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多了一件搞不定英国人的事情

上周末,骑自行车,骑了5个小时,一半以上都是山间小路,从Leeds到Malton,抽了两次筋,还摔了一跤(下坡,拐弯,走神,居然毫发未损,算是奇迹),回来后Dan的描述是,“almost killed Paul”

我骑完5个小时后宣布彻底报废,结果两位英国朋友却说运动量还不到一半,哎,毕竟人家吃肉长大的,我吃草长大的,徒叹奈何,不过如果好好练练,坚持8个小时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但人家的目标是连续骑行16个小时,从英国的西海岸到东海岸,离这个还是有些差距的

不过这种挑战极限,把自己完全耗尽的感觉非常棒,而且英国的乡村风光真的很棒,下次回来买辆车好好练练

另一件早就被证明搞不定英国人的是喝酒,这里的人普遍能喝,每周五晚上都是固定喝酒日,每次我都只点半杯,人家喝完5大杯,吃完饭换个酒吧继续(这些家伙习惯于不吃饭先喝第一轮,吃完饭再续一轮),某兄号称经常喝通宵,史上尚未醉过,既然如此,又何必去当炮灰呢。不过这里的人有一点好,从来不劝酒,以聊天为主,喝酒只是气氛,所以为了和大家打成一片,每周去酒吧是有必要的

晒晒照片

上周末和同事去了附近的一个小镇,叫knaresborough,非常古老的小镇,有近1000年的历史,古老的城堡,面带沧桑的石桥,凉透了的河水,虽然很小,但是非常有味道。
这次出门没带相机,拿同事的相册晒晒:

什么是做正确的事?

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要do right things,不要只在乎do things right。曾经一度自信自己做得还不错,可是没有比较又怎会有发现,来到新环境,才觉得自己做得非常不好。

这是一个创业公司,一个真正的Web 2.0公司,一家很有活力的公司,创始人跟我基本上同岁,他叫Dan Colon,他18岁开始创业,这已经是他卖掉的第二家公司,第一家卖掉的时候就赚了几百万英镑,这一家只会更多。真是人比人,羞死人,这家伙已经做到的事情,可能我要花一辈子才能做到,差距就是这么明显。

是的,请大家来关注我现在工作的公司,Trend刚刚收购的humyo.com

Dan是个精力充沛的家伙(精力充沛绝对是牛人的必备条件,呵呵),从他身上,我理解到了如何才能做正确的事:

  1. 快速决策。Dan从来不喜欢拖延,一件事情,如果10分钟还没下结论就会让他坐立不安,所以公司做事情非常快,在Trend两天的工作量,可能在这里一天都不够做的,虽然强度很大,但感觉非常有效率,根本用不着加班,精力用到了正确的事情上,这种感觉非常不错
  2. 抓住重点。Dan随手都有一个本子,随时都在记录,他既是公司的CEO,又是CTO,既要对内又要对外,这么多事情,常人根本做不了。但他每天都能按时下班,而且事情做得井井有条。每天早晚两次,他都会拿着本子,逐人check进展情况;他非常了解每一行代码,甚至跟我一起讨论起了驱动代码可能有什么问题,但他从来不会沉溺于某一人的讨论,往往点到为止;他看代码非常快,第一个问题就能切中要害,所以虽然要跟很多人讨论,但并不会花掉他太多时间。
  3. 专注。我曾经以同时能处理好多事情自鸣得意,不过我越来越不这样看,尤其是来了humyo后。同时做好几件事情让我养成了一个坏毛病,就是做一件事的时候会想另一件事,跟某个人说话的时候想另一个人,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让做事情的效率变得非常糟糕。Dan的专注是惊人的,效率也是惊人的。专注才有效率,有了效率,才能专注正确的事情,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我曾经不喜欢拿着本子随手记,但我现在开始拿起了本子和笔,随时计划,随时调整做事情的顺序和优先级;过去一年,折腾了很多事情,每天都很忙,但做下来发现成绩也不过如此,我相信这是因为我还没有找到最正确的那件事情。

能够在这样的牛人身边工作学习,真是三生有幸,要好好加油!

