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自去年12月份后,一直没有更新博客,但心情腾挪反侧是最复杂的一段时间。从和大师兄、zy还有刘老师策划创业开始,到见过一系列创业成功的校友,到校车监控系统夭折,心情低落到谷底,甚至要考虑是否转型做产品经理,再到突然听闻柱子和wei决定回团队创业。。。就在公司举办创意大赛的那个周末,我决定离开趋势科技,投身创业

那天接到刘老师电话,我几乎是不假思索的下了决定,虽然和柱子、wei没有真正共事过,但在团队的其他渠道听过他们的消息,这就是Dian团队的魅力——围绕这个平台,我们即使没有合作过,但我们可以瞬间建立起绝对的信任感,我相信类似的组合,在Dian团队会出现很多案例

我的很多东西都是Dian团队造就的,虽然离开团队多年,但我知道与Dian团队的缘分没有结束,回想当年Dian团队创业的历历在目,再次回到团队创业,这是完美的结局,也是完美的开始

人有梦想,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留在南京我很快可以买车,我已经有房子了,我已经是manager了,但我可以想象自己5年后会是什么样子,这样的生活很没劲,我希望能够决定自己的事业的方向,我希望可以改变更多人的生活,希望能够承载更多梦想和责任,甚至能够帮助更多人实现梦想,我注定要离开这里,时机有先后之分,但这件事情注定要发生。而现在,这一刻即将到来。。。

我相信人生的精彩程度,在于体验多少,而非拥有多少。我和柱子和wei,很快就没有收入来源了,我们没有社保、没有医保,完全靠自己,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我期间出门被车撞个残废,说不定连治病的钱都没有,因为我没有任何保障。但我不能后悔,因为这是我的选择。我要体验创业的过程!没有体验到,我每天都不死心,体验到了,即使去死也不能后悔!!!

工作快5年了,有时候我感觉奇怪,怎么时间过得这么快?我有时候惊讶自己在趋势待了5年了。

趋势科技给我的,远比我给她的多。在趋势最大的收获,就是多了一层国际化的背景,这远比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进步要宝贵得多。趋势科技可以给予一个新毕业生的平台性作用,比起国内绝大多数企业还是很有优势的,我希望有更多强人加入趋势,帮助趋势更快的在转型中找到方向。趋势科技,i love you…

这里还有我很多好朋友,这是最让我纠结的部分,省去几万字。。。。。

最后,要给我亲爱的bb仔以致谢,我很难想象没有她和她的家人的支持,我现在要陷入何等纠结的境况,她的支持和爱,给了我力量,让我可以心无旁骛的做自己喜欢的决定,我希望有一天她可以作为成功的男人背后那个伟大的女人的身份出现;还要感谢我们即将出世的小小牛,抱歉爸爸没有时间陪你,爸爸会努力的!

Dian团队老队员采访

老队员姓名: 颜庆华
团队编号 026
现在工作学习单位 趋势科技中国研发中心
录音整理稿
1. 你和哪些队友交情最好?是通过什么事情建立起的交情?
我与很多队友交情都很好,主要是因为我在团队待的时间很长(2003~2007),而且待过的组很多,和很多人都有非常深刻的战斗友谊
2.评价2个你的队友(形容词),是什么事情使你有这样的评价?
杨威,很爱思考,无论在学校还是毕业了,他的文学功底和乐于挑战的性格让我觉得他是IT届的雅士

钱建安,脑子很灵光,他总能用巧妙的方法达到目的,以前核心层里面他点子特别多,我当总教练就是他推荐的结果,现在毕业了,他放弃上海的工作,去武汉做起了小公司的老板,日子也挺逍遥的

3.你现在已经工作了(或者在读研),想到刘玉老师,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高度自律,勇于创新,乐于改变

高度自律,几十年如一日为学生付出;勇于创新,Dian团队和种子班就是最好的例证;乐于改变,如果没有改变,也就没有创新,乐于改变,是Dian团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克服困难的保证,团队只有几个人的时候,她想到促成预备队的建立;团队有几十人了,她想到了成立核心层、智囊团;团队经济来源陷入困境后,她甚至想到去加入其它公司;即使到了团队经费无忧的时候,她仍然想到要成立种子班,把学生二科的辛劳变成一课的收获;如今团队日趋稳定了,她则开始学会急流勇退,放手学生自治。不难想象,如果刘老师是个不爱改变的人,就不可能有今天Dian团队的成功。

4.你觉得在点团队最大的收获(感受)是什么?
深刻认清了自己,逐渐建立了个人的自信;发现自己是个勤于思考,经常有新点子,对生活和事业有着不倦追求的人;建立起了认真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找到了做事情的节奏。
5.你觉得自己在点团队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
曾经是个板凳,后来成为首任总教练、核心层和CTO,应该说,在Dian团队发展历史上,是做过一些事情的

