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平的》——十辆推土机

《世界是平的》,我听很多人推荐过,直到现在才看完,未免有点太晚。这本书2005年就出来了,可是我相信如果我在2005年看到这本书,估计也很难被作者的一些论据所信服,因为这本书对世界趋势的超前预见,实在过于超前(对我而言),因此,即使今天看来,仍然很有意义。

该书作者是托马斯.弗里曼,一位新闻工作者。他对世界趋势的预言绝非玛雅文化预言2012世界末日那般玄乎,他秉承了新闻工作者靠事实说话的职业素养,做了大量的实际调研。该书从他到印度的见闻开篇,讲述了大量工作被外包的事实,“不只传统产业,还有会计师、医师、软体工作者、证券分析师、记者,他们的机会都在外移,连餐厅的服务员亦有可能”。

他总结道,全球化1.0,推动力在国家,具体是国家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全球化2.0,推动力在企业,大量跨国企业的建立推动了世界变平,全球化3.0,推动力在个人,网络使得天涯若比邻,网络软件使得世界协同成为可能,企业从建立的第二天开始就会是跨国企业,生产线可以着眼世界采购原材料。结合最近几年社交网站的蓬勃发展,弗里曼的全球化3.0的预言有了很好的发展和体现。

弗里曼的调研非常充分,让我们来看看他总结的抹平世界的十辆推土机吧:

  1. 1989/11/9:柏林围墙倒塌,随后苏联解体。有趣的是,柏林围墙是一一九倒塌的,本拉登选择了九一一与世界对立;大家以为世界已经彻底的平了,但其实世界仍然是不平的(后话)
  2. 1995/8/9:网景上市,网络浏览器是开启整个全球化3.0的钥匙
  3. 工作流软件:HTML,XML,SOAP,TCP/IP,中间件,MS Word等一系列标准化协议和工具,使得世界沟通协作成为可能,工作流软件是接下来6辆推土机的基础
  4. Open Source,自由软件,尤其是Apache基金会的建立,使得世界有了通用的网页伺服器。书中详细的讲了Apache基金会成立的过程,其中IBM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我常常好奇,像IBM这样巨无霸的公司,如何才能做到那么具有创建性的决定?他们如何在上世纪90年代就相信开发社区能够比IBM做得更好?
  5. 外包:主角首先是印度,然后是中国和俄罗斯。有外包之前,印度的年轻人的梦想就是到美国读书,然后在当地找份工作,有了外包后,印度青年很老实的呆在本土,就能做着以前前辈背井离乡才能做到的事情
  6. 离岸生产:中国沿海那么多制造型企业,就是离岸生产的受惠者
  7. 供应链:也就是物流,其中提到了沃尔玛的供应链管理,让我对物流这个陌生的领域有了了解。沃尔玛如何做到高品质低价位?相信这是很多人感兴趣的,GPS、RFID,那些2005年开始流行的技术,已经在沃尔玛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帮助沃尔玛大大提高的生产率
  8. 内包:哈哈,还有内包?包给自己人?不是的!内包是指把公司内部业务,包给擅长该业务的公司,由于这种业务不易拆分,所以不能外包,而必须让接包的企业深入公司内部,与公司一起合作。书中举了UPS帮助东芝修电脑的故事。以前UPS只做物流,但修一次电脑,需要在UPS和东芝之间倒腾两次,效率太低,成本很高,于是UPS建议东芝,电脑直接由他们来修,东芝只需提供技术支持,于是效率得到大大提高。但由于东芝对售后的重视,这个业务是不可能直接放手给UPS的,UPS的维修人员必须深入代管内部,代管供应链。总之,大家不要再以为UPS只是个快递
  9. 咨询搜索,也就是google啦,相信大家有感觉到google对全球化的贡献,虽然他最近退出了中国
  10. 轻科技“类固醇”:其实就是一些其他重要技术啦,包括:无线上网、档案共享、VoIP等等

现在已经2010年,5年以后,仍然感觉弗里曼讲的很多东西我闻所未闻,书中讲到的案例都非常翔实,相信是经过他长时间的积累与整理才能做到,十辆推土机很多都跟IT相关,但我很汗颜,知识面跟弗里曼差的太远,趋势大师,真是不同凡响啊

