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度图像标记效果展示

    今天和qym一起去了嘉铭,仔细调整了一些标记相关的参数,包括:最大开光时间、最小开光时间、点间距,并针对昨天的坐标系出现的问题,将X坐标和Y坐标进行了反向。
    首先我标记了自己的相片,效果如下:
screen.width/2)this.width=screen.width/2; >
    然后就标记了几张宝贝仔的图片:
screen.width/2)this.width=screen.width/2; >
screen.width/2)this.width=screen.width/2; >
screen.width/2)this.width=screen.width/2; >
    看得出来宝贝仔坐在什么上面吗?如果你看出来了,说明这照片质量还行了,^_^,上面每幅照片上都标出了标记时间,请相信你的眼睛,这都是真实的测试结果!

    总的来说,我是比较满意这些照片的效果的。CO2激光器能量比较大,在纸片上打会把纸片烧得变形,因此,要出很精细的效果是很难的。而且我们的算法还没有开始做,现在我们直接使用了灰度图像的灰度矩阵,最大开光时间(maxLaserOnTime)和最小开光时间minLaserOnTime定下来以后,灰度值为i的象素点对应开光时间为:
    minLaserOnTime + i / 256.0 * (maxLaserOnTime – minLaserOnTime) 
    这是一个线性关系,但是标记材质对各种能量的反应并不呈线性关系,而会是某种曲线关系,这个曲线的参数是我们后期工作的重点。

    另外,要达到更精细的标记效果,我们不得不考虑光纤激光器,明天我们就可以去实验光纤激光器的性能和用于灰度图像标记时的效果,到时候才是对我们的想法的真正考验!

再一次排大合唱,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还记得大二的时候,参加了系里面的合唱队,将近200多个人的队伍,最终赢得了学校的一等奖。当时的歌曲是《好日子》,艺术团兰老师是我们的教练,她教我们如何发声。
    记得有一天我和其他两位同学迟到了,兰老师叫我们三个人把好日子的高潮部分唱一遍,对着那么多同学,我很难为情,吼出来时,我有种腾云驾雾的感觉,那叫一个紧张…..
    吼完以后,兰老师指着我说,唱得还行,然后叫周围两位同学正式开唱以后只要对准口型就ok了,^_^,有趣的往事……
    团歌真正吼出来后,是很有气势的,歌词也有血有肉,很是震撼。加油!

看到了自动化看不下去了

    COM本身的原理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在他基础上实现的应用却是相当麻烦,自动化、ActiveX、COM+,通过简单的基础理论变换出无穷的应用,microsoft的工程师把宏应用到了极致,每种应用都伴随着一堆DYN_和IMP_宏,让人看得好生郁闷。若非专职于相应技术的开发,学习这些理论基础,实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所以,我决定暂停《COM原理与应用》的学习。
    COM除了给了我全新的对于接口、组件的认识,并且叹服于MICROSOFT的宏伟工程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使我对软件复用有了新的认识。COM通过接口的方式,屏蔽了进程内和进程外的组件调用的差异,通过STUFF和PROXY对象,使得在网络上复用组件成为可能,这使我不得不想到我们的DA板卡驱动层,若是用COM实现驱动层的接口,就可以在局域网内共享驱动层接口,就可以在局域网内实现一台主机控制多台打标机、编辑软件与驱动层分离等功能吗?
    当然,若是能够将软件做成WEB版本的,通过浏览器访问标记机,WEB本地编辑好标记内容以后,直接将标记内容上传给远程标记机进行打标,这样也是可以实现上述两个功能,而且这样的情况下,标记机的控制PC可以做的很简单,可以很好的控制成本。
    总之,我认为信息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在标记环境中的应用,会是一个趋势,WEB技术会在工业领域大显身手,探讨WEB技术在标记软件上的应用,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回来了,一切还是那么熟悉

    从H3组回到DSP,地点变了,人也变了,要做的事情也变了,但DSP没有变,DSP/BIOS也没有变,呵呵,最后还能到南一楼走一遭,也算是圆满了。
    从H3组回到DSP,突然发现对一些东西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上层软件、DSP程序、CPLD,注意力逐渐关注到可扩展性、通用性、稳定性。
    这支队伍是一支全新的,有实力的队伍,如何把他们的实力转换成实在的战斗力,就看后面的努力了。

可恶的病毒!!!!