我最怀念,觉得最成功的角色是总教练

6.今天再见到当年的战友、挚友,心里有什么感觉?
五味杂陈。

首先是亲切,毕竟是共患难过、心中毫无芥蒂的好友,同时回到熟悉的地方,感觉很温暖

然后是珍惜,可以细读他们身上的变化,让我能够比照自我,这是非常难得的学习借鉴的机会

最后是压力,当年的师弟,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感觉自己在事业上的进展仍然太慢,希望能够在10周年的时候事业更进一大步,不然都无颜见“家乡父老”了

7.对点团队有什么祝福?
祝愿,也相信Dian团队的基业,能够长青
8.这次回来,和刘老师有交流吗,说了些什么?若还没交流,那打算和刘老师交流一些什么想法?
其实我早有心理准备,刘老师肯定是没时间跟我单独交流的,我只希望刘老师能够身体健康,快乐的看着我们继续成长,Dian团队到了8周年,其实已经长大懂事,刘老师已经无需像当年那么事无巨细的操心
9.看了团庆晚会,哪个节目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来之前,我很期盼刘老师的朗诵,因为5周年的朗诵让我感触良多,光辉岁月,全在刘老师神情表达中

但看完后,我觉得海外组的节目最为深刻,因为他代表了Dian团队的热情、创新和团结

10.现在在哪家公司工作?职位?顺心吗?
趋势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目前是Team Leader

从公司内部来讲,还算顺心,但前面我也讲过,我感觉到了压力

11.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什么规划?
高级职业经理人,所以即使有压力,我也不着急,我相信职业经理人是个长期演进的过程
12.在团队的所得对现在工作和读研的帮助?
4已经讲过了,简而言之,是团队提升了我的境界
13.你的核心竞争力?和团队内在品质之间的联系?
我的核心竞争力,是我的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善于思考的能力,和对生活和事业孜孜不倦追求的态度,这些都是团队赋予我的烙印

哈哈,NULL跟我一个组了

中午吃饭跟manager说起NULL,下午他就被顺利搞过来了,^_^

这是件看起来不错的事情,我们这个产品总共四个人,我们有两席之地,还是挺酷的  

Dian团队的烦扰,是因为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今天上校主页,看到一条新闻:“我校举行2007年微软创新杯总结表彰大会”,该会议规格之高,估计会令很多huster感到艳羡,不知道dianer们怎么想,是不是有点酸溜溜的呢?

相比于联创团队,Dian团队的待遇似乎令人迷惑,东五基地的撤除,据说在团队内部引发轩然大波,作为出站队员,我同样为此感到震惊。

但dianer们也该想想,为什么境况会有如此差别?一味的埋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Dian团队模式,是一种不能立竿见影的模式,不能急于求成的模式,不能轻易复制的模式,态度和作风是我们最看重的评价点,但恰恰这种意识流的东西,远不如奖杯奖状来得容易,也不如奖杯奖状那么容易被复制,更不如奖杯奖状那么有说服力。联创团队能够做的事情,我们能不能做到?但我们有什么是联创团队做不到的?这些东西才是我们要坚守的阵地,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就像我们国家的宗教一样,大家总是以为宗教是阴冷的,不容易控制的,以为意识流的东西都可以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来引导,可惜大家错了,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信仰迷失问题,恐怕已经让很多人感到悲观,相比之下,对宗教信仰非常重视的邻国印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近几年崛起的印度经济,与其在文化宗教信仰方面的优良传统关联极大。就是这样子,意识流的东西,要得到承认,是非常困难的,但它就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有了它,速度就是不一样。Dian团队现在在做的,不是把可以拿的奖杯奖状拿到手,而是大学教育中鲜见的态度作风技术融合的培养方式,Dian团队要得到更高承认,凭的不是奖杯奖状,而是出战队员的成绩,这种成绩需要三五年甚至上十年。

我们的领导者,是等不起那么长时间的,所以,大家不要抱怨什么,不要概叹既生Dian团队,何来联创团队,如果选择了理想,就应该一往无前,我们的烦扰,只因为我们在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倏忽已有2月时间了

从7月2号报到以来,到今天,整整2个月了。直到现在,我才终于适应了工作,能够心平气和的对待自己手中的事情,曾国藩有句话,大概意思是说,人生祸福,由老天决定,自己是无能为力的,但开不开心,却是自己可以把握的。把握自己可以把握的事情,别想太多,别太急躁,这种工作态度,使我不再紧张,可以从容的对待工作,对待周围的人。

嗯,已经修了几个礼拜bug了,一来就修bug,还是挺苦的,往往看了几个小时代码,最后修改几行代码就搞定了,而且网络环境比起嘉铭的单机环境来说,显然更加复杂,每天都要花一两个小时搭建调试环境,挺麻烦的。