《质量免费》读后感(3)——管理人员的参与

自从上次跟东大微软俱乐部接触过以后,就没有更新blog,原因好复杂。
今天要总结的是质量管理中的管理者问题,用克劳士比的话说,就是管理者的认知和态度。书翻译得很烂,而且老外写书经常扯了好大一个圈,最后只为了向你说明一个其实很简单的问题,克劳士比用了好大一个篇幅,似乎只在告诉我,对于质量管理,领导者光说支持是不够的,必须有由上而下的行动。最高领导必须有自己的行动。因为质量免费,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境界,光作出指导性的意见是完全不够的。管理者不希望下属说“我不知道怎么办”、“这个方法行不通”,他们希望自己的下属给出自己的意见,但不是每个下属都能做到管理者所想,管理者必须做出示范。比如装配电视机的时候,为什么有些工人总是把油漆弄损了呢?是不是他们故意要这样?NO!这一问题出现的实质,一是供货商有问题,二是装配间没有给工人足够的装配空间。这些问题,为什么从销售部门发现了问题,生产部门却迟迟没有纠正过来?从装配一线的直接主管,到各层次管理人员,为什么他们无动于衷?
这里的解决方案,就是高层主管要重视这样的问题,并且亲身做出示范,纠正这样的问题,做示范还不够,因为这样会造成事必躬亲的后果,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就是亲身示范后,高层主管要灌输一种主动发现问题的习惯,并对这种习惯进行制度化的激励。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在体制上保证这样的问题在以后也能得到解决。
总而言之,管理者的实践,不仅仅要解决的当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实践,要能够防止类似问题发生,要能够促使员工去主动发现问题,未雨绸缪,把问题尽早发现,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质量免费。
对于这一点,Trend是做得非常好的,Trend的Change文化,就是促使大家不断去发现问题,去思考如何做才能更好、更省钱。以前在学校做项目,总是觉得甲方变得快,来了Trend,发现Trend变得更快,经常有计划周全的项目被cancel掉或被拿到其他site去做,产品的feature集随着项目进展,增加或者减少都是正常情况。这些情况如果在Dian团队,也许大家都会觉得很恐慌,但在Trend,大家都已经习惯,并随时思考着,如何才能做更快更好的change。
这是Trend生命力之所在,她的骨子里,她的文化里,已经植入了能够促使她主动更新、主动发现问题的元素。所以,我相信Trend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

总而言之,文化之优劣就在于,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当下的问题,而是植入一种能够促使组织主动发现并解决类似问题的元素。这一点回到Dian团队的规范化年,就不难理解我为什么会在上篇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团队现状的忧虑。过去刘老师事必躬亲太多,现在开始讲体质化,但体制化会不会限制大家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体制如何制定,是需要认真思考,需要实践出真知的,匆忙之间在一年之内搞标准化,也许能够解决当下的问题,但能保证启发式的解决未来的问题吗?我表示担忧。

《质量免费》读后感(2)——质量管理成熟度表格

经验是很重要的东西,在规范形成之前,我们都是凭经验做事情。我们都在经历着“尝试”→“经验”→“规范”的过程。在Dian团队时期,我所写的《组长必读》,就是一种经验的总结,很高兴团队有人觉得它还不够详细,还需要上升到“规范”。这真是一件很值得去做的事情。

同样,在质量管理领域(当然,这绝不仅限于质量管理领域,在过去的Dian团队,这种事情一再发生了很多次),在规范制定出来之前,很多事情的推动都依靠质量管理专业人员的已有经验、个人魅力和说服技巧。如果人们敬仰或者喜欢这位管理人员(比如我们敬爱的刘老师,^_^),这件事情就会执行下去,这件事情的结果显示了该做法的正确性,但并不一定能够保证管理人员能够维系这种良好态势,更无法使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巧得到继承和发扬。最终,非常努力而且勤恳的管理人员成功的工作,并不能为自己和自己的团队产生更多机会,从而使得管理人员深感挫折(多少次顿呼“我不在,团队就要跨了”的刘老师,就是这样的管理者)。

