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的困惑与自我解答

【这篇文章在德迅年会后(4月23日)就写好了,只是博客一直宕机,今天才有机会发布。。。】

很久没有休息,趁着德迅年会的时候休息一下,也是顺便整理一下自己。像我这等高龄,还每天build代码,很是怀疑自己是否在避重就轻——一个20人的团队,CEO还在每天写代码,这绝对不是一件对的事情。

小公司的战略 = 产品和人

年会上有幸听到H总的分享,老实说去年他第一次亮相年会的时候,我对他第一印象是个满嘴跑火车、做事不靠谱的人物,一年之后,他携月流水3000万、14天就能复刻一款游戏的骄人战绩,在台上主题分享“爱和责任”,已然是成功大咖的架势,很多分享点都很智慧,确实在我之上。

什么是战略?小企业是不是没有战略?H总虽然没有明说,但他给我的启发是,产品和人,就是小团队的战略。一个再庸俗的团队看起来都会很忙,一直在做各种产品,可是既没收入,产品又不惊艳,苦逼两年后,还面临关门的危险,为什么?要让一个团队忙起来是很容易的,每天都有各种idea满天飞,可是一个产品一旦立项,就要搭进去一个2-3人团队3个月时间,我们总共才20人不到,一年也就是4 * 3个月,每立一个新项目,就搭进去我们1/5的人力,所以每个项目不是简单的战术安排,而是战略选择,选择不当,几个月后又要重新选择,几轮下来,团队会很累。

而在人方面,H总对人才之尊重和追逐,几乎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公司的成功归根结底是人的成功,在人才追逐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方面。

“快”能成功,失败更快

H总回顾过去的一年,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但仍有反省某些阶段有些过度膨胀,推进速度变慢,“我们当时应该在XXXX游戏大火的时候,就把另外3款游戏就做出来,那样发展速度会更快一些”,不过反观另一位Y总的境遇,我觉得这个结论需要反观论断。

Y总的公司是我挺敬仰的公司,前几年年会都有做主题分享,他的产品是我喜欢的产品,儿童教育领域,搭上了移动和在线教育的顺风车,曾经公司人数达300多人,可惜去年裁员到只剩下60余人,考起原因,是因为拿了A轮候,产品线开得太多,但缺乏精品,每款都不错,但没有一款能秒杀对手,结果不幸成了中国商业环境下的“标杆企业”,他做什么做得可以了,别人就抄袭,并且做得比他还好,公司就这么被耗得差不多快要关门了。

对比H总和Y总,对比快慢的选择,真是值得寻味。有时候快能赢,有时候快会死,我把这种战略控制称为“节奏”,团队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冒然推进,几乎等于送死。

阶段各有不同,烦扰各有不同

这次还与另一位Y总做了深入交流,感受到公司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困惑。

这位Y总是90后,产品能力极强,未花分文推广费用,装机量已达千万,虽然收入尚未形成规模,但窃以为他找到了一个比较大的东西,如果能进一步占领用户手机,产品能够教育用户心智,未来可能无可限量。我们两个团队很相似,都是技术产品团队,缺乏行业经验,只做得了Online,Offline几乎能力为零;我们在收入上面走得更远一点,而Y总在产品上面走得更远一点;他们烦扰如何月入100万,而我烦扰BIG thing在哪里,可谓各有伤心事,我相信这是创业路上永恒伴随的烦扰——如果爱创业,这些烦扰会变成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乐在其中,而如果不是真爱,这些烦扰会让人崩溃。

有没有创新密码?

所以我很好奇创新密码到底是什么,此次年会L师兄再次做了分享,他与我们同年被投资,但去年他们的销售额就已过亿,公司刚刚拿了几千万美金投资,公司已有1100多人,直接就奔着上市去了。他做的是房地产一二手联动的营销平台,从一开始就瞄准了这个千亿规模的市场,高举高打,两年就具备了上市的雏形;反观另一位长沙的老乡Z总,他们秉承Lean Startup的做法,从发传单验证用户需求开始,目前只确定了一个搭讪交友方向,产品和具体推广措施全无,连产品的核心玩法都没确定。与L师兄深入交流此问题,挺好奇创新密码在哪里,L师兄坦言,他能高举高打,与他多年的积累和团队基因有很大关系,他们创业时,几位创始人已有千万身家,而且各自在互联网和房地产领域浸淫10年以上,创业的idea也是酝酿了一年有余,起点之高,令人发指。他觉得BIG thing的一种找法是,是把100个传统行业列出来,然后一个个看哪个可以被互联网革命掉,但是这个做法必须结合团队基因,如果团队对新领域全无所知,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这是一个战略选择。我们现在处在盈利的当口,但我们不能忘记Big thing的事情,而且应该在战略安排上,为BIG thing留出足够的人力和时间,否则只能是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做,做完一个想另一个,这条路没有尽头。

