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杂记

年前luke参观了我的住处,看了住房条件后,不知为什么这位老兄发出“兄弟,你可真能吃苦”的感慨,如果单从物质条件来看,我现在确实退步不少,只是还没有到“苦”的程度,或者我乐在其中吧。

大年二十九下午,趁着阳光明媚,我用了两口气,爬上了喻家山,初雪未融,山上空寂无人,只碰到一位健硕的老教授,未有登高,也未有怒吼,我不是去发泄,也不是去许愿,只是想活动一下筋骨,在一棵树枝上掉着做了10个引体向上,然后下山,作别2012最后的下午,心情平静踏实,估计这也不是luke能够理解的吧。

今年是第二次没有回家过年,上一次是2010年在英国,大年初一还在悲催的上班,相比之下今年算是比较幸福了,可以悠闲的待在家里,有老婆孩子相伴,有岳父岳母为孝,感觉很满足。虽然没能陪爸妈过年,但qq视频拜年时,姐姐姐夫和侄子侄女们上下不下十口陪在爸妈身边,这个年,爸爸妈妈不会寂寞,甚为欣慰。

妈妈给我看过命,说我今年大年初一必须在家待着,禁闭门窗,不出家门,不见生人,我完全照办了,老婆纳闷我这个研究生为何要如此迷信?我答曰,这不是迷信,而是我深知自己的力量之渺小,我是信命的。成功不是简单的个人努力,天时地利运势也是不得不借助的力量,我但求心理安慰,更何况这又不会损失任何东西——除了大年初一那罕见的雪后骄阳之外。

春节看电视,很多媒体都在说放鞭炮影响PM2.5的事情,大都提倡不要放鞭炮,我深不以为然。中石油中石化卖给我们的油质量低下导致汽车尾气不达标,政府粗放式增长导致环境污染,这些才是PM2.5的罪魁祸首,过年放鞭炮无非那么几天,这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媒体不去问责根本原因,而仅停留在表明文章,向传统文化开刀,毫无畏惧之心,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断层的刽子手。

这两天最happy的事情,是padgram终于破百万了,2012,padgram划过了一条亮丽的龙型曲线,接下来,我们继续画一条妖艳的蛇形曲线吧!

以忐忑与敬畏之心,迎接而立之年

2012过得太快,辞职创业仿佛就在昨天。2012说到“我们公司”,居然一大部分指的是趋势科技。还好我虽怀旧,但不够迷恋的程度。我知道趋势科技这一页已经翻了过去,悦然心动的辉煌虽然还未到来,但2012我们已经取得不错的开局。

Padgram凭借圣诞效应,在美国取得了图片类app第三的位置,下载量快超过50万;我们的团队组合磨合逐渐完成,在“云”和“端”上都有了不错的进步;这些目标是我们3个月前决定放弃其他产品,专注Padgram时制定的,能够达成,真的很开心。

2012年,存在很大的运气成分,当初决定做Padgram,实乃Pinterest不开放API的无奈之举;Padgram虽能坚持下来,但我们自己都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而圣诞节期间日下载量达3.5万,真的是我们不曾敢想的事情。别把运气当实力,虎嗅的这篇文章来得很及时,我虽然相信我们的努力配得上现在的成绩,但每一步下来,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超出了我们自己的预期。

所以我有理由忐忑,2013年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下载量的层面,我们必须要有收入,要赚钱,要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众多经济学界人士预测2013年会是经济的寒冬,只有活过2013才有见到春天的可能,2013年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问题,会比2012年更多更难。

同时我很敬畏,因为市场的力量、用户的力量、社交的力量、媒体的力量,在他们面前,我们显得那么稚嫩。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反复打磨我们的产品和技术、真诚的服务我们的用户、竭尽所能的做好市场推广,剩下的,是让产品自己去与市场和用户说话,很多东西超出了我现在能把握的范围,我惟有怀有敬畏而且谦卑之心,努力学习,奋力工作,积极进步。

今天和叶青一起聊天,才知道他经历过软件开发人员、开发经理、产品经理、客户经理,在德国、英国等国家工作过多年,甚至自己创过业,做过代理,我不得不钦佩他的经历和改变的勇气,相比之下,出来创业的我真的不算什么。处在大学校园,我时常假设自己如果现在还在大学校园或者还在大公司工作,也许能去听更多讲座,发展更多个人兴趣,参与更多side project(可惜我的小蜜蜂并未对我现在的工作有直接帮助,创业8个月,越发觉的业余爱好、行业经验对创业的益处),但这些都不可能回来。只能再次提醒自己,活在当下,一定要活在当下!!!