    两周之内,害我三次恢复系统,幸亏我做了ghost镜像,不然要被它整疯了!大家最近一定要注意防范哟,尤其是那些使用国外杀毒软件,由于台湾地震不能升级的兄弟们,这一波的浪涛汹涌的病毒,正是冲着你来的哟。如果你不堪向国内杀毒软件折腰,就最好像我一样,做好ghost镜像,^_^
    以后到了趋势一定好好钻研网络安全,到时候把病毒一网打尽!哼!

严重怀疑PLL电路引入的干扰

    事隔已久,当年做过的实验,如今已经很难一一记起。但重新翻阅6205的资料,仍然有新的认识,大概当时陷入了某一个点而不能自持,如今以局外人来看,也许会更清晰。
    以前我们总认为板子设计对PLL倍频产生了影响,但从没有想过PLL倍频电路也会对板子本身产生影响,PLL电路电源端的低通滤波器和环路滤波器的设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可以按以下步骤检验:
    1. 测试数据总线上的波形
    2. 将晶振取下,再测试数据总线上的信号波形
    3. 对比波形,如果相差很大,那就证明了我的猜测

    另外还可以做的实验:使用50MHz的晶振,采用×4模式,也许会有所改观,因为以前的实验证明0被误成1的概率比1被误成0的概率低,而×4是‘001’,而×10是‘011’

    

嗯,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记得当初,奋战了N天,硬件上已经无力解决后,我们在软件上做了改进,DA板卡最后通过了验收。
    验收以后,虽然心中一阵轻松,但我明白,虽然软件上可以解决问题,硬件上调试的难度仍然会很大。我们已经习惯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调试方法,但工人们可没有这样的能力。频率不稳,虽然可以通过换电阻、电容等方法改进,但这只能说是改进,产品化不是调出来了就可以了的,如何保证调试的效率,是厂家很看重的指标。如果厂商雇用一个人,每天只能调试一块板卡,这一块板卡带来的效益,只怕还抵不上雇用这个人的付出。
    dian今天问我,如果加大人力投入,是不是可以保证DA板卡100%被调通,对此我不敢保证,但保证80%的调试成功率,我还是有信心的。只是这样做只能解燃眉之急,不是真正的产品化。通过精干力量的投入才能做好的事情,离产品化还很远。
    我们要向产品化进军,这才走出第一步,产品化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远没有成熟。在产品化的道路上,我们刚刚走出一小步,挫折、教训只会增加我们的砝码,千万不能在此时自乱阵脚!
    

寒假讲座内容及时间安排(振镜激光部分)

寒假将至,今年团队的项目结束得都比较早,我们有很多时间用来秣兵厉马,团队在振镜激光领域积累已久,也该拿出来讲一讲了,作为振镜激光方向的老兵,这次讲座将主要由我来负责。

第一天:
    激光打标的现状及发展前景(1小时)
        激光打标的发展历程
        激光打标的现状
        激光打标机与激光打印机
        激光打标机的发展前景

    振镜式激光打标机原理(1小时)
        硬件组成
        技术参数
        关键技术
        市场现状

    激光器原理(1小时)
        激光产生的必要条件
        常见激光器(气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原理介

    Q开关驱动器原理(1.5小时)
        Q开关驱动器的作用
        Q开关驱动器的组成
        Q开关驱动器的参数
        Q开关驱动器的控制