比想象的难多了

本来觉得在英国待着很easy的,没想到这么难。

首先是生活习惯。英国纬度很高,夏天早上4~5点就天亮了,晚上要10点太阳才下山(所以我到现在还没有在天黑出过门),这种没日没夜的感觉非常压抑;中国人把中饭作为一天中最重要的饭来吃,英国人则觉得晚饭最重要,他们中饭一般都是吃面包三明治及其他一些不加热的食品,到晚上才会去吃个大餐,所以他们一进办公室就开始干活,干够8个小时就下班去享受晚餐,中午就在办公桌上解决,工作强度非常大。我和两个台湾同事受不了这种状况,每天中午都出去觅食,无奈热的食物太贵,一般只能买个三明治在路边站着吃,怎一个惨字了得。

其次是语言。之前在公司用英语还是很多的,但来了一下子发现自己英语这么差劲,英式口音,加上超快的语速,集中注意力听上半个小时就觉得脑子缺氧。

心情真的很难好起来,很想家,最郁闷的时候就锤自己:“南京待得挺好的,干吗跑这里来受罪!”。

可是这都是自己选的,好好劝自己,再忍忍吧,并深有感触的改了自己的签名档:Change == Challenge.

平静的啃干泡面

大家问我,要去英国了,什么心情,说实在话,心情并没什么异样,只是有些担心自己一个人在英国待2个月会不会受不了。再加上来之前还干了件傻事,惹原来Mobile team的某些筒子们不高兴了,一路上也在后悔此事,心情越加高兴不起来

在南京热得有点受不了,出来却发现,几乎只有我一个人穿着短裤子,老外真能耐寒,衣服在压缩袋里拿不出来,又冷又饿,偌大的曼彻斯特机场,居然没找到热水,只好把泡面拿出来干啃

人在旅途中,人生在旅途中,旅途有凶险,出没请注意!

以终为始——纪念Trend 3周年

今天参加了黄金阶梯的Personal Effectiveness培训,课上MING老师引用了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以终为始”的观点,给我们布置了家庭作业——每个人都要写一篇墓志铭;早上收到英国签证,确定下周五将飞赴英国,开始海外工作新纪元;而这一切,恰好发生在来到Trend 3周年的日子,以终为始,这真是一个奇特的轮回!

前几天刘老师莅临南京,激励我和道道创业的话语音犹在耳,刘老师急切想找到创业典型的心情非常可以理解,而过去的3年内,自己也在用业余时间做过很多尝试,结果如何暂且不说,对创业这趟水的深浅,也算有些体会了。今年上半年一直都在徘徊犹疑中,到底自己想要什么?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创业是否真的适合自己?这样下去,是否真的会有发展契机?一边养房,一边要创业的光环,是否不太现实?

这一切的答案,经过的半年的思考,大概已有结果,一切记在家庭作业中:

墓志铭

(我希望我死去的时候,我的墓碑上这样写着:)

他爱他人,甚爱自己

他爱快乐,更爱把快乐放大

他曾领导过全球千强IT公司

而后在教育界找到真正的自我

注脚:

  • 我是一个愿意付出的人,不惜力
  • 我希望做个快乐的人,更希望能给周围的人带去快乐
  • 我希望自己是个有实力的经理人,也许需要创业才能做到,也许一直做经理人就能做到,一切看机会和机缘
  • 我希望自己能够影响更多人,不管是做老师,还是咨询顾问

有趣的People Search Engine

People Search Engine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他们主要用于搜索Social Sites上面的用户,这篇文章早在2008年3月份就介绍了3种People Search Engine。其中:

  • WHOISI:根据他人的real name, screen name甚至nickname,搜索出对方的RSS链接,因此其本质更像一个RSS聚合站点,社交站点上的用户想要被搜索到,需要开启RSS功能;非社交站点的用户,需要在WHOISI上提交自己的RSS链接地址和个人用户信息才能被搜索到
  • YoName:相比于WHOISI,这才是真正的搜索引擎,而且是实时搜索,他可以在27个站点中搜索给点用户的信息,这个引擎多被用于找寻很久未联系的朋友,而且该站点可以记住用户输入的搜索信息,以便被搜索的用户知道自己曾被朋友搜寻过。偶用YoName在MySpace.com上找到了自己
  • Ex.plode.us:搜人不是他的强项,她不是实时搜索,所以如果在该站上还找不到自己,可以向他们提交搜索申请;Ex.plode.us的强项在于搜索有共同爱好的朋友
  • Wink:看她的介绍还蛮吓人的:the world’s largest people search engine. Find people by name and get their phone number, address, Websites, photos, work, school, more. the world’s largest people search engine. Find people by name and get their phone number,address, Websites, photos, work, school, more.