Anyway,跨过2012,我已经走入30岁。2013年,是创业之路最为关键的一年,我的而立之年!

29岁咯〜

每年生日都几乎在国庆附近,今年尤其很忙。翻看前几个生日写的文章,每篇文章都能找到时不我待的感觉,如今29岁,真真切切的踏上创业之路,浮现在脑海中的,是两个字:"平衡"。

事业、家庭,有了儿子,我更深的体会到,一(两)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时代,已经过去。爸爸妈妈等着养老,儿子一天一天天长大,公司的兄弟姐妹们期待着突破,每个方面,都至关重要,不可或缺。25-35岁是人生最艰难的时间,太多重要的事情发生在这个时期,但手上的资源,往往又最拮据,尤其我不拼爹不拼娘。

我不认为为了事业,一定要牺牲家庭,人的一生都在体验,每一份体验都是财富,专注是必要的,但不意味着必须放弃专注之外的事情,就像我们每天都会做好几件事情,但绝不能因为要专注于工作,而放弃睡觉。平衡,是处理问题的必要措施。我的作息时间需要调整了,每天早上7点起床,陪儿子一个小时,然后去上班,晚上10点左右下班,陪儿子睡觉。

如今校园里的新生,我至少大他们10岁,但我从来不羡慕他们的年轻,因为我对过去29年所经历的事情很满足,每份经历都是独特的,我已经够幸运的了,再来一遍也未必好得了多少,而且最重要的,我知道他们很快也会到29岁。

我很享受既得的一切,家庭也好,事业也罢,留恋于过去是于事无补的,活在当下,期待未来,平衡家庭和事业!

专注 vs. 试错

雷军的互联网七字决,一直铭记在心,"专注、极致、口碑、快",很多大拿也一再强调创业初期,不能分散精力,必须集中精力把一件事情做好。同样知道,创业公司,必须快速试错,而所谓试错,一层意思是试到认为错了,马上掉头;另一层意思,是需要尝试不同的方向、方法。这里存在一个问题,试错与专注会否有冲突?

5个月以来,我们做了好几个项目:
– Pinterest小工具:EasyNip,最终发现是个非常小众的需求,放弃了
– Instagram客户端Padgram,这个我们投入最大,最近开始有所起色
– 图片浏览小工具PicQuotes,专注于Quotes(国内可以认为是名人名言)的浏览
– 微博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客户分析和娱乐小app

以"试错"之名,我们做了很多尝试,一度每个项目上只放了1~2个人,大家都很辛苦,但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 兵力分散,没有集中,产品无法做到极致,现在的移动网,竞争如此激烈,没有做到极致的产品绝无机会!
– 8个人分散在几个产品,缺乏分享和交流,团队缺乏士气,没有文化氛围,大家对创业、对产品的理解停留在执行层面,进步缓慢
– 因为精力分散,对某个方向,没有经过详细分析就进入了,做到后来发现空间不大而进退两难,无端的消耗了宝贵的资源

这样做下去,只会更累,却不会有任何成果,每个方向看起来都大有可为,这是非常危险的诱惑(每个方向当然大有可为,不然别人何以成功?!)

做到极致 = 极致的体验 + 极致的用户支持 + 极致的市场推广
另外,就是要快!

我们需要收缩战线,全部的人只做一个项目,Padgram将是我们的今年的重心,唯一的重心。

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

今天完整看了Y Combinator的合伙人Paul Graham的完整采访稿,细细品位,感受颇深,源地址:http://techcrunch.com/2006/09/02/an-interview-with-vc-paul-graham-of-ycombinator/

We print it on T-Shirts: “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 If you had to reduce the recipe for a successful startup to four words, those would probably be the four.