    YAG激光电源原理(1.5小时)
        YAG激光电源的作用
        YAG激光电源的组成
        YAG激光电源的参数
        YAG激光电源的控制

第二天:
    基于PCI总线的DA板卡(3小时)
        硬件组成
        DSP程序框架(DSP/BIOS、内存分配、存储器映射寄存器地址等等)
        CPLD程序
        旋转打标扩展
        飞行打标扩展
        DA板卡目前存在的问题

    PC机程序(1.5小时)
        DA板卡驱动层
        中间层
        上层

    PCI驱动(1.5小时)
        驱动程序工作模式介绍
        PCI驱动实现方法
        PCI驱动调试方法

大学就是一个廉价的实验场

学生来信:
班头:

    今天听了班头的谈话,颇有感触。上次班头发言,因为四级模拟所以没去,有点遗憾呀呵呵。的确,除了一味的学习,我们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我很欣赏班头的性格呵呵,坚毅的品质,思考的习惯,还有细腻的情感。

很欣赏刘老师的那句话“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所谓幸福。因为最近我一直在想我想追求的是什么,而我喜欢的又是什么。编程、软件的确是一个从充满乐趣和魅力的领域,我对它也比较感兴趣,也很想在此有所作为。但我发现我的初衷并非如此,可能我还没领会到编程的魅力吧。我觉得技术总是枯燥的模仿加上技巧上的创新。而对某一学科领域的探索才是我想追求的。当初选择了电信,也就意味着我放弃了我所喜欢的生命科学和纯数学(不过现在对电信也比较感兴趣了)。然而我也意识到了,科学上的创新比起技术的创新更具魅力和影响力。 所以现在对此热情不高或许有这方面的原因。

也许大学就是一个充满选择,充满机会的一个地方吧。很欣慰自己能够静下来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但也很迷茫自己该怎么做。现在什么都只是个起步,什么都还不会。我也很希望自己能够让自己充实起来,不说做个牛人,但至少实现我应有的价值。很希望班头能够指点迷津呵呵,很想做学术方面的研究,但又舍不得放弃技术(因为专业还是侧重技术,而且技术“有前途”呵呵)。不知如何选择,因此想听听班头的看法…….呵呵(不好意思很罗嗦)

回复如下: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我给你们不断的强调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就是想促使你们思考,希望你们比别人早走一步,这样才能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你今天的信说明你在思想上已经走出了很成功的一步了,祝贺你!希望你下一步可以在行动上也能比别人早走一步。
       上次种子杯决赛你没有去很可惜,建议你看看我的blog(http://www.blogcn.com/u/91/82/cawk/blog/48390737.html),正像我上次讲演所说的,我觉得大学四年,就是要不断的挖掘自己的潜能。大家都从高中应试教育过来,跟社会需求接触很少,每个人都无法说清楚他到底适合做什么,多少年来,我已经习惯于听从父母、老师的安排,我们什么时候自己抉择过?选择过呢?生命科学和纯数学真正是最适合你自己的吗?在没有尝试、对比其他学科之前,你难道不觉得应该怀疑这个决定吗?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不存在说谁更有魅力,谁更有影响力,我觉得任何创新,只要他能改进我们的生活,都是有魅力,有影响力的。
       一个人一辈子,他的价值如何体现,不是简单的取决于他从事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工程,跟自己的身体素质、性格、思维方式、心理素质、所处的环境、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从事的工作等等因素都有关系。我觉得在大学阶段,不要轻易给自己下结论说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不适合做什么,自己以后一定要做什么,要多尝试,多try try,找出你最适合做的领域,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大家从高中过来,和社会需求脱节太严重了,正像你说的:“现在什么都只是个起步,什么都还不会”,因此,不要犹豫,不要急于确定答案,先抓住手中的机会,多尝试,你们现在的阶段,去做理论研究还为时尚早,你应该先在技术上尝试,理论创新也必须转化成技术创新,才能实际推动社会进步,否则只能停留在空洞的理论而已。另外,你要注意勇敢的改变自己(也就是我上次讲演强调的“要善于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才能避免迂腐,接受更多知识,你高中时期形成的对事务(比如:生命科学和纯数学)的看法,在浩如烟海的大学知识面前,总是浅薄的,你应该勇敢的验证甚至否定他们!
       希望你能支持我前段时间提出的C++学习计划,并且和大家一起按照计划尝试一段时间,看看你自己到底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和潜力,当你有一天觉得自己根本不是做技术的料,或者对做技术完全没有兴趣,你再尝试其他方向也不迟。你们现在有的是尝试的时间,不用惧怕失败,不要放弃尝试!大学就是一个廉价的实验场,在学校里面失败的代价,远比你走上社会再失败的代价小!
       就说到这里,欢迎继续交流。

