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d of probation

三个月(其实是四个月)的试用期过去了,时间过得真快。在概叹白驹过隙之余,真的应该总结更多。

老大找我谈话,对我的表现给B,windows mobile上虽然成功handle了,但是symbian平台还不太成熟,不过说到老大最期待而我最令老大失望的,则是对整个项目的把握,大概他们希望我能在团队运作效率、运作方式等方面提些意见,可惜我没能把握好时机和机会。

技术上我的确已经尽力了,但若要达到两个平台都handle的期望,恐怕真的好难。我觉得技术是只要花时间必定可以做好的,symbian不是我主要handle的平台,打打擦边球,没有负起主要责任,结果是可以预见的。

但是对于组织管理,时间对我的迟钝和疑惑做了惩罚。做的好的方面,我主动整理了一些文档,主动写了些小工具,而且一直在提高自己的响应速度和响应态度;做得不好的方面,我可以再主动一点,修windows mobile的bug的同时,其实可以兼顾把symbian的bug休掉,修现在版本的bug其实可以把以前版本的bug总结出来,与QA交流过程中,有些建议的确可以直接跟manager提的,虽然只负责客户端,但多了解一些服务器的事情肯定不是坏事,看到某些模块的测试方法可能存在缺陷,也尽管跟manager讨论讨论呀

这里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团队,如何把我自己的长处融入到这里来,是一个很需要研究的问题。主动是没有止境的,我应该主动的拥抱这里,而不是还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抛开过去,不应该只是一个誓言,更需要我努力去实践。过去的四个月,我的blog几近荒芜,这其实是我思维停滞、创造力丧失的一个表现,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每个礼拜都更新blog,促使自己更多的思考,更多的融入。

下一个目标,就是独立handle一个模块——firewall,我一定要做得更好。 

2007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全解析(摘自csdn)

在我们之前写的2006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中,提到了一些趋势,诸如社会网络的超速发展,RSS成为主流,企业的消费化(consumerization),以及可读写Web(read/write Web)的持续增长等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放眼2007,展望那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互联网发展趋势。

RSS,结构化数据

明年RSS将成为耀眼的主流--不仅仅是集成到微软的新操作系统Vista中,还会集成到Yahoo Mail的beta版本(Ajax版)中,而且,我们还期待Google的RSS试验2007年可以带来更多东西,特别是Google Base,使用了一种RSS变种GData。一些新的有趣的(如果还不够创新的话)服务会在RSS之上建立--例如Techmeme RSS Ad-delivery。

与此相关,结构化数据将成为明年的大趋势--看看我们9月的文章Google的结构化数据行动吧。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微格式(microformat),一种Web社区的结构化数据开放式标准,将开始应用。不过,Google似乎在打造它自己的结构化数据标准,忽视了微格式。尽管微软和雅虎已经开始支持微格式,是不是已经足以抵御Google了呢?

Widget在2006的爆发增长在2007会继续,这要归功于博客和象MySpace这样的社会网络。MyBlogLog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期待着更多电子商务和多媒体的widget。

企业级应用

Web办公软件继续发展。特别要关注Google和微软在这一领域的争斗。那些创业公司(Zoho, Zimbra, ThinkFree等)将继续创新,可能会有被大互联网公司收购的事情发生。

企业消费化趋势开始渗透到企业IT系统中,主要是基于Web的办公软件和一些更加协同的系统。虚拟工作模式(团队和办公室)以较低的成本带来很高的生产力,会变得极其流行,例如SKY-click。尽管会有更多争议产生(比如敏感信息的泄露),企业博客将继续蓬勃发展。

Web技术发展

丰富互联网应用(Rich Internet Apps)将成为2007的一个主流(是我们06年关注的Web/桌面混合应用的一个延伸)。特别要关注Adobe的Apollo平台,微软也会发展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还有Laszlo的开源系统OpenLaszlo平台。明年的趋势是将桌面和Web结合起来的平台,提供单纯基于浏览器的应用所不能达到的功能。