(如果要把创建一个成功的公司的秘诀缩减到四个字,那就是“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做人们需要的产品))

The easiest way to 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 is to make something you want. What do you wish existed that doesn’t? For example, back in the early 90s a friend of mine wrote some software for converting voice to data so he could talk to his girlfriend in Taiwan without paying for long-distance phone calls. That would have been a great project to turn into a startup.

(如何做人们最需要的产品?最容易的办法就是做你需要的产品,什么东西你想要,但暂时没有?就做这个!)

Of course you have to have a business model eventually. But experience so far suggests that figuring out how to make money from something popular is a lot easier than making something popular.

(商业模式很重要,但经验告诉我们,从流行产品中挣钱,比创建一个流行产品要容易的多)

采访稿最后有人评论到:

How do you become a great artist? You paint what you believe in. If you are lucky, you are Picasso.

(如何成为一名画家?你用你的信仰作画,如果足够幸运,你会成为毕加索)

我们作为一个小微企业,从Instagram和Pinterest客户端开始,是一个很好的起步点;我们相信我们做的事情,如果足够幸运,我们会建立一家伟大的公司!

离职快4个月,初尝创业之不易,我们需要耐心

8月9号就要来了,那会是我辞职整整4个月的日子。想想4个月我们的进展如何?

  • 第一款产品EasyPin for Pinterest被证明定位了一个非常小众的市场,下载量快到1万,离及格线(3万)还有不少距离,更加郁闷的是被Pinterest抓住,说EasyPin侵犯他们版权,不得不改名成EasyNip,不过这个app奇葩的地方在于,免费版最高时冲到美国市场Productivity类app 68名,而且一直保持在100名左右,所以我们还是挺欣慰的;不过由于市场定位问题,我们决定不再消耗资源,把他改成收费版,目前每天只有个位数的购买
  • 第二款产品InstaPin for Instagram上线一周,虽然Instagram用户已有8000万,但这个app下载量居然还不如EasyNip,至于原因,一是上线时间不对,周二绝不是上线的最佳时机;二是iPad的设计难度确实很大,我们在设计上没有完全hold住;三是产品本身缺乏特色,这是致命伤
  • 第三款产品PicQuotes已经提交,且看效果。。。

上周是最郁闷的时候,周日工作到晚上11点多,心情是越急越不好,越不好越急躁,恰好今天去南京,短暂的出行,居然有别样的收获。

我们需要耐心,按目前我们的实力,产品、技术和运营,要改进的点还很多,即使有一个很好的产品机会出现(比如“唱吧”),按我们现在的实力,仍然无法把握住,尤其是在产品和运营方面。苦练内功,是我们目前最应该做的;匆忙转向下一个产品,做得越多,如果达不到预期,身心越加疲惫,则死的越快!创业是一场长跑,团队的软实力建设需要耐心,我想恰恰是因为之前的过高期望(而整体实力又达不到),才使得自己感觉疲惫,与失望。

回程的路上,旁边坐着一个看起来很年轻的女孩,坐下来不久,她就开始玩手机,三星的安卓手机,她先是用Camera360拍了一张照片,玩手机+自拍,这几乎就是赤裸裸的说明她很无聊,于是跟她聊了起来,话题从她手机上的软件开始:Camera360、美图秀秀、微信、世纪佳缘、淘宝。。。。 她还特别推荐了两个应用:搞笑囧图、我查查,搞笑囧图恰好是我们曾经讨论过的一个idea…    她是Camera360和美图秀秀的重度用户,而这两个恰好又是我们正在做的方向,于是兴奋的做了一把用户调查,她更喜欢Camera360,因为打开就是一个相机,很直接,而美图秀秀进去要按“拍照”按钮才会开启相机,因此她基本上只拿美图秀秀当Photoshop用,云云。。。。很多实际用户的声音。。。