克劳士比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经验性的质量管理经验,上升到规范阶段,而且这个规范不是死的规则,而是一个可以不断循环改进的规范,这个规范不仅为质量管理人员指明了方向,而且给了大家自由发挥完善的空间,从而使得质量管理成为一个有趣的过程。

克劳士比的质量管理成熟度方格分为5个阶段:不确定期→觉醒期→启蒙期→智慧期→确定期,我想,在这里把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列出来,是没有意义的,等到哪天真正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时候,我会去参阅这本书的。

这里,我想针对Dian团队做一个案例分析。过去的Dian团队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一个典型的处于“不确定期”的组织。表现形式如下:“,那就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到处都有。每一个问题都被视为是独特的,即使以前曾经碰到过类似问题。问题滋生问题,而缺少一套可以公开改正这些问题的方法,从而造成了更多问题,进而在管理层造成情绪问题。大家的问题如今变成对人而非对事,造成困难重重,个性变成解决问题的最主要因素。这种情形有时会造成不合理的开除和辞职,因为大家已经无法有系统地研究状况和解决问题”。“知道他们有问题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他们知道这不是由于他们工作得不够卖力,可是大多数人对于需要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才能维持运转这点,感到十分沮丧”。

现在的Dian团队处于不确定期向觉醒期转型过程中,标准化年是个机会,但我很担心大家到底怎么理解标准化,千万别为了标准而标准,千万别因为标准而限制了自己的创造力和灵活性,毕竟,我们不是企业。

《质量免费》读后感(1)——质量就是满足要求

《质量免费》的大名早在入职的时候就听说过,当时Tim鼎力推荐,一直想看,但一直未能付诸行动,这本书号称引发了美国、欧洲的质量革命,被译成25种语言,全球销量达250余万册。

过年回家之前买了一本,在家基本上没有时间看。这本书虽然是经典,可惜翻译得太烂,好多地方作者自己都没看懂,而且翻译的相当僵硬死板,非常之不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唯有细细思考,才能有所得。所以写下些读后感,为自己留点记录,也为有心人留点启发。

该书前两章,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给出质量的定义,并批判质量管理的五个错误观念

1. 认为质量意味着好、奢侈、光亮,或者份量

质量强调的是事物的相对价值,所以我们会说“好质量”、“坏质量”,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词是“生活质量”,但大多数时候我们仅仅停留在对生活的憧憬和漫无边际的意淫中,而根本没有去界定这些事情。克劳士比把质量定义成“符合要求”,这一定义使得很多原本很难定义把握的事情,变得具象化。比如生活质量,就必须拿出诸如收入、健康、污染程度等指标来衡量,没有符合要求,就是没有质量;质量问题,也就是有没有符合要求的问题。克劳士比的定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质量世界的门,整本书围绕着这个定义,从而有了新的深度和意义。

2. 认为质量是无形的,因此也是无法衡量的

正因为克劳士比把质量定义为“符合要求”,因此质量变得可以衡量,质量成本就是它的衡量工具。质量成本包括预防、评估和故障等。

3. 认为有一种经济质量的存在

翻译得太烂了,没看懂啥意思。

4. 质量的一切问题都是由工人,特别是制造工人引起的

质量问题,管理者要负全责。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质量问题也是系统问题,工人只是中间的一个环节,因此设计、制造、物流、后勤保障及管理部门都必须对质量负责。前几天工作中,我负责部分文档的质量控制工作,由于疏漏,结果文档中出了几个细节错误,结果我不得不向manager解释,然后又要通知文档撰写人员修改,文档撰写人员的manager觉得已经release的文档不应该修改,于是又电话给我manager确认,我们又为了保证文档的正确性,只好组织大家更大范围内对文档进行reviewo shit,本来简单的问题,结果牵涉到很大面积,花了很多时间,还影响心情。虽然这个例子在这里不是非常合适,但至少说明,这本书虽然主要是研究制造型企业,但对IT企业仍然适用。