一万个小时的创业心态

去年的4月9日辞职,到今年的4月9日,创业已整整一年,记得早上做了个梦,梦到自己在伦敦,和Dan Colon在一起,中林和Steed当天要从中国去伦敦,我和Dan到机场去接,迎面第一句话是“Welcome to London”,正在此时,老婆把我推醒了,“儿子要吃奶了,赶紧去调牛奶”,一下把我从梦境拖回到现实。

我不禁跟老婆分享我的梦,老婆也会心一笑。英国在我们倆心中越来越遥远,但不管创业成不成功,我们笃定是会故地重游的,到时候要带上我们的小牛仔,要告诉他当年爸爸妈妈住过的小公寓在Leeds河的哪一边!

4月9日下班回家,还看到老东家在校园里贴广告,开设大数据讲座,一下想起很多故人。

一年瞬间即逝,当Luke惊叹这一年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时,自己才发现确实发生了很多事情。辞职一个月半后,获得曾老板投资;两个半月后,儿子出生;后来沉寂6个月后,产品才拿到第一个百万下载;然后是成功引入了陈国兴、贺钧等牛人加入公司;还有卖房买房啥的…

如果再来一遍,我可能还是会选择这样过这一年。30岁是个多么尴尬的年龄,如果年纪再大,精力不及,创业的梦想可能更没有希望;如果早两年出来,机会会更多,但我也就去不了英国,没有原始积累,从零开始,我无法随心所欲。

任何事情都没有办法假设,注定要去创业,就无所谓早晚,也无所谓时机合不合适,去做了,就是最好的选择。永远都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从电商、团购、App,到今年的打车应用,如果只是跟随概念,永远都只能当看客。我很开心我跳进了创业的河流,也很庆幸我们选择了Padgram,这是一个很小却很可靠的发力点;我更庆幸我们选择了小团队、低成本运作,我们不是故意要抠门,不是故意要跟大家比惨,我们只是更合理的在做事情,我们不会为了花钱而花钱。

上周去深圳参加德迅系企业年会,腾讯前MIG老大刘成敏讲到30岁要做减法,产品要做减法,要做精品,深以为然。他还推荐了硅谷的"一万个小时"理念,回来学习了一下:

作家葛拉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四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十年。这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

我曾经经常感慨自己不是幸运儿,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从来于我无关,可是最近越来越不这样看,因为我发现我得到了太多:可爱的老婆孩子、坚定无私支持我的家人、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创业团队、从天而降的天使投资、一份还算光鲜的工作经历、甚至连我现在的办公电脑,也是老东家年终晚会抽奖抽到的,我其实是个真正的lucky boy,我应该感恩,甚至做做减法,同时把十二分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一万个小时上。

如果勤奋一点,每周有效工作40个小时,每个月是160小时,我至少要认真努力5年,我为这次创业准备了三年时间,现在居然已经用掉一年了,真有时不我待的感觉。有人说创业是一条不归路,我更愿意解读为,人生需要创业的心态,不喜欢以成败论英雄,只是很享受现在的状态;不敢说为创业准备了一万个小时,但我至少有一万个小时的创业心态。

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

今天完整看了Y Combinator的合伙人Paul Graham的完整采访稿,细细品位,感受颇深,源地址:http://techcrunch.com/2006/09/02/an-interview-with-vc-paul-graham-of-ycombinator/

We print it on T-Shirts: “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 If you had to reduce the recipe for a successful startup to four words, those would probably be the four.