总结起来,People Search Engine基本用于搜人,可是最近工作中发现搜人的需求并没太大市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SNS站点规模已经足够大的时候,一个站点的好友就够自己联系了,还用得着拿引擎搜人么。倒是下面两个需求,蛮有实用价值的:

  • 父母很希望监控孩子在社交网站上的活动,比如发表了哪些文字/图片、交了哪些朋友、看了哪些帖子等,实现这些需求,一是要求搜索有实时性,而且要兼容各类SNS,还能取得好友信息,这需要与SNS站点有深入合作才行(或者用SNS API来做)
  • 类似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不希望自己公司的信息被泄露在SNS站点上,因此他们希望监控员工在社交网站上的活动,当敏感信息被放到SNS站点上后能够及时通知相关人等移除

目前这两个需求,上面的People Search Engine都还解决不了,这两个方向会是很有潜力可挖的方向。

海水好难喝

公司组织游台湾,行程大致是:

第一天:飞到高雄,然后去垦丁,晚上住温泉酒店,泡温泉

第二天:游垦丁国家公园,在海里浮潜,晚上住在高雄的一家汽车旅馆(有着超级暧昧的灯光和设施)

第三天:路经台南,顺便去了赤崁楼,由于之前去过,所以比较无趣

第四天:游日月潭,小学课文学过那个,水相当的清澈,晚上赶到台北

第五天:台北故宫、101等

第六天:购物、回家

由于之前大多数地方我自助去过,加上我一直感冒着,台湾的山山水水比起大陆来又没有太多惊奇之处,所以这次台湾行感觉一般,对我来说意义更大的是休息,完全放松大脑。

要说值得怀念的,那一定是在垦丁那一天与海水的亲密接触,也是我第一次喝到海水,^_^,因为之前没有在海里游过泳,垦丁的近海珊瑚又是闻名遐迩,所以能够在海里泡上几个小时,真的感觉相当爽。

1. 近海浮潜照

2. 海中找到几颗贝壳

最后有点收获的是购物,最便宜的还是免税店,市内有一家(而且仅有一家)升恒昌的免税店,价格跟机场的免税店一样,但货品种类比机场多不少,根据我和同事的比较,免税店比商场的东西还是要便宜不少的(我买300RMB的东东比机场便宜了15RMB),所以,还是值得去看看,带上护照就ok了

over…

《世界是平的》——十辆推土机

《世界是平的》,我听很多人推荐过,直到现在才看完,未免有点太晚。这本书2005年就出来了,可是我相信如果我在2005年看到这本书,估计也很难被作者的一些论据所信服,因为这本书对世界趋势的超前预见,实在过于超前(对我而言),因此,即使今天看来,仍然很有意义。

该书作者是托马斯.弗里曼,一位新闻工作者。他对世界趋势的预言绝非玛雅文化预言2012世界末日那般玄乎,他秉承了新闻工作者靠事实说话的职业素养,做了大量的实际调研。该书从他到印度的见闻开篇,讲述了大量工作被外包的事实,“不只传统产业,还有会计师、医师、软体工作者、证券分析师、记者,他们的机会都在外移,连餐厅的服务员亦有可能”。

他总结道,全球化1.0,推动力在国家,具体是国家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全球化2.0,推动力在企业,大量跨国企业的建立推动了世界变平,全球化3.0,推动力在个人,网络使得天涯若比邻,网络软件使得世界协同成为可能,企业从建立的第二天开始就会是跨国企业,生产线可以着眼世界采购原材料。结合最近几年社交网站的蓬勃发展,弗里曼的全球化3.0的预言有了很好的发展和体现。

弗里曼的调研非常充分,让我们来看看他总结的抹平世界的十辆推土机吧:

