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校友宋健健教授昨晚的报告很有意思。
看了美国这样一所工学院(HIT)如何培养工程师,美国的大学生如何去读本科,才切
实的感觉到差距。
我想我们的教育模式之所以不能满足我们现在的需求,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学校育人
目标不明确。我们究竟是想培养科学家,还是想培养工程师,还是会计?这个问题,我想
学校并不是很明确,或者学校大概是什么都想培养吧,她希望这个泡菜坛子里面能够泡出
不同风味的美食来。所以只是一味的加大这个坛子,把所有的佐料都用进去,而并不真正
关心这个坛子里面究竟哪些原料需要吸收那些味道才会最能成为美食。而美国的做法就很
精明,他们找来各种小坛子,不同的材料用不同的烹饪方法不同的佐料,那么做出来的一
定是不同风味,而且每坛都有特色。HIT就是这样一个“小坛子”,而且他们的管理者不会
相国内众多所谓的综合型大学一样,总是嫌坛子不够大,相反,他们很满足自己的坛子的
规模,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它更有自己的特色。其实这也是一种市场观,只有有特色的
产品才会有市场。想想现在我们国内的大学恐怕很少有乐意做“小坛子”吧。
看看他们的本科生活,概括的说就是把我们所谓的二课当成人家真真正正拿学分的课
。而我们呢,很多人连做二课的意识都没有。我死抓着课本不放也能混个好成绩,何必那
么辛苦去搞二课呢?这就要问问你到华工来是为什么了?当工程师?你要先问问自己会做
什么?没有不做东西的工程师吧,所以如果你有那个欲望就一定要为它付出努力。
那么“做”的境界也有不同。宋教授所谓的工程师应该是个designer,一个可以用现有
的知识设计出使人类的生活更方便的东西。华工常被称为是培养“匠才”的地方,显然这
“匠”要比设计者低一个境界。当然我们目标是培养“将才”,这就要在设计者的基础上
具备领导力,是更高一层的境界了。那么从“匠”到“将”,过程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学校应该思考,我们学生更应该思考。
我想很多人都会惊叹于他们的创造力。为什么我们没有呢?从他们的作品中我能感受
到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很多idea都来自生活,从生活中他们挖掘了无限的兴趣和动力,
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是他们的快乐。而我们呢?生活未免过于单调了,过于规律了,是
我们渐渐失去了挖掘生活的灵感的意识。这也不能全怪我们,大环境如此,我们也有很多
无奈啊。
可是我们不能光是抱怨现状啊,现实不可改变,可是我们毕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应
该做点什么去弥补。我想尽量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是我们可以去做的,有意识
的观察生活,有意识的从设计者的角度去思考生活也是我们可以做的。
我也惊叹于他们的动手能力为什么那么强。两星期之内从零基础到一个真正的产品诞
生。在中国我们要做同样的东西,恐怕学校要先为你安排两年的前序课程做铺垫。这不是
我们学生能力的差异,我们一点不比他们笨。这是我们学习方式的差异,他们是自顶而下
的方式,而我们是自底而上的方式。效率孰高孰低,显而易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学习
方式不好,只是他们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成为工程师,他们的方式更贴近于社会,更贴近于
未来的工作。
我还惊叹于他们能够写出六十多页的技术报告和四十多页的市场报告。他们的市场观
念很强,我想这是将来成为企业家的必备条件。以市场为驱动去找idea像个商人一样思考
也是很好的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创造出更有价值,更人性化的东西了。
震撼很多,关键是要把这种震撼转化为行动。大家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