(如果要把创建一个成功的公司的秘诀缩减到四个字,那就是“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做人们需要的产品))

The easiest way to 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 is to make something you want. What do you wish existed that doesn’t? For example, back in the early 90s a friend of mine wrote some software for converting voice to data so he could talk to his girlfriend in Taiwan without paying for long-distance phone calls. That would have been a great project to turn into a startup.

(如何做人们最需要的产品?最容易的办法就是做你需要的产品,什么东西你想要,但暂时没有?就做这个!)

Of course you have to have a business model eventually. But experience so far suggests that figuring out how to make money from something popular is a lot easier than making something popular.

(商业模式很重要,但经验告诉我们,从流行产品中挣钱,比创建一个流行产品要容易的多)

采访稿最后有人评论到:

How do you become a great artist? You paint what you believe in. If you are lucky, you are Picasso.

(如何成为一名画家?你用你的信仰作画,如果足够幸运,你会成为毕加索)

我们作为一个小微企业,从Instagram和Pinterest客户端开始,是一个很好的起步点;我们相信我们做的事情,如果足够幸运,我们会建立一家伟大的公司!

离职快4个月,初尝创业之不易,我们需要耐心

8月9号就要来了,那会是我辞职整整4个月的日子。想想4个月我们的进展如何?

  • 第一款产品EasyPin for Pinterest被证明定位了一个非常小众的市场,下载量快到1万,离及格线(3万)还有不少距离,更加郁闷的是被Pinterest抓住,说EasyPin侵犯他们版权,不得不改名成EasyNip,不过这个app奇葩的地方在于,免费版最高时冲到美国市场Productivity类app 68名,而且一直保持在100名左右,所以我们还是挺欣慰的;不过由于市场定位问题,我们决定不再消耗资源,把他改成收费版,目前每天只有个位数的购买
  • 第二款产品InstaPin for Instagram上线一周,虽然Instagram用户已有8000万,但这个app下载量居然还不如EasyNip,至于原因,一是上线时间不对,周二绝不是上线的最佳时机;二是iPad的设计难度确实很大,我们在设计上没有完全hold住;三是产品本身缺乏特色,这是致命伤
  • 第三款产品PicQuotes已经提交,且看效果。。。

上周是最郁闷的时候,周日工作到晚上11点多,心情是越急越不好,越不好越急躁,恰好今天去南京,短暂的出行,居然有别样的收获。

我们需要耐心,按目前我们的实力,产品、技术和运营,要改进的点还很多,即使有一个很好的产品机会出现(比如“唱吧”),按我们现在的实力,仍然无法把握住,尤其是在产品和运营方面。苦练内功,是我们目前最应该做的;匆忙转向下一个产品,做得越多,如果达不到预期,身心越加疲惫,则死的越快!创业是一场长跑,团队的软实力建设需要耐心,我想恰恰是因为之前的过高期望(而整体实力又达不到),才使得自己感觉疲惫,与失望。

回程的路上,旁边坐着一个看起来很年轻的女孩,坐下来不久,她就开始玩手机,三星的安卓手机,她先是用Camera360拍了一张照片,玩手机+自拍,这几乎就是赤裸裸的说明她很无聊,于是跟她聊了起来,话题从她手机上的软件开始:Camera360、美图秀秀、微信、世纪佳缘、淘宝。。。。 她还特别推荐了两个应用:搞笑囧图、我查查,搞笑囧图恰好是我们曾经讨论过的一个idea…    她是Camera360和美图秀秀的重度用户,而这两个恰好又是我们正在做的方向,于是兴奋的做了一把用户调查,她更喜欢Camera360,因为打开就是一个相机,很直接,而美图秀秀进去要按“拍照”按钮才会开启相机,因此她基本上只拿美图秀秀当Photoshop用,云云。。。。很多实际用户的声音。。。