但用户调查不是收获最大的,因为后来聊到她自己的职业——她从事服装销售

她文化水平并不高,21岁时是个会计,当时女伴有做销售的,年薪10万,很眼红,于是开始转行,卖服装。但第一个礼拜,一件衣服都没有卖出去,被老板指着鼻子骂“你一个礼拜连一件衣服都卖不出去,看来你这辈子注定要跟数字打交道(因为她之前是个会计)”,她为此每天纠结,每天流泪,并开始发奋(她说到这个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象哪天曾老板指着我们:“你们4个月,连3万的下载量都达不到,看来你们这辈子注定要跟代码打交道”),她开始研究人、专研与人打交道的方法,用她的话说,就是看到什么人,就说什么话,比如老奶奶,得乖巧、甜言蜜语;对妈妈们,就得实用、实惠;对看起来很凶的中年妇女,则要撒娇,他们虽然看起来很凶,但其实内心都很寂寞。。。。她用了4年的时间(也就是她今年才25岁),从一个店员做到了现在负责合肥、无锡和半个上海的店铺的大管家(她所在的公司全国有100多家)。她曾经单次卖过100套衣服给客户;她的忠实客户,经常是不用试穿,就拿走她准备的衣服;有些客户为了照顾她生意,甚至买下并不需要的衣服。。。我不得不佩服她

板凳坐的十年冷,她说工作无所谓喜不喜欢,也无所谓开不开心(这个我持保留意见),但干一行爱一行,一定要有激情、要勤奋努力、善于学习

我仿佛觉得她是上天特意安排来点悟我的,这个25岁的小姑娘,不仅以一个用户的角度来带给我资讯,更以亲身经历告诉我,如何才能成功,创业之路一定是艰辛坎坷的,但永远不能丧失激情,累了的时候就应该停下来想一想、歇一歇,然后扔下包袱、舍掉面子、再次上路!

100万的沉重开局

我曾经发过一条微博:“很傻很天真新解:投资人问我们要不要钱,我们答:不要,我们的积蓄够撑一年;投资人问我们的愿景是什么,我们答:我们一定可以活下来,汗~~~”,回来创业的时候我们确实是抱着不需要投资的心态,直到团庆时郑峰顾问提醒我们,“活着是底线,不要动不动就去触碰这个底线,否则你很快就没有退路”,对此我们启发很大。虽然没有专门花心思去找投资,但我们不拒绝投资,这是我们对待投资的态度。

曾总来之前,我特地借了柱子的《我为什么要投资你》,研究了天使会成员的特点,说实话,当时没觉得有戏,一是因为曾总只投腾讯员工和熟人介绍,赵威在腾讯实习过,勉强只能算半个腾讯人;二是曾总崇尚三人团队,老大懂产品,老二懂技术,老三懂市场,而我们三个人都是技术出身,产品和市场都是半吊子;三是曾总的投资领域主要是游戏和互联网,而我们这是做移动互联网,而且还是针对国外用户。天使会里面,我们感觉最有戏的是徐小平,我们做的东西还太新,如果用严密逻辑来论证,不可能看得清楚,而徐小平够感性,激动了就给钱,不管你做啥的,我们这破斧沉舟的架势说不定能让人家感动一把;天使会中,雷军和我们最对口,而且名气也够大,于是忐忑之中我们安慰自己:如果曾总不投我们,我们就去找雷军!:-)

不管怎样,我们是非常认真对待这次机会的,大家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能不能成先不说,准备充分是必须的,我们准备了9页的ppt,收集了Pinterest的最新数据,但我们始终讲不清楚我们到底要在Pinterest上做什么,这个方向确实太早期了。那天曾总参观完Dian团队后,确实很开心,又或者是因为那天天气确实够好,我们讲了差不多十分钟(其中在自我介绍上花了3分钟),曾总几乎没有听我讲完(后面几页ppt我读完标题曾总就说“过~~”),曾总就决定投了。我们本来的预算是50万,曾总说你们这50万不够,得100万才行,好吧,就100万!协议细节15分钟谈完。曾总的气度和气场,我等实在是遥不可及,除了膜拜和接受,我们还提不出有价值的论点和论据来讨价还价。