工作之余,我会尝试做一个CAD软件的重构,呵呵,多学点东西。 

第一个礼拜上班,就加班了~~

呵呵,dian刚刚在团队描绘了TM的美好生活,结果就加班了,有点像一个传说很高尚的家伙,正在众人夸耀的时候,突然间拉下裤子,肆无忌惮的开始小便

不过,加班也不算坏事,至少可以调休吗。第一个礼拜上班,对windows mobile的调试环境实在是不熟悉,而且文档也缺得很,一个礼拜下来只在about对话框上添加了几行字,暴汗!即使项目组不安排加班,我也准备周末来补补课的。TM的代码跟以前smant在软件组留下的代码有几分相似——几乎没有注释,不过代码质量真的不错,几乎可以做到70%的自注释,所以看起来不是很累,再加上一些很成功而且常见的设计模式的运用,使得研究代码的过程充满乐趣。上次与llyy聊天,谈到团队继承的两大要素:团队和代码,的确很有道理,TM这两大要素都有,只是文档还不够完备,Dian团队在团队方面有着“流水的兵”之先天缺陷,要始终注重梯队建设;在代码方面,Dian团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最起码的,要统一代码编写风格和注释风格(至于设计,更多是考验组内的architech的能力);在文档方面,Dian团队做得很漂亮,只是别只注重给甲方看的文档,自己看的文档更要做好,做漂亮,不仅要做好技术手册,更要注意配置文档,使用手册等等过多依赖言传身教的资料的文档化

再说说开发模式,TM的开发模式还是比较传统的(相对于目前流行的敏捷模式而言),瀑布模型,实施细节与Dian团队的相似度非常大。TM的具体过程非常自由,不会过多限制细节,所以RD可以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单元测试都是RD自己保证,不会像H3那样做那么正规的覆盖率检查,总的来说,相比与H3,TM是假设一堆牛人在干活,责任心和个人能力是这种看似松散的开发模式能够玩得转的两大法宝。与Dian团队饿开发相比,TM最大的不同在于QA职能和重要性的放大。QA与RD相比,编码能力和设计能力肯定不如,但是知识面宽,测试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QA的职能范围贯穿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与RD基本持1:1的比例,主要负责测试工作,参与review,监督RD输出,协调测试资源,保证项目按照TM流程进行。Dian团队可以考虑借鉴这一点。团队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强悍的编码能力,也不是每个人都想做开发人员,我们必须有人专门来关注项目的质量问题!

dian老师驾临地铁大厦

前几天dian从泰州给我电话,我还觉得这次来TM,可能性恐怕很小,一是因为行程问题,二是因为自己在这边尚未成气候,不足以引起HR部门和leader们的关注

感谢flier的帮忙,使得与HR部门的联系最终得以实现,两位未来的leader非常赏脸,爽快的答应了今晚的饭局,再加上老朋友amen的鼎力相助,dian老师的TM之行还是比较圆满的

与dian再次相见,相隔不过一个月,依然是那种雷厉风行的性格,值得我永远学习。dian来TM有两大目的,一是为团队的品牌之路做调研和铺垫,二是为我的TM未来之路,做必要铺垫。两大目的,都令我深为感激。饭局上dian提到了我的过去,对我来说,一来在leader和HR们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是对我的一种压力和动力。来TM近1个月,我已经逐渐适应了TM的氛围,接下来要做的,是创造下一个巅峰状态,为Dian团队的品牌之路,贡献自己的力量。dian的到来,是对我的一种警示。我永远是一个Dian团队人,到哪里,都应该做到最好。

作为一个新人,我觉得尽快适应环境、融入环境和利用环境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快还是慢,基本决定了职业化道路的顺利与否。就像当年大一时候那样,军训时与教官、老师的成功交流共鸣和对环境的快速适应,使得我大学阶段没有走过多少弯路。dian的到来,无疑加快了我的适应、融入和利用环境的进度,谢谢dian!

别把自己当新员工看待!

刚才看了dodo的blog回忆smant那一段,回了以下一段话:

工作了以后我发现,做到能跟人心平气和的交往还远远不够,当所有人跟你一样牛的时候,如何体现自己的价值,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这可以说是我最近真实感受的概括。TM牛人太多了,太多太多了,新人里面,与我旗鼓相当的大有人在,更何况我还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会与众不同的人,还得通过一些特殊途径去表现自己(比如篮球)。

以前在团队的时候,能够比肩争斗的当属dodo,如今想来,感觉当时那种一山不容二虎的架势,其实多么幼稚。在团队的时候我对团队的水平始终持保守态度,但没想到出来以后差距会如此之大,只能说,我们要走的路真的很长。希望Dian团队的兄弟们要保持更加清醒的头脑,要始终提醒自己,学校与社会的差距是很大的,不要满足于既有成绩,在完全鹤立鸡群于hust之前,不要松懈!

