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18日,“Dian团队预备队”成立,我被任命为预备队第一任总教练。
预备队成立的时机,是团队逐渐扩张的时候,大量的新队员直接涌入项目组,他们的培训和管理工作,给项目组带去了极大的负担。因此,qja和cactus向刘老师建言,成立一个缓冲机构,对这些新队员进行培训和管理,并挑选合格的队员进入一线项目组。
当年的预备队是一个以培训为主的机构,其中尤以软件培训为重点。我个人想法,就是给那些期待机会,却尚未成熟的同学,提供一个缓冲机会。DianPrep开版之初,煞是冷清,我就私底下请willie和boyben多来灌水,DianPrep逐渐成了气候。
2004年11月08日,预备队成立大会正式召开,会议由我主持,翻开当年的会议纪要,我强调了以下几点:
1. 培训目的:寻找方向
颜庆华先从个人的经历指出许多大二的学生很茫然,大一或许由于高三的惯性还好好学习,但是到大二会懈怠和丧失方向,许多人都会觉得自己所过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Dian就可以给大家这样一个方向.同时为Dian的一线队培养高质量的后备力量。
2.Dian的性质:培养精英的团队
颜师兄特别强调是"培养"而不是"精英"的团队,意即告戒大家初进时觉得自己许多东西都不会不要紧,重要的是出去的时候成为精英.并且还分析了Dian与普通社团的不同,普通社团多是自发的,但Dian是真枪实战的接客户的项目,是有需求的,要承担责任.
接着,颜师兄就"何为精英"谈了自己的看法:
(1).有良好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2).学会独立思考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是能力,更要是习惯.许多东西在不深究的时候并不能发现其背后更深入的东西.
(3).与人交流的习惯和能力.
3.培训内容:驾驭C语言的能力.
当年的预备队,更多的意义是一个缓冲区,当年甚至有好几个暂时没有项目的研究生都到预备队来了,搞得我很是紧张了一阵子,不过wsn们非常谦虚,并没有让我这个新任教头难堪。
预备队第一个训练题目是用C语言模拟数据库操作,这个作业是俺和soso讨论后想出了的,在几届预备队中都被采用过,算是Dian团队经典训练题了。当年的我在技术上还没有足够的自信,所以更多的是给他们一个奋斗目标,然后尽我所能让他们在性格上、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上有所斩获。每个星期天,都组织一些同学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和进展,当时的nevsaynev、liyong和ptyz是最活跃的一批。nevsaynev是综合素质很高的同学,第一次见到他就感觉到才气逼人,后来发现他不仅是创新基地和Dian团队的双栖明星,而且是全系加权成绩第一名,大一就有了mm,羡煞旁人,牛得一塌糊涂;liyong跟我很有缘,同是湖南人,典型的内秀型人才。生着娃娃脸,经常迷惑人的眼球,以为他很普通的。其实他非常刻苦,非常积极的争取每周周末的锻炼机会,虽然当时演讲很不流利,气质上不如nevsaynev,但最终厚积薄发,拿到系统分析员证书,保研清华,担任Dian团队项目组组长等荣誉纷至沓来,终成正果;ptyz是我最应该感谢的人,他的忠诚度和参与意识无人能比,几乎每次预备队活动,都主动帮忙借钥匙,并经常对预备队日常事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保研中科院是对他的特质的最好的认可。另外,预备队还有xiaoduan、coolad、jeffcy、mulinsen、chenhong以及唯一的mm ttlee的参与,DianPrep版更加热闹了。willie在这个时候发表了著名的《入Dian表》,一时成为佳话,也极大的培养了广大预备队员的热情。下面来欣赏一下willie的奇文吧:
拜Dian师:游戏之作,颇为自得,望Dian师勿删,再拜~
入DIAN表
臣威言:主控创业过半,而中道抽薪;今“一体”验收,“5寸”疲敝,此诚项目结题之秋也。
然CODE之臣,不懈于内;硬件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DIAN师之殊遇,欲报之于项目也。诚宜拼搏奋进,以光DIAN师之德,恢弘团队之气;不宜轻言事毕,玩忽职守,以塞结题之路也。“一体”“5寸”,俱为一体;为事之风,不宜异同:若有问题反馈,及为AB类,宜付有司,论其责任,以昭项目管理之治;不宜偏私,使工作不明也。组长、硬件QJA,此人良实,志虑忠纯,是以DIAN师简拔以领项目:愚以为项目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CODER江涛,软硬兼通,晓畅系统,试用之于昔日,DIAN师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涛为主力:愚以为CODER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流程和穆,优劣得所也。搏时间,奋士气,此团队所以兴隆也;重私益,堕心智,此人才所以淘汰也。DIAN师平日,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XX、XX也!蒋少东、段士龙、郭芳、陈建武,此悉聪慧勤良之臣也,愿项目炼之、磨之,则团队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差生,混日韵苑,苟全学分于大四,不求闻达于诸人。DIAN师不以臣卑鄙,破格提拔,录臣于例会之中,谘臣以算法之事,由是感激,遂许DIAN师以驱驰。后属主控,受任于结题之际,奉命于嘉铭之间:尔来四月有一周矣。DIAN师知臣谨慎,故寄臣以文件系统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DIAN师之明;故国庆加班,彻夜不眠。