另一方面,Google会继续发展基于浏览器的应用。Ajax已经证明有局限性,那下一个Web新技术将会是什么?所以,2007年请关注一下使用向量图(VML/SVG)和Ajax的“丰富互联网应用”吧。

语义Web产品将在2007出现。毫无疑问,语义Web正浮出水面,瞧瞧RadarNetworks和Metaweb这样的公司吧,他们可以基于HTML生成RDF数据。

亚马逊Web服务是06年的一个惊喜,我们期待亚马逊明年有更大动作,为Web/Amazon基于Web服务的操作系统打下良好基础。其它公司,比如Google,会开发类似亚马逊的Web服务集合,比如亚马逊的S3-EC2服务。如果Google跟进了,微软肯定也不会落后。

搜索和网络广告

明年的网络广告市场会有一些振荡。AdSense会遭遇强劲竞争,主要来自MSN AdCenter和雅虎的广告平台。

伴随着网络广告指标CPC/PPC,广告主迫切需要更好的、更健壮的网络广告模型,起码比CPA要更有效。所以,敬请关注2007年这一领域的变化吧!

2007年将是搜索2.0之年,垂直搜索引擎将迅速发展。Google也绝不会袖手旁观,Google Code和Google Health就是两个回应。而且,Google正向一个更加“基于意思的搜索引擎”大踏步迈进。例如,在Google上搜一个公司的名字,第一个搜索结果不仅仅是公司网站,还包括一些从它的网站上提取的语义内容。Google的测试搜索网站SearchMash页面的右侧区域,显示了Google在谋划更多功能。

微软 vs Google

微软的Windows Live服务明年将有大发展,这要归功于Vista,还有Live服务完成beta测试,以及收编了MSN的相关部分(例如Windows Live Mail收编了Hotmail)。

WebOS/GoogleOS:为了反击Vista和Windows Live的进攻,Google会推出GoogleOS的一些雏形。当然,会不会这样是有争议的。一种设想是如果Vista的缺省服务Live.com给Google带来压力,一个Google优化的Linux就会出现。

开源桌面(Open Source Desktop)会在07年有大的发展。Red Hat和Novell会有新版本发布。采用三维效果、KDE4(Plasma)和AIGLX-Xgl和Beryl-Compiz技术后,Linux桌面会变得更加好玩。不过,它们能和Vista以及将来的Web操作系统竞争吗?还搞不清楚。

浏览器

第二次浏览器大战:2007,IE7和FireFox(以及Flock, Opera和Maxthon)的竞争更加激烈。也许还会出来一个G-Browser?一些奇怪的事情已经发生了,Google也许会继续拿FireFox作为一个掩护?这种情况恐怕是最有可能的,Google不想为操作系统和浏览器过多分神,这对Nasdaq投资者来说可不是件好事。

明年Webkit会有增长。Adobe的Apollo将基于Webkit,让开发者能保证和Safari以及其它浏览器的兼容性。Linux/KDE的Konqueror浏览器会放弃它的KHTML引擎以支持WebKit。所以,07年Safari的兼容性会有极大提高。

多媒体

互联网电视将迎来茁壮成长的2007,比如象Brightcove这样的产品,以及Google在YouTube和Google Video上的开发。交互电视(iTV等)也会有更多发展。值得关注的是Venice Project(Skype创办人搞的),它承诺要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提供免费电视。

IPTV的大规模应用以及Bittorrent都是网络视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P2P:随着Azureus和BitTorrent拿到了VC,2007年P2P领域大约有3000万美元投资。所以,明年肯定是P2P的好日子,它会更容易得到,也许会出现基于Web的P2P界面。Bittorrent已经成为具备网络连接的软件的主要部分。例如,一种类似Venice Project的IPTV客户端DemocracyPlayer,内置了一个Bittorrent客户端。Bittorrent明年会内置到更多新的应用中。

虚拟世界:SecondLife将成为市场营销、推广和社交的重要平台,用户和企业在不断开发它的新用途。SecondLife肯定会推广到全球。你现在美国绝大多数超市里都可以看到哈宝(Habbo)和SecondLife的卡,这一趋势很快会发展到世界其它地方。简而言之,虚拟世界在 2007年会成为内嵌到真实世界的一个部分。