但用户调查不是收获最大的,因为后来聊到她自己的职业——她从事服装销售

她文化水平并不高,21岁时是个会计,当时女伴有做销售的,年薪10万,很眼红,于是开始转行,卖服装。但第一个礼拜,一件衣服都没有卖出去,被老板指着鼻子骂“你一个礼拜连一件衣服都卖不出去,看来你这辈子注定要跟数字打交道(因为她之前是个会计)”,她为此每天纠结,每天流泪,并开始发奋(她说到这个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象哪天曾老板指着我们:“你们4个月,连3万的下载量都达不到,看来你们这辈子注定要跟代码打交道”),她开始研究人、专研与人打交道的方法,用她的话说,就是看到什么人,就说什么话,比如老奶奶,得乖巧、甜言蜜语;对妈妈们,就得实用、实惠;对看起来很凶的中年妇女,则要撒娇,他们虽然看起来很凶,但其实内心都很寂寞。。。。她用了4年的时间(也就是她今年才25岁),从一个店员做到了现在负责合肥、无锡和半个上海的店铺的大管家(她所在的公司全国有100多家)。她曾经单次卖过100套衣服给客户;她的忠实客户,经常是不用试穿,就拿走她准备的衣服;有些客户为了照顾她生意,甚至买下并不需要的衣服。。。我不得不佩服她

板凳坐的十年冷,她说工作无所谓喜不喜欢,也无所谓开不开心(这个我持保留意见),但干一行爱一行,一定要有激情、要勤奋努力、善于学习

我仿佛觉得她是上天特意安排来点悟我的,这个25岁的小姑娘,不仅以一个用户的角度来带给我资讯,更以亲身经历告诉我,如何才能成功,创业之路一定是艰辛坎坷的,但永远不能丧失激情,累了的时候就应该停下来想一想、歇一歇,然后扔下包袱、舍掉面子、再次上路!

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自去年12月份后,一直没有更新博客,但心情腾挪反侧是最复杂的一段时间。从和大师兄、zy还有刘老师策划创业开始,到见过一系列创业成功的校友,到校车监控系统夭折,心情低落到谷底,甚至要考虑是否转型做产品经理,再到突然听闻柱子和wei决定回团队创业。。。就在公司举办创意大赛的那个周末,我决定离开趋势科技,投身创业

那天接到刘老师电话,我几乎是不假思索的下了决定,虽然和柱子、wei没有真正共事过,但在团队的其他渠道听过他们的消息,这就是Dian团队的魅力——围绕这个平台,我们即使没有合作过,但我们可以瞬间建立起绝对的信任感,我相信类似的组合,在Dian团队会出现很多案例

我的很多东西都是Dian团队造就的,虽然离开团队多年,但我知道与Dian团队的缘分没有结束,回想当年Dian团队创业的历历在目,再次回到团队创业,这是完美的结局,也是完美的开始

人有梦想,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留在南京我很快可以买车,我已经有房子了,我已经是manager了,但我可以想象自己5年后会是什么样子,这样的生活很没劲,我希望能够决定自己的事业的方向,我希望可以改变更多人的生活,希望能够承载更多梦想和责任,甚至能够帮助更多人实现梦想,我注定要离开这里,时机有先后之分,但这件事情注定要发生。而现在,这一刻即将到来。。。

我相信人生的精彩程度,在于体验多少,而非拥有多少。我和柱子和wei,很快就没有收入来源了,我们没有社保、没有医保,完全靠自己,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我期间出门被车撞个残废,说不定连治病的钱都没有,因为我没有任何保障。但我不能后悔,因为这是我的选择。我要体验创业的过程!没有体验到,我每天都不死心,体验到了,即使去死也不能后悔!!!

工作快5年了,有时候我感觉奇怪,怎么时间过得这么快?我有时候惊讶自己在趋势待了5年了。

趋势科技给我的,远比我给她的多。在趋势最大的收获,就是多了一层国际化的背景,这远比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进步要宝贵得多。趋势科技可以给予一个新毕业生的平台性作用,比起国内绝大多数企业还是很有优势的,我希望有更多强人加入趋势,帮助趋势更快的在转型中找到方向。趋势科技,i love you…

这里还有我很多好朋友,这是最让我纠结的部分,省去几万字。。。。。

最后,要给我亲爱的bb仔以致谢,我很难想象没有她和她的家人的支持,我现在要陷入何等纠结的境况,她的支持和爱,给了我力量,让我可以心无旁骛的做自己喜欢的决定,我希望有一天她可以作为成功的男人背后那个伟大的女人的身份出现;还要感谢我们即将出世的小小牛,抱歉爸爸没有时间陪你,爸爸会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