今项目将定,人手已足,当召集三军,集思广益,庶竭驽钝,攘除BUG,重整代码,精益求精:此臣所以报DIAN师而忠项目之职分也。至于斟酌CODE,学习代码,则少东、建武、芳等之任也。愿DIAN师托臣以整理代码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昭团队之明;若无建树之功,则责少东、建武、芳等之咎,以彰其慢。DIAN师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良人,广扬团队之名。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年鉴,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但事情永远不会一帆风顺,在与人交往方面,我还是不够火候,批评人不讲技巧,在DianPrep版多次出言过重,对nevsaynev、liyong等人,多有不逊之言。尤其是在汇报时,因为公开批评某位同学,结果导致该同学心理负担过重最终退出预备队。对此事,我一直深以为憾。
除了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惑,一些预备队员因为各种原因的退出,也令我很沮丧。是我的问题?还是他们的问题?或者团队的问题?我不得而知,只是很想告诉他们,这样的机会是多么的难得,于是写下了《致所有预备队同学~~~》一文。文中关于“Dian团队只需要‘普渡有缘人’”的观点,更是作为Dian团队人才培养的一大主题,从此确立下来了。
自从担任DSP组组长以来,我的空闲时间就少了很多,对于预备队很多队员的心态没有关心到位,是我的一大失职。当时liulei同学不交周报,我还以为是个别现象,现在weilin同学也退出,我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整个大学四年,我最迷茫的是大二上个学期,因为我发现我自己学到的课本知识没有机会实践。有些同学可能比较满足于课堂,然后课外给自己留大把的时间上网、游戏、参加社会活动。诚然这样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我觉得既然我是一个电信人,就应该不仅熟练掌握好电信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且要能够熟练的运用。我希望我毕业以后,能用我在大学所学养活我自己,否则我的大学生涯就是一个失败!
但是当时的机会很少,而且找不到高手来指导,我记得我做过的最有意思的事情是在网上找到了一本林锐博士写的《软件工程思想》,他的笔锋幽默风趣,读他的书常常会忍俊不禁的笑出来,于是很佩服他的幽默睿智。但是我看这本书只是因为书名中的两个字“软件”,因为我想编程了,学了C语言却从来没有编过稍微让自己满意的程序,这让我怀疑我是不是真的算是学了C。但是我看这本书却发现软件工
程居然不讲怎么编程(当时根本没有软件工程这个概念,以为软件就是编程),所以当时就把Doctor
Lin的书扔到了回收站里。
后来继续迷茫了一阵子,直到有机会做大二下学期的“大学物理CCBP”课外程序。
……(这一段的细节描述前面的文章已经讲过了,在此略去)
商老师的话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使我有了深入二课的信心,后来加入dian团队,我也一直非常珍惜dian老师给的每一个机会,所以我现在才有资格做你们的教头。
比起当时,大家现在所能利用的资源更多了,dian老师能够为你们创造的环境肯定比商老师当时给我的更多(其实他没有指导过我),当时我的室友的技术水平也肯定没有我现在好.不同的是,以前的我需要自己去寻找机会,而现在的你们却在选择是否珍惜dian给你们的机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再一次得到验证。
有很多同学觉得一课和二课的冲突实在让人难以驾驭,但是我即使在大三最忙的时候,每天仍然投入至少一个小时做二课。鲁迅先生说的是对的,“时间是海绵里面的水”。如果谁觉得一课和二课的冲突到了你不能驾驭的程度,你可以来找我谈话,我相信我过去在处理一课和二课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以给你帮助.
dian老师固然是一位爱生如子的老师,但是即使她有“普渡众‘生’”之心,一个人的力量总归是薄弱的,而且我觉得dian团队只需要“普渡有缘人”,或者说是“珍惜机会的人”。对于已经离开的同学,我不想在这里说“你回来吧”,我只希望留下来的同学,一定要坚持下去。
预备队第一个学期举办了第一场圣诞篮球赛,nevsaynev是该次赛事的组织者,圣诞篮球赛成了团队的保留活动节目,作为篮球爱好者的我,对这种活动是非常热衷的。
第一学期末,预备队还来了三位日后在团队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队员,他们是wudanyu、asile和lyide。wudanyu当年很是内向,表现欲望比较弱,到了大四要决定留下哪些人做毕设的时候,dian老师还没有搞清楚wudanyu是哪个人,不过我一直觉得他有snowall的风范,向dian老师力荐之后,最后留了下来。
我看人一直比较感性的,不太喜欢用一个个指标来衡量一个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到了hust念书,姿质肯定不差,对Dian团队来说,只有适不适合,没有行不行。
本来这篇文章,是准备写DSP组的一些事情的,但翻看了一下DianPrep版,勾起了我太多回忆。预备队的进展是非常快的,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它从一个试验性组织,成为团队一个重要群体。我在团队的四年,是Dian团队创业的四年,而预备队的第一个学期,是我创业的学期。非常感谢当年作过热情投入的兄弟们,nevsaynev、liyong、asile、wudanyu……你们成就了我这个预备队总教头,更让我的回忆录添彩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