干脆把04年总结也放上来吧,_

    在Dian团队已经一年半了,时间过得真快!一年前,我也写过一篇年度总结,但是当时我只是一个板凳队员,刘老师没有要求我交年度总结,我自己也不好意思主动交上去(因为交了年度总结的一线队员是有200元奖金的,而我只是个“板凳”而已)。本想看看去年我的总结怎么写的,可惜已经找不到了。
    2003年的那半年我没能为团队做什么贡献。每次主控组开会,我都乖乖的坐在某个角落里背自己的英语六级单词,直到某一天刘老师把我调到软件组。当时刘老师给方玮两个模块,一个是图形模块,一个是CAD模块,我被派作方玮的助手。也许已经厌倦了旁观者的感觉了吧,人员调派会议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尝试性的向刘老师提出让我自己来单独负责CAD模块。非常幸运的是,刘老师爽快的答应让我独立负责CAD模块。
    从小到大我有过很多次不知天高地厚的尝试,但这一次不知天高地厚的自荐,是最成功的一次。
    我的2004年就从CAD模块开始。
    可是当时我的技术水平真是差得很,比现在绝大多数的预备队员都要差一截。CAD模块必须用C++语言来编写,但是之前我没有学过C++。现在翻开自己以前写的代码,发现除了类的定义是C++语法之外,其他代码实现几乎都是用C写的。我直到暑假实习的时候才熟练掌握C++的“引用”等概念,后来逐渐开始了研究C++语言本身。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最困难的显然不是C++语言本身,而是得到图元的特征信息后所采用的重建算法。直线、圆这些常见图形当然是很好处理的,但是对于样条曲线、多线这些复杂图元就很难办了。整个上半年加上暑假实习的两个月,我都陷入在这些算法的研究当中。这种感觉就像走进了一片漫无边际的沙漠,心里渴望着绿洲,可是能够得到的只有黄沙。偶尔看到希望,却往往是老天爷嘲弄我而制造的海市蜃楼。这个心理过程是非常磨练人的,这也是做过项目的人和没有做过项目的人的根本区别所在。
    现在有很多预备队员总是担心自己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不行,但我觉得做软件最重要的并不是语言(当然最基本的却是语言);比语言更重要一点的是算法和规范,算法和规范决定了软件的效率和质量。算法和规范之上的是人,主要是人的世界观和心理承受能力。一个人看待周围的事物,怎么面对挫折,怎么排遣压力,怎么处理各种利害关系,怎么面对新技术、新思维,都将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影响着项目的质量。我觉得一个不成熟的人做出来的东西,是很难保证质量的。
    CAD模块从暑假实习开始终于有了一些起色。我们开始研究从美国弄过来的DWGDirect读取库,这个库解决了图元特征信息的提取问题,使得我可以安下心来进行算法的研究。这里特别要感谢boyben所给予我的帮助。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技术狂人,也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无人出其右的技术狂。虽然他有时候说话太过“霸气”,但是跟他谈技术的时候却非常开心,因为他总在尝试以最快捷而简单的方式来跟别人交流,是他教会我如何在Visual C++的MFC工程中加入新文件。现在每次见他都能聊上几句C++或者VC,这种感觉很好。他对于技术的热爱让我改变了一贯对技术的畏惧感,使我开始潜心探寻技术的魔力,从看似乏味的技术中寻找工作和生活的快乐。