5. 认为质量问题的根源在于质量部门

这部分的理解同第4点。

在庞涓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

最近在看《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对孙膑和庞涓有所思考

孙膑是庞涓的天生克星,自从孙膑出山后,庞涓几乎从来在孙膑面前胜利过,故事编的有点像三国演义,孙膑就是诸葛亮,智慧和运气都在他这边,不管棋出险招还是胜券在握,结果都是齐国胜利,而庞涓就纯粹是个倒楣蛋,偶尔有几次小得意,但无法改变失败的大势

庞涓虽然失败,在历史上一直以嫉贤妒能、笑里藏刀的形象受人耻笑,但庞涓有一点我很认可,那就是对属下非常宽容,即使战败,也会为属下开脱罪责,不会随便斩杀败将,因此,魏国将士都以跟从庞涓作战为荣,作战勇猛,不胜不归。但庞涓的问题在于面对比自己强的人,却变得很不服气,甚至做出一些卑鄙小人之举,结果留下与孙膑为敌的人生最大败笔。

对比自己弱的人恭从,对比自己强的人顽劣,是庞涓的问题,也似乎是我的问题。 

穷爸爸,富爸爸

很早以前,wephone就跟我介绍过这本书,只是当时DSP组时间太紧,无心看书。上次在ethan家看到了这本书,如遇故知,于是借来一阅。

这是一本讲个人理财的书,作者生活的年代,大概与今日之中国相似。极少数人真正掌握财务知识和市场运作潜在规律;少数人知道钱是可以生钱的,但却不知道到底怎么样生钱,于是跟风炒股,或者被各大银行推出理财产品和各种基金牵着鼻子走,只是各种理财产品和基金,早已经是极少数人设下的圈套;更多的人,选择了最为保险的理财方式……存钱。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不要为金钱而工作”的职业观。人们应该更加理性的对待金钱,尤其是金钱已经足以满足生活需求的时候。当眼中只有钱的时候,必定会丧失更多关注点,也会失去很多机会。“富人购买资产,而穷人把负债当做资产买入”,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错误关注方式。书中把资产和负债的关系,用简单而震憾人心的方式描述了出来,一个个铁的事实,说明了错误处理负债和资产的严重后果。

资产,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生钱,而负债,则是不断的消耗。比如基金、房地产、公司等等,都是可以生钱的;而汽车、房子则不断在消耗。新的工作和更高报酬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吗?每个月拿到10万,能够解决问题吗?如果只凭工资,能够使人富有吗?

中国的现实,就像当年的美国。以前我们没有个人所得税,现在我们有了,利息税也有了,房产税我们也学到了,我们的社保体系也在不断向欧美学习,我们的未来,会不会就如书中一样,被各种税金所淹没?我们会不会要投入50%的工资交税?我看这一点不远了。

总有一天,我们也要学会避税,也会有一批靠着帮人避税而生活的经纪人。在这个时候,谁能看到资产和负债的关系,看清楚赋税的关系,看清楚公司的本质,谁就先走了一步,比他人早一步富起来。

书中讲到了公司的本质,说是富人用来避税的工具,因为公司的开支,都是税前的,公司买车不用交税,但个人买车就要交税?(具体细节我也不清楚)于是公司就名正言顺成了有钱人避税的工具。对我而言,我不管公司是否可以避税,但拥有自己的公司,的确是我的梦想。

最后,建议所有初入社会,还不明白理财之重要性的兄弟们,都能看看《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讲明了理财重要性,还对很多立身之道做了介绍,下面摘录一些:

(针对一生只想稳稳当当,不做错事的生活方式)你对生活屈服了,不敢承担风险。你的确想赢,但失去的恐惧超过了成功的兴奋,事实是从内心深处,你就始终认为你不可能赢,所以你选择了稳定。

(针对只会工作,而不会抬头看路的人)他们把一生最好的年华用来为钱工作,却不愿去弄明白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钱主宰着他们的生活,他们拒绝去分辨真相,钱控制了他们的情感和灵魂。