曾总说,他做天使投资,其实1/3是做慈善,他的钱来自于这个行业,再回馈到这个行业中去;天使投资本来就是讲究概率的,投资10个成功1个,就够赚的了;他投资我们,主要还是看中我们这个团队,我们已经在这个行业工作多年,不管是技术、管理还是个人情商,都有一些磨练,这对于创业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相信他也是看好Dian团队这个平台和她的号召力,他非常希望能有更多老队员回来,带领在战队员创业。

协议经过一个礼拜定稿,然后就是签约了。可是这事情顺利得有点过分了,于是老天决定考验一下我们。

昨天晚上收到通知,说签约提前到十点(原定十一点),可是当时协议还没寄过来,今天早上七点半开始催深圳德迅总部,八点10分拿到,吃完饭去布置会场,九点一十,曾总又比计划提前50分钟来到现场,协议甚至从打印机中出来还是热的!万幸签约顺利结束!下午又去银行办验资户,娘的工行开个户花了两个小时,硬是四点五十四才给开完户,钱都没打进去,五点就要下班!叫号器最后一个号码给我们叫到了,办完我们的手续银行就关门,真邪门,心脏大也不能这么玩啊!这还没完,晚上六点五十五见根叔,要从西边坐校车赶到东校区,六点四十我们还在西操,校车排起了长龙,好不容易挤上去,司机给力了一把,五分钟就开到了东校区,下了车就开始狂奔,远见根叔的车从身边过去,奋起直追,终于是见上了。

不容易啊~~~~,不带这么玩的呀!一整天全都在卡点,每次都差点掉链子,都是最后时刻才涉险过关,这仿佛告诉我们前路的艰难,拿到风险投资只是一个开始!

Anyway,今天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天,衷心感谢刘老师的引荐,曾总的青睐,兄弟们的团结,顾问们的指导,和宝贝仔的支持和鼓励!我们需要感恩这一切,同时加倍努力,做出好产品,让人们生活更愉悦,更心动!

PS:很多人好奇我们为什么取名叫“悦然心动”,我们注册的时候给定了四个名字(按优先级排序):

  • 品阅(取“品质阅读”之意)
  • 品悦(退而求其次,取“品质、愉悦”之意)
  • 阅然心动
  • 悦然心动

无奈两个字的都已经注册了,“悦然心动”我们原来觉得肯定已经被注册了,没想到他还在。我们的方向是图片浏览,我们的使命就是提供给用户愉悦身心、怦然心动的阅读体验。

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自去年12月份后,一直没有更新博客,但心情腾挪反侧是最复杂的一段时间。从和大师兄、zy还有刘老师策划创业开始,到见过一系列创业成功的校友,到校车监控系统夭折,心情低落到谷底,甚至要考虑是否转型做产品经理,再到突然听闻柱子和wei决定回团队创业。。。就在公司举办创意大赛的那个周末,我决定离开趋势科技,投身创业

那天接到刘老师电话,我几乎是不假思索的下了决定,虽然和柱子、wei没有真正共事过,但在团队的其他渠道听过他们的消息,这就是Dian团队的魅力——围绕这个平台,我们即使没有合作过,但我们可以瞬间建立起绝对的信任感,我相信类似的组合,在Dian团队会出现很多案例

我的很多东西都是Dian团队造就的,虽然离开团队多年,但我知道与Dian团队的缘分没有结束,回想当年Dian团队创业的历历在目,再次回到团队创业,这是完美的结局,也是完美的开始

人有梦想,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留在南京我很快可以买车,我已经有房子了,我已经是manager了,但我可以想象自己5年后会是什么样子,这样的生活很没劲,我希望能够决定自己的事业的方向,我希望可以改变更多人的生活,希望能够承载更多梦想和责任,甚至能够帮助更多人实现梦想,我注定要离开这里,时机有先后之分,但这件事情注定要发生。而现在,这一刻即将到来。。。

我相信人生的精彩程度,在于体验多少,而非拥有多少。我和柱子和wei,很快就没有收入来源了,我们没有社保、没有医保,完全靠自己,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我期间出门被车撞个残废,说不定连治病的钱都没有,因为我没有任何保障。但我不能后悔,因为这是我的选择。我要体验创业的过程!没有体验到,我每天都不死心,体验到了,即使去死也不能后悔!!!