虚拟货币:Paypal提供了一个途径,SecondLife LindeX和微软点数也在积极探索这条路。

消费类应用

在线房地产市场07年将迅速增长。

人们继续寻找颠覆性的商业模式!换句话说,就是免费互联网应用还需要找到商业模式。:-)

尽管社会网络2006年发展很快,但07年一个普通用户在网上耗费的时间可能对她/他的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社会网络有没有可能证实是反社会的?;-) 与此同时,社会网络可能会变得更加开放,数据可移植的功能将出现。MySpace大概不会对此感兴趣。参考上面有关widget的内容。

世界各地的互联网

世界各地的互联网应用情况将被美国主流媒体所关注(也许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特别是中国已经是一个很热的市场了,但正如Keith Teare所观察到的,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总体收入并不高。

OLPC:OLPC是One Laptop Per Child(每个孩子一台笔记本电脑)的缩写,这个项目会产生很大影响,可能会

还是应该专注点…

前段时间工作,感觉特别累,每天神经绷得紧紧的,以至于中午不得不稍作休息,否则下午撑不到下班,即使撑到下班,也只能加班到八点左右才能回去。虽然事情都能做完,但每天下班的时候都很缺乏成就感,因为一天下来发现居然并没有做多少事情。于是我努力找原因,发现了两点:

一是连续工作时间太长。以前在团队的时候,一般作一段时间都跟周围的人打闹打闹,到了新环境,自己过于拘谨,变得无人可闹了。以前做事情,到了做不下去的时候,就在实验室四处晃晃,灵感经常出现在吃饭、上厕所、和大家聊天的时候。现在在公司,当然不能随便晃,发现自己似乎笨了好多,一件事情都是逼出来的,缺乏灵感,效率很低。连续工作时间过长,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只是身陷其中的人往往不容易抽身出来,及时的放松大脑,或者趁机理顺思路,或者寻求外援,都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第二个原因,是同一时间干多个事情,比如同时handle多个bug,一边修bug,一般想自己的设计方案等等,swith过多,不够专注,结果是神经紧张,内耗极大,但思维缺乏持续性,效率自然很低了。有时候甚至出现思维停滞,就像os的process switch出现死锁一样。这个问题的发现,多亏上了趋势手机杀毒软件的竞争对手……网秦杀毒……在它的网站上,提到了“人生微积分理论”,并用一个浅显易懂的图表,说明了一个专注的人和一个不专注的人的效率差异,结论居然是“同样的一个小时,专注和非专注的人的差异高达 80% : 5%=16 倍”,好怕怕!所以,以后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专注,同一时间,最好只干一件事情(当然,等build结束的时候除外)。

这两天在家,我好好的try了以上两点,效果真的不错,效率低下的朋友们,如果你同样的困扰,会不会和我一样的原因呢?

写在24岁生日

每年的生日,心情都不一样,但过的方式都差不多,都是平平淡淡的。

24岁,真的是个很特别的时刻,本命年、刚毕业、刚刚开始自己的事业,一切处于适应与被适应的过程。很多Dian团队的队友都说我动静好少,貌似是过上了小日子,就忘了大家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子。在心情平静,事情都很顺利的时候,我才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若是每天都过着时间和心情都很紧张的日子,就很难有思想和行动的活跃发挥了,生怕自己的牢骚或者不成熟的想法造成不好的影响。现在的我就处于那种莫名的紧张之中。

很早以前我就发现自己要融入某个集体,总是那么的缓慢。以前在Dian团队甘心做上一两年的板凳,似乎蛮符合我的性格,只是这个过程拿到TM来再做一次,已经没了当年的耐性。也许天性敏感,在Dian团队的“辉煌”过去惯坏了我这牛脾气,始终沉浸在期待尊重的感觉中,这是烦扰的根源。

