微转换一个角度看待它,它就会变得非常轻松,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愿意改变,就像《谁动了我的奶酪》所提示的那样,到底是想做哼哼唧唧,还是嗅嗅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