工作快5年了,有时候我感觉奇怪,怎么时间过得这么快?我有时候惊讶自己在趋势待了5年了。

趋势科技给我的,远比我给她的多。在趋势最大的收获,就是多了一层国际化的背景,这远比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进步要宝贵得多。趋势科技可以给予一个新毕业生的平台性作用,比起国内绝大多数企业还是很有优势的,我希望有更多强人加入趋势,帮助趋势更快的在转型中找到方向。趋势科技,i love you…

这里还有我很多好朋友,这是最让我纠结的部分,省去几万字。。。。。

最后,要给我亲爱的bb仔以致谢,我很难想象没有她和她的家人的支持,我现在要陷入何等纠结的境况,她的支持和爱,给了我力量,让我可以心无旁骛的做自己喜欢的决定,我希望有一天她可以作为成功的男人背后那个伟大的女人的身份出现;还要感谢我们即将出世的小小牛,抱歉爸爸没有时间陪你,爸爸会努力的!

All the best for you, Matt!

上周四是matt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我曾经预想过很多次,这天的每日例会该如何度过,事实却非常令人吃惊——大家都出奇的平静,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15分时间很快过去,大家说完goodbye,我长舒了一口气,我的英文还没有好到应付这种场面,而且在这种非出自本愿而达成的结局,我实在不知道该站在哪个立场来说话;matt是被redundancy而离开trend的

matt是humyo时代的老臣,他是soho一族,住在伦敦的南面,每次到leeds来要开四个小时的车——四个小时在中国可能算不了什么,可是在英国,就从南部开到中部了——我见他的次数极少,大概每个月一次,每次不过两天。他最初给我的印象是非常苛刻而且严厉的,代码中任何错误,只要不入他法眼,他都会非常直接的指出来,silly、stupid、idiot这些我原以为只在吵架的时候用的词汇,他总是毫不吝惜的使用。刚开始给我压力很大,因为每次改点东西,都要被他提好多问题,返工几遍,最惨的一次他实在忍不住了,直接在邮件里面写出代码,让我把他们贴到工程里面去。我刚去humyo的最初几个月,这些事情几乎要令我崩溃(详情得看去年的文章)。

后来慢慢体会到这是他的工作风格,毕竟他从来不会直接revert我的代码,然后自己上去改掉他不认为对的东西,他一边在骂stupid,一边不厌其烦的指导和review,直到他认为已经完美,他始终尊重我的劳动,而且给我以实际的指导,我所不适应的,是他的过分直接的方式

再后来,我发现这是英国人的普遍待人方式,他们很直接,不喜欢拐弯抹角,如果觉得你的idea不好,开会的时候就直接指出来,而且用的句式都是“i dont like this idea”, “i dont know how it‘s going to work”, “i am really confused here, could you…”,如果译成中文,“我不喜欢这个方案”,“我不知道这方案怎么搞得定”,“我对这一点非常不解,你能…”,在整个产品团队,matt尤其是非常直接的人,有时候争辩起来,他往往激动到语速加快,于是伦敦地方口音加上语速过快,往往大家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尤其是中国人和台湾人),于是直接把他的意见忽略掉,这让他逐渐产生了一种大家根本不尊重他的感觉,这种感觉甚至影响到了他的身心健康,对此我深以为愧

我们的每次代码提交,matt都会仔细review,于是我们可以很放心的去做事情。我们五个人的团队,战斗力因此而变得非常可怕,因为大家可以取长补短,尤其到后期大家形成了默契,每个月都要release一次,但大家总是非常平稳的把事情都做完,有几个月出来的build,QA做完regression,直接就发布了,没有发现任何严重问题,这种高水准的开发保证了整个产品team的高效率,大家做事情都觉得得心应手,虽然时间很紧,但每天按时上下班,几乎没有任何压力。farewell邮件,zl回信说,以后我们要靠自己去防止那些stupid错误的发生,这将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matt的最后几周,我暗自揣度,觉得他不会用心做事了,于是给了他很大的自由度,让他做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我想也许他就消极的等待时间结束吧。可后来发现他仍然在提交代码,而且找到了几个非常严重的bug(其中一个bug会导致共享文件夹下的文件更新失败,这是一个隐藏很深,但影响非常恶劣的问题,几乎意味着我们的sync产品不工作了),我相信他一定非常仔细的观察了产品的行为,经过非常缜密的研究才能找出这样的问题,作为一个因redundancy而离开的员工,最后阶段仍然能保持这样的定力,其敬业精神真的令我很汗颜,他是我的榜样!我相信不管在哪里,这样的员工都应该获得尊重,why not here!