慢慢的熬吧,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开心不开心还是得由我自己来决定。每周都与朋友聚会,每周都尽量认识更多的同事和朋友,每周都去打篮球,每周都保质保量并略带惊喜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每周都将自己重构cad的想法推进一步,每周都学习更多与宝贝仔相处的习惯和技巧,每周都进一步build up自己的knowledge base,每周都促使自己思考更多问题、催生更多idea,每周都跟家里打电话,汇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so much for my 24th birthday. a smooth and calm day. a little pathos. over…

这么快就见到steve和jenny了,^_^

真的没有想到这么快就可以见到steve和jenny,非常enegetic而且nice的两个人,是他们造就了趋势科技,如今,steve已经退居二线,jenny的妹妹成了Trend的CEO,但别以为TM是家族企业,TM是个名副其实的global corporation。 

steve两年没来南京了,这次他们转遍Trend全球各个分站,主要是做三件事情(我的理解):一是简要回顾创业史;二是宣讲趋势4C1T文化;三是听取员工声音。具体内容就不说了,大家从《挡不住的趋势》里面可以找得到,我所感触的,是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重视,jenny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现在公司大了,可能很难找到当初那种家的感觉,但我们真的希望可以跟大家都见见面,聊一聊”,公司大小都各有长处,回顾过去,取长补短才能更好的发展。TM现在的状态非常好,在这种情况下,也许更多的老板想到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但能够想到回顾历史,强调文化,是一种更有眼光的做法,也是我越来越看好趋势的重要原因。

创业过程,我们经常要在金钱和理想(文化)之间抉择,在公司,理想(文化)归根到底是为赚钱服务的,但在学校,则必须反过来。什么是最高境界?那就像TM这样,赚钱的同时,绝不丢弃理想(文化)。

Dian团队的烦扰,是因为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今天上校主页,看到一条新闻:“我校举行2007年微软创新杯总结表彰大会”,该会议规格之高,估计会令很多huster感到艳羡,不知道dianer们怎么想,是不是有点酸溜溜的呢?

相比于联创团队,Dian团队的待遇似乎令人迷惑,东五基地的撤除,据说在团队内部引发轩然大波,作为出站队员,我同样为此感到震惊。

但dianer们也该想想,为什么境况会有如此差别?一味的埋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Dian团队模式,是一种不能立竿见影的模式,不能急于求成的模式,不能轻易复制的模式,态度和作风是我们最看重的评价点,但恰恰这种意识流的东西,远不如奖杯奖状来得容易,也不如奖杯奖状那么容易被复制,更不如奖杯奖状那么有说服力。联创团队能够做的事情,我们能不能做到?但我们有什么是联创团队做不到的?这些东西才是我们要坚守的阵地,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就像我们国家的宗教一样,大家总是以为宗教是阴冷的,不容易控制的,以为意识流的东西都可以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来引导,可惜大家错了,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信仰迷失问题,恐怕已经让很多人感到悲观,相比之下,对宗教信仰非常重视的邻国印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近几年崛起的印度经济,与其在文化宗教信仰方面的优良传统关联极大。就是这样子,意识流的东西,要得到承认,是非常困难的,但它就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有了它,速度就是不一样。Dian团队现在在做的,不是把可以拿的奖杯奖状拿到手,而是大学教育中鲜见的态度作风技术融合的培养方式,Dian团队要得到更高承认,凭的不是奖杯奖状,而是出战队员的成绩,这种成绩需要三五年甚至上十年。

我们的领导者,是等不起那么长时间的,所以,大家不要抱怨什么,不要概叹既生Dian团队,何来联创团队,如果选择了理想,就应该一往无前,我们的烦扰,只因为我们在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倏忽已有2月时间了

从7月2号报到以来,到今天,整整2个月了。直到现在,我才终于适应了工作,能够心平气和的对待自己手中的事情,曾国藩有句话,大概意思是说,人生祸福,由老天决定,自己是无能为力的,但开不开心,却是自己可以把握的。把握自己可以把握的事情,别想太多,别太急躁,这种工作态度,使我不再紧张,可以从容的对待工作,对待周围的人。

嗯,已经修了几个礼拜bug了,一来就修bug,还是挺苦的,往往看了几个小时代码,最后修改几行代码就搞定了,而且网络环境比起嘉铭的单机环境来说,显然更加复杂,每天都要花一两个小时搭建调试环境,挺麻烦的。