    但是快乐并没能使我走出算法的沙漠。即使提取出了图元的特征信息,但是对太复杂的图元的重建还是超出了我能做到的范围。很多图元,比如样条曲线、多线,都是足以单独立项来进行研究的课题,如果再继续下去,就是玩火自焚了!我开始回过头来重新阅读DWGDirect自带的所有文档及其范例,经过连续几天的奋斗,在一个通宵后的黎明——天刚从死黑转到灰白的那一刻,终于发现了DWGDirect的一个功能,它可以直接提供我们所需要的小线段对,而无需我们自己依据图元的特征信息进行图元的重建。长期压抑后所迸发出来的快乐是难以用言辞来形容的。
    总的说来CAD模块的完成经历了一个曲线,我们绕了一个很大的弯。主要原因在于我对项目的驾驭能力的欠缺。拿到读取库后发现它能够解决自己的燃眉之急,就不再去进一步挖掘它的更多功能了,结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转进了死胡同,到最后走投无路了才返回来重新审读项目文档(当然,我相信这种情况在我以后的项目实践中不会再出现了)。
    做完CAD模块以后,我又毛遂自荐,帮助cactus完成了字体对话框,并解决了数据库模块的遗留问题。后来的工作感觉顺多了,因为我觉得自己对C++和VC有了信心,而且前期积累了比较多的程序编制和调试经验。当然,当时得以保上刘老师的研究生,也使我更放得开自己,投入到工作中去。
    软件组是我参加的第一个项目,我是软件组唯一一位从头到尾都参与了的队员。后一批每个主力队员,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niaojuuu、cactus和soso。他们简单而快乐的工作方式感染了我,我现在仍然记得niaojuuu经常在我耳边说:“什么事情,不要太认真,这样才能活得开心”。他们使我学会排遣压力,学会休息,提高效率。非常高兴软件组的结题会如此顺利,这是我2004年最引以自豪的一件事情。
    当然,挑战从来没有结束过,10月开始,我被任命为DSP组的组长。当时DSP组情况比较糟糕,组织涣散、机构臃肿、进度落后,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
    由于我以前从没做过硬件项目,我和刘老师对我出任DSP组组长都不太放心,但是后来事情有些变化,DSP组组长似乎只能由我出任了。我本来想作为DSP组的一个普通成员,继续自己从软件组“继承”下来的技术研究生活,埋头干活,做自己的事。但是我又想,cactus和qja当时也没有什么经验,却可以把组长当好,我难道就不行?出于这样的考虑,我走上了DSP组组长这个位置。在这里我逐渐进入了状态,非常感谢蒋参谋、张瑛、谢宇鸣以及软件组时期的战友王乐对我工作的支持,我相信DSP组会越来越出色的。 
    2004年还有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一群低年级同学开始叫我“教头”了。这个称谓对我来说除了责任,并不意味着更多东西。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严格要求预备队员;只有自己提高到一定高度,才有资格执教预备队。
    2004年已经过去,非常庆幸,我坚持了下来。曾经有一天,我突然直起身子看看眼前的世界,突然发现身边很多人,比我早来的或比我晚来的,都离开了,其中包括我曾经最亲近的人。而我仍然紧紧的抓着别人或许不屑的机会,埋着头,傻傻的做着自己的事情。我不知道这是一个优点还是缺点,曾经有人说我是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人,或者说是一个不会变通的人。的确,在有些人看来我在这里度过了太多平淡无奇的时光。曾经有一段时间,最心烦的时候,我想过要退出Dian团队,但刘老师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开导,使我可以拨云见日,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