我觉得自己已经完全适应了TM,我现在每天都要告诉自己,别把自己当学生,别把自己当新员工,不要祈求他人的帮助,要认认真真,充满自信的,以co-work的方式,做好工作。

da板卡稳定性问题解决过程纪实(总结篇)

心态、管理、沟通

DSP组的bug终于搞定了,心情却很复杂。欣喜的是看到了DSP组的新生力量,他们比DSP组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强大;但不断反省自己以及整个小组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心情特别沉重。我们及格了吗?面对外界一如既往的怀疑,我应该写点什么呢?

我想,我们组做的不好的地方,可以分为3个方面:心态、管理、沟通。

心态,可以用浮躁二字形容,其中以我最为严重。DA板卡的稳定性问题与我如影随形,从本科到研究生,像宿命一样。我的心里,是痛苦的。我知道这件事情对我个人、DSP组和团队的重大意义,但我对硬件的确没有持续的热情,从一开始我就坚持,重新制版才能解决问题,我的内心一直固执的坚持着这一点。在这里,特别要感谢DSP组的组员们,虽然他们也曾动摇过,但是他们的勤奋和坚持激励了我,使我不至于堕落到底,使我表面上看来仍然是坚强的、坚定的、坚持的,使我即使不参与技术细节,也仍然在不断思考组织层面的问题,在一个个重要关口,没有做出使DSP组这条小船颠覆的决定。

刘老师说我是个喜欢捉摸人的人,而不是技术狂人,这一点我同意。在这个bug解决的过程中,前期我参与验证实验比较多,但后期我基本上没有参与实际验证活动。原因有二:一是心态问题,我实在把持不住自己了,二是时间问题,后来开始写论文,而且后期组员几乎都参与进来了,我再占据动手机会,的确没太大必要了。

有组员曾经批评我说,有时候我不愿意做一些太底层,太琐碎的事情,这一点我部分的同意。有时候明显的感觉自己放不下组长的架子,除了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外,很多细节工作,都交给组员完成,这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我担心自己出去了,是不是还会延续这种感觉,还会对不感兴趣的事情不以为然。如果真是这样,恐怕会有相当大的危险。到了工作岗位,以往的荣耀和地位都将成为过去,必须从基层,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

仍然是那句老话,什么叫做优秀?把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都能做到最好,才是真正的优秀。我相信这次的事情是上天对我的一个提醒,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惩罚,它教我要一如既往的保持戒骄戒躁,脚踏实地的工作风格。谢谢上天的恩赐!

再说组织层面的安排,黄勇总结的很好,他把解决问题的资源分成了七个方面,我们就是漏掉了其中的一点。我blog记录里面也一直在说管理方面的问题。我一直如履薄冰的,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分散人力资源,很怕漏掉了某一方面,结果果然是我们过分强调了实验论证和相关理论支持,但却忽视了网络资源。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也许当初,我们就应该把能够利用的资源全部摆出来,然后再制定方案。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术上的成功,我们对板卡的每个电路,都进行了必要的计算和分析,但在战略上,从一开始我们就注定了我们的失败,这就像马齐若防线一样,我们在正面迎战敌人,但却忽略了另一方面,结果敌人绕过防线轻松的把我们打得一败涂地。

经历这次事件,我觉得团队也需要在这个方面建立一套解决问题的参考方案。当我们遇到一个难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先从高层次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再分别实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必要的时候要多请顾问,多开展讨论,不仅要组内讨论,更重要的是寻求组外的力量,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当组员已经形成思维定势的时候,唯有外力,才能助推小组前进。

最后,谈谈沟通。我们走到了穷途末路了,才开始寻求外援,这也是一个战略性错误!当我们号称“徐工有义务提供咨询信息”,跑过去找徐工的时候,粗糙的沟通技巧,使我面对徐工这种商业工程师的时候,总是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能够深入到哪一步。就拿原理图来说,在他主动把原理图发给我之前,我根本没有想到过他还可能把原理图给我们。保守的判断,再加上错误的矜持,使我连试探他都没有做过,真是可惜。要是早一点让他把原理图发过来,很多事情就不会这么麻烦了。

心态、管理、沟通,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在团队的4年,我一直以尽量少的麻烦刘老师要求自己,这一次,我真的是如履薄冰,踉踉跄跄的走过这一个月。真的感谢这样一个机会,在我投身社会以前给我以惊醒,让我知道自己还有这么多不足。一个月以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我一定要在心态、管理和沟通方面持续改进,做到最好!

最后,感谢这一个月以来关心DSP组进展的老师同学们,尤其是刘老师和钟老师,以及一起并肩作战的DSP组兄弟姐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