工作之余,我会尝试做一个CAD软件的重构,呵呵,多学点东西。 

欢迎丁丁和jerky来访……游总统府

丁丁就是小姐夫了,呵呵,第一个来南京的家人。陪丁丁去了总统府,真的是个好去处,明清两江总督府、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重大历史阶段,都浓缩在1万平米的面积内,乾隆皇帝题写的“惠洽两江”、历届两江总督的办公地点、被清朝毁掉的太平天国天宫的遗迹、被曾国藩削掉一半的棕×亭、蒋介石办公室、蒋介石为自己预备的防空洞、国民党逃跑时未来得及的日历……这里的每寸土地,都沉积着历史的厚重。建了再烧,烧了又建,看到总统府里四处可见的现代建筑印迹,难免有几许对古人古迹的怀念和唏嘘。人类就是这样,不断创造,又不断毁灭,却又继续创造。这里,是中国近代历史的浓缩画卷,随着台湾问题的走势,这里更将在未来呈现更重要的历史意义。

有趣的是,国民党政府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中共的中南海?)的设计和建造者,居然是我的茶陵老乡……谭延kai,他官至国民政府主席,算是个人才!

 今天到访的jerky,来得好有点突然。还是那么俊秀,只是身体大不如前,走过几条街就顶不住了。不过很高兴他有意向到南京(对TM有意向哟)工作,希望他能成功!

跟jerky谈到了IT人士心理和生理上的亚健康状态问题,两人很有共识,在此建言所有尚未踏入工作岗位的朋友们,不管在哪里,都要注意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在加班很普遍的IT行业,大家的健康状态真的令人担忧。只是更多的人习惯了现有的生活,只要生活还能继续,就不太想到去跳槽,去寻找更好的机会,但对现实的不满,却难免发生更多的牢骚,于是乎进入一个死循环:不愿意改变 -> 不满足现状,发牢骚,业绩受到严重影响 -> 心理变得脆弱,体质的下降,业绩平平,更是使人缺乏改变的信心和勇气 -> 不愿意改变。陷入这个死循环后,只会是无尽的抑郁和挫折感,后果会相当严重。

希望大家能够互相共勉,一起维护好IT人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至于我自己,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充实连续的双休,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最近看对话节目,有趣的发现好多创业者(武汉红桃K主席、史玉柱等)都非常之崇拜毛泽东,而且都把毛泽东的若干战略(比如:农村包围城市)运用到商业中,甚至性格上,都有着毛泽东的大气磅礴。

我将花半年的时间,好好研究毛泽东,学习毛爷爷。此外,还将好好研读孙子兵法、经济学基础知识,若有所得,会在我blog上及时发布,希望大家多多赐教。

第一个礼拜上班,就加班了~~

呵呵,dian刚刚在团队描绘了TM的美好生活,结果就加班了,有点像一个传说很高尚的家伙,正在众人夸耀的时候,突然间拉下裤子,肆无忌惮的开始小便

不过,加班也不算坏事,至少可以调休吗。第一个礼拜上班,对windows mobile的调试环境实在是不熟悉,而且文档也缺得很,一个礼拜下来只在about对话框上添加了几行字,暴汗!即使项目组不安排加班,我也准备周末来补补课的。TM的代码跟以前smant在软件组留下的代码有几分相似——几乎没有注释,不过代码质量真的不错,几乎可以做到70%的自注释,所以看起来不是很累,再加上一些很成功而且常见的设计模式的运用,使得研究代码的过程充满乐趣。上次与llyy聊天,谈到团队继承的两大要素:团队和代码,的确很有道理,TM这两大要素都有,只是文档还不够完备,Dian团队在团队方面有着“流水的兵”之先天缺陷,要始终注重梯队建设;在代码方面,Dian团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最起码的,要统一代码编写风格和注释风格(至于设计,更多是考验组内的architech的能力);在文档方面,Dian团队做得很漂亮,只是别只注重给甲方看的文档,自己看的文档更要做好,做漂亮,不仅要做好技术手册,更要注意配置文档,使用手册等等过多依赖言传身教的资料的文档化