 最容易的道路,往往越走越艰难,而艰难的道路,往往会越走越轻松。

学习是最有效的投资,知识是最昂贵的资产。 

昨日写年鉴后记,脑海里不停的闪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昨日写年鉴后记,不知为何,脑海里总是不停闪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等词句。遥想当年,读到梁先生此文,几乎爱不释手,心潮澎湃,如今又有同样的感觉,是团队的风貌与梁先生之期望甚合的缘故。
特地把这篇文章温习一遍,希望能够时习之、鉴之。

少年中国说
(一九○○年二月十日)
梁启超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梁启超曰:伤哉老大也。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青门种瓜人,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候门似海珠履杂遝之盛事。拿破仑之流于厄蔑,阿剌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呜呼,面皴齿尽,白头盈把,颓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外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美人豪杰且然,而况于寻常碌碌者耶!生平亲友,皆在墟墓,起居饮食,待命于人,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气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拏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挟山超海之意气,能乎不能?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而今颓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岂所谓老大嫁作商人妇者耶?呜呼!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对,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万事付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
梁启超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问题也。如其老大也,则是中国为过去之国,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国,而今渐渐灭,他日之命运殆将尽也。如其非老大也,则是中国为未来之国,即地球上昔未现此国,而今渐发达,他日之前程且方长也。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为少年耶?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夫古昔之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或为家族之国,或为酋长之国,或为诸侯封建之国,或为一王专制之国。虽种类不一,要之,其于国家之体质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正如婴儿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体之一二官支,先行长成,此外则全体虽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 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来至于今为童子时代,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其长成所以若是之迟者,则历代之民贼有窒其生机者也。譬犹童年多病,转类老态,或且疑其死期之将至焉,而不知皆由未完全、未成立也,非过去之谓,而未来之谓也。
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朝与国既异物,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时代也。幽、厉、桓、赧,则其老年时代也;高、文、景、武,汉朝之少年时代也,元、平、桓、灵,则其老年时代也。自余历朝,莫不有之。凡此者,谓为一朝廷之老也则可,谓为一国之老也则不可。一朝廷之老且死,犹一人之老且死也,于吾所谓中国者何与焉?然则吾中国者,前此尚未出现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尔。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美哉,我少年中国乎!
玛志尼者,意大利三杰之魁也,以国事被罪,逃窜异邦,乃创立一会,名曰“少年意大利”。举国志士,云涌雾集以应之,卒乃光复旧物,使意大利为欧洲之一雄邦。夫意大利者,欧洲第一之老大国也,自罗马亡后,土地隶于教皇,政权归于奥国,殆所谓老而濒于死者矣。而得一玛志尼,且能举全国而少年之,况我中国之实为少年时代者耶?堂堂四百余州之国土,凛凛四百余兆之国民,岂遂无一玛志尼其人者!龚自珍氏之集有诗一章,题曰《能令公少年行》。吾尝爱读之,而有味乎其用意之所存。我国民而自谓其国之老大也,斯果老大矣;我国民而自知其国之少年也,斯乃少年矣。西谚有之曰: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然则国之老少,又无定形,而实随国民之心力以为消长者也。吾见乎玛志尼之能令国少年也,吾又见乎我国之官吏士民能令国老大也,吾为此惧。夫以如此壮丽浓郁、翩翩绝世之少年中国,而使欧西、日本人谓我为老大者何也?则以握国权者皆老朽之人也。非哦几十年八股,非写几十年白折,非当几十年差,非捱几十年俸,非递几十年手本,

传统的忠君报国思想害死了粱山众兄弟!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确,我们都不可能只为自己活着,即使不能光宗耀祖,也万万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强盗的历史负担!
    但宋江“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留一个忠君报国的美名”,却是一种彻彻底底的愚忠,盲目的想洗脱脸上的金印,最终葬送了众兄弟。
    武松的话非常直接,也直击要害,“哥哥为众兄弟操心,但哥哥似乎忘了兄弟们是什么身份”,一群得罪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裘的小人物们,能感动皇上,感动上天吗?

宋江的本质

    在看水浒传,随便说几句.
    宋江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他老父说的话很能说明问题:”不能尽孝道是一时之失,但若因入了粱山而不能尽忠,则是一生之失啊!”中国传统的忠孝理念,在宋江身上尽显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