  1. 1989/11/9:柏林围墙倒塌,随后苏联解体。有趣的是,柏林围墙是一一九倒塌的,本拉登选择了九一一与世界对立;大家以为世界已经彻底的平了,但其实世界仍然是不平的(后话)
  2. 1995/8/9:网景上市,网络浏览器是开启整个全球化3.0的钥匙
  3. 工作流软件:HTML,XML,SOAP,TCP/IP,中间件,MS Word等一系列标准化协议和工具,使得世界沟通协作成为可能,工作流软件是接下来6辆推土机的基础
  4. Open Source,自由软件,尤其是Apache基金会的建立,使得世界有了通用的网页伺服器。书中详细的讲了Apache基金会成立的过程,其中IBM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我常常好奇,像IBM这样巨无霸的公司,如何才能做到那么具有创建性的决定?他们如何在上世纪90年代就相信开发社区能够比IBM做得更好?
  5. 外包:主角首先是印度,然后是中国和俄罗斯。有外包之前,印度的年轻人的梦想就是到美国读书,然后在当地找份工作,有了外包后,印度青年很老实的呆在本土,就能做着以前前辈背井离乡才能做到的事情
  6. 离岸生产:中国沿海那么多制造型企业,就是离岸生产的受惠者
  7. 供应链:也就是物流,其中提到了沃尔玛的供应链管理,让我对物流这个陌生的领域有了了解。沃尔玛如何做到高品质低价位?相信这是很多人感兴趣的,GPS、RFID,那些2005年开始流行的技术,已经在沃尔玛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帮助沃尔玛大大提高的生产率
  8. 内包:哈哈,还有内包?包给自己人?不是的!内包是指把公司内部业务,包给擅长该业务的公司,由于这种业务不易拆分,所以不能外包,而必须让接包的企业深入公司内部,与公司一起合作。书中举了UPS帮助东芝修电脑的故事。以前UPS只做物流,但修一次电脑,需要在UPS和东芝之间倒腾两次,效率太低,成本很高,于是UPS建议东芝,电脑直接由他们来修,东芝只需提供技术支持,于是效率得到大大提高。但由于东芝对售后的重视,这个业务是不可能直接放手给UPS的,UPS的维修人员必须深入代管内部,代管供应链。总之,大家不要再以为UPS只是个快递
  9. 咨询搜索,也就是google啦,相信大家有感觉到google对全球化的贡献,虽然他最近退出了中国
  10. 轻科技“类固醇”:其实就是一些其他重要技术啦,包括:无线上网、档案共享、VoIP等等

现在已经2010年,5年以后,仍然感觉弗里曼讲的很多东西我闻所未闻,书中讲到的案例都非常翔实,相信是经过他长时间的积累与整理才能做到,十辆推土机很多都跟IT相关,但我很汗颜,知识面跟弗里曼差的太远,趋势大师,真是不同凡响啊

Goodbye, Jerry

要好的同事的离开,是否是件值得伤感的事情?我想是的

Jerry比我晚半年入职,他辗转朗讯、微软、摩托等大公司,郁郁来到趋势。初识的印象已无法记得,只知道他刚来时为了一个新feature连续加了两个月班,连周末都搭进去了,精力之充沛令我等年轻人自叹不如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和他要好,即使现在来回顾起来,也无法找到必然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我们一度一起吃中饭,也许因为我们都爱好运动,也许因为我们工作内容关联很多,也许因为我总愿意听他倾述,也许因为我从不跟别人透漏他跟我讲过的任何事情

怀念一起加班的日子,怀念中饭时听他讲职场种种,怀念周末一起到公司打星际,怀念他总能透漏给我很多内部消息

他最鲜明的特点之一,是无法满足于现状,只是这种情绪并没有得到合适的控制,直至急躁。他经常跟我讲,和他比起来,我还太年轻(其实也就比他小3岁),有足够的时间去争取,而他年届而立,却仍然是个跟我一个level的工程师,因此,他总希望能够得到提升,这个愿望在我们组没有达到后,他甚至主动要求换到另一个项目。但直到最后离开,他也没有得到想要的

鲜明特点之二,是沟通能力特别强,为此同事笑话说,如果看到一个陌生女孩,要想知道这个女孩可否被搭讪(俗称:“被泡”),只需让Jerry上去测试一下即可;他总能了解到很多内部消息,一度也让我成为消息灵通人士;当工作郁郁的时候,他纠集一帮爱好者,成立了公司的自行车俱乐部,任主席直到离职

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首先是使我深刻认识到跳槽对一个IT技术人员的危害,简单一点说,跳槽过多意味着糟糕的“案底”,HR和manager对此是有看法的(我的manager有个习惯,工作3年未满就跳槽的人他是不会要的,因为这至少说明人的浮躁,这不符合追求卓越的工程师的必要条件),有时候他自嘲道,他能在趋势呆上2年半是个奇迹,也是一个让他“洗底”的机会。

他也使我认识到如何处理升职,他本人是这个命题的反例。升职是个跟公司文化相关的命题,在趋势这种非常自由、一点都不官僚化的公司,manager其实可以看到个人的努力,如果太着急,结果反而适得其反,不如安心做好自己的事情,该有的迟早都会有的

从他身上,我认识到家庭对事业的重要性。Jerry辗转几大公司,一度无法顾家,夫妻感情受到严重影响,反过来也对他的事业产生了无法估量的负面效应

Anyway, Jerry已是故人,离开趋势,离开南京,离开技术工作,Jerry要涅槃重生,祝福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