再说说开发模式,TM的开发模式还是比较传统的(相对于目前流行的敏捷模式而言),瀑布模型,实施细节与Dian团队的相似度非常大。TM的具体过程非常自由,不会过多限制细节,所以RD可以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单元测试都是RD自己保证,不会像H3那样做那么正规的覆盖率检查,总的来说,相比与H3,TM是假设一堆牛人在干活,责任心和个人能力是这种看似松散的开发模式能够玩得转的两大法宝。与Dian团队饿开发相比,TM最大的不同在于QA职能和重要性的放大。QA与RD相比,编码能力和设计能力肯定不如,但是知识面宽,测试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QA的职能范围贯穿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与RD基本持1:1的比例,主要负责测试工作,参与review,监督RD输出,协调测试资源,保证项目按照TM流程进行。Dian团队可以考虑借鉴这一点。团队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强悍的编码能力,也不是每个人都想做开发人员,我们必须有人专门来关注项目的质量问题!

穷爸爸,富爸爸

很早以前,wephone就跟我介绍过这本书,只是当时DSP组时间太紧,无心看书。上次在ethan家看到了这本书,如遇故知,于是借来一阅。

这是一本讲个人理财的书,作者生活的年代,大概与今日之中国相似。极少数人真正掌握财务知识和市场运作潜在规律;少数人知道钱是可以生钱的,但却不知道到底怎么样生钱,于是跟风炒股,或者被各大银行推出理财产品和各种基金牵着鼻子走,只是各种理财产品和基金,早已经是极少数人设下的圈套;更多的人,选择了最为保险的理财方式……存钱。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不要为金钱而工作”的职业观。人们应该更加理性的对待金钱,尤其是金钱已经足以满足生活需求的时候。当眼中只有钱的时候,必定会丧失更多关注点,也会失去很多机会。“富人购买资产,而穷人把负债当做资产买入”,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错误关注方式。书中把资产和负债的关系,用简单而震憾人心的方式描述了出来,一个个铁的事实,说明了错误处理负债和资产的严重后果。

资产,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生钱,而负债,则是不断的消耗。比如基金、房地产、公司等等,都是可以生钱的;而汽车、房子则不断在消耗。新的工作和更高报酬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吗?每个月拿到10万,能够解决问题吗?如果只凭工资,能够使人富有吗?

中国的现实,就像当年的美国。以前我们没有个人所得税,现在我们有了,利息税也有了,房产税我们也学到了,我们的社保体系也在不断向欧美学习,我们的未来,会不会就如书中一样,被各种税金所淹没?我们会不会要投入50%的工资交税?我看这一点不远了。

总有一天,我们也要学会避税,也会有一批靠着帮人避税而生活的经纪人。在这个时候,谁能看到资产和负债的关系,看清楚赋税的关系,看清楚公司的本质,谁就先走了一步,比他人早一步富起来。

书中讲到了公司的本质,说是富人用来避税的工具,因为公司的开支,都是税前的,公司买车不用交税,但个人买车就要交税?(具体细节我也不清楚)于是公司就名正言顺成了有钱人避税的工具。对我而言,我不管公司是否可以避税,但拥有自己的公司,的确是我的梦想。

最后,建议所有初入社会,还不明白理财之重要性的兄弟们,都能看看《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讲明了理财重要性,还对很多立身之道做了介绍,下面摘录一些:

(针对一生只想稳稳当当,不做错事的生活方式)你对生活屈服了,不敢承担风险。你的确想赢,但失去的恐惧超过了成功的兴奋,事实是从内心深处,你就始终认为你不可能赢,所以你选择了稳定。

(针对只会工作,而不会抬头看路的人)他们把一生最好的年华用来为钱工作,却不愿去弄明白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钱主宰着他们的生活,他们拒绝去分辨真相,钱控制了他们的情感和灵魂。

 最容易的道路,往往越走越艰难,而艰难的道路,往往会越走越轻松。

学习是最有效的投资,知识是最昂贵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