matt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封邮件,罗列了他对这个产品的思考和改进建议,信件开头写道“i guess this is the last chance i can influence SafeSync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看到这里,我心很痛

一个完美主义者,一个忠诚的、严谨的、在mac平台上有20多年经验的程序员,向你致敬!

要做理想型企业家——读《任正非这个人有感》,兼以纪念28岁生日

嗯,又长了一岁了,回顾一下去年的生日记录,感觉真的很有趣,兼有刚刚看完《任正非这个人》这本书,感想很多

《任正非这个人》写得还是很客观的,用作者的话就是素描了任正非这个人,我的感觉确实是素描,而且非常之素,对华为没甚了解的人肯定看不懂,姑且可以把他当做一份学习华为,学习任正非的索引,慢慢按图索骥寻思下去,才能知道华为之全貌。像我这在Dian团队待了这么长时间,而Dian团队早期又号称全面学习华为,看完此书,却觉得好多似懂非懂,有些概念甚至闻所未闻,直到听chenguoxing津津乐道,才忽然醒悟没有在泡菜坛子里面泡过,很多事情都只能是道听途说,结论难免有失偏颇,比如书中驳斥华为的狼性说,书中说华为自己从来不如此描述自己,这只是一些不了解华为的人乱贴标签而已,不知这是真是假,反正把我之前的道听途说打击得支离破碎,几乎要颠覆自己对华为的认识

书中总结了很多任正非的标签,比如以市场为领地、普遍客户关系、理想型企业家、打造平台、知本主义与创新、竞争机器、冬天意志等等,其中我深为印象的是理想型企业家。

作者认为有三种主要的非对称竞争优势(注意:非对称),除了理想,另外两个一个是权势型,另一个是历史沿袭型。粗一看,把另两个和理想型放在一起似乎有点错位,因为越来越多人觉得这个社会已经进入“拼爹时代”,可是读完这一章却觉得豁然开朗。从来觉得理想在如今这个社会似乎是空谈,理想不能当饭吃,再强大的神经也会被社会的纷繁复杂所抹平,人慢慢的甘于平庸,最终变得平庸。而在华为这种由理想型企业领导的,理想型企业家作为坐标的企业里面,诞生了床垫文化,奋斗者文化,这种理想慢慢变成一种无形的力量,“企业不是被简化为一个捞钱的工具,而是不断在各方面改良、改进,保留了未来无限量发展的可能性。”这种无形的力量,比起有形的力量更坚韧,更持久,长期积累,更是可以焕发无穷的力量。可以说,没有理想,企业照样可以生存,但无法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企业。理想是可以转化的,理想兼有理性,企业就能制度化、合理化;理想兼有梦想,企业则有一份远大的目标,才有可能晋升为世界级。华为就是这样既有理性,又有梦想的公司,这才成就了他目前的功业

做人也是这样,没有理想,照样可以过得很好,可以买房买车,可以中产致富,衣食无忧。可是有了理想,即使活得辛苦,可是随心而活,活得自由。在理想之下,若还能加以合理化,不断实践,持续改进,超越自我,改变现实,最终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那就是幸福

当然,买房买车同样也可以是理想,只是理想的境界问题,我们不该嘲笑为五斗米折腰,因为把五斗米放大了看,所有人都在做着这样的事情,我的理想是何种境界?回答这个问题,得翻出我的“墓志铭”来看看:以终为始——纪念Trend 3周年

是的,做一个理想型的人,一个理想型的企业家,28岁了,我要开始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