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有点不习惯

中午没时间睡觉,晚上又睡不好,整天精神萎靡不振,下午最后的小测验,几乎想不起来今天讲了些什么东西,好汗~~~

要尽快适应过来!

上班第一天

终于上班了,开始培训,信息量好大,头昏脑胀的,中午没有时间午睡,不太习惯。

今天同事问了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做一个优秀的、快乐的员工,两位老大在台湾通过online phone回答了。由于公司不允许透漏内部信息,所以,我这里不写他们说的细节,只写下我的领悟:只有适应了公司/团队的文化,才有可能优秀,才可能happy。文化无所谓优劣,就像Dian团队文化,鼓励一种吃苦的态度,很多同学会觉得很累,但这不能说Dian团队文化就不好,否则Dian团队不可能走到今天。对于个人而言,人生不管走哪种路,总会有些人做得好,有些人做得差,有些人成功,有些人默默无闻,有些人非常happy,有些人很郁闷。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是否从骨子里认同所在环境的文化,是否按照团队的文化要求去做事。比如在Dian团队,如果要做得好,势必要有一个好的态度,好的作风,在Trend,则需要坚持Creativity、Change、Communication、Customer和Trustworthiness。在各个环境中,只有你去适应文化,而不能让文化适应你。选择一个公司,其实就是选择一种文化,文化决定了思考、交流方式,也就决定了生活方式,要想在一个公司/团队发展顺利,必须首先去适应并最终在骨子里认同并施行公司/团队文化,对文化的宣讲和倡导,是公司/团队领导者必须下大力气去做的事情。

认识到文化和个人发展、文化与生活、文化与个人抉择之间的关系,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

顺利抵达南京了

首先感谢lzy来接我,还看了美丽的玄武湖 

除了道路窄一点,天气热一点,其他都很满意

南京人蛮好的,在超市里买牛奶,一位老奶奶主动跟我介绍如何选购牛奶,感动~~~

交钱的时候要会员卡,也是后面一位阿姨主动帮忙搞定的

晚饭喝了鸭血粉丝汤,味道不错

可惜出来的时候跟同事迷路了,只好搭车回酒店,丢人啊~~~~

我的大学回忆——从头开始(完结篇)

RCP项目的同时,我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当年在DSP组时,我就看过趋势科技创始人写的《挡不住的趋势》,对趋势科技的发展历程有了很深刻的了解。选择趋势,看重了网络安全这个行业,也看重了趋势科技对人才的尊重,虽然有机会继续从事嵌入式开发,也可以选择更符合自己即有经验的领域,但我认为,新的领域,更能催发人的潜能和干劲,从头开始,并不意味着放弃过去,而是一种挑战的心态。永远不能停止挑战!

 

RCP项目之后,发生了几件事情,越发让我清醒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还有那么多的不足。

 

第一件事情发生在我负责H3新项目人员调配过程中。当时ALG项目处于预研阶段,我和inspiroy负责新组员的培训,但是lxy因为个人原因,一直没有把电脑搬到实验室,而且他那一块的学习任务进度非常缓慢。再加上lxy手机出了问题,好几天我都不知道他的动向。dian老师询问起来,才发现事态之严重。对团队而言,队员要是出了问题,团队难辞其咎,对团队是个非常严重的威胁;对lxy个人而言,脱离集体,会影响dian团队队员的培养质量,日后或损团队形象;对ALG小组而言,会涣散小组斗志,影响团结。种种影响,可惜我看不够彻底。结果dian老师批评了我一番,才翻然醒悟。这一次事件使我感觉到我的政策水平,思考深度仍然有很大欠缺。

 

第二件事情就是DSP组“黑屏”问题,具体过程及其总结就不写在这里了,有兴趣可以看我blog上其他文章,总体说来,这次事件过程中的武断和管理上的捉襟见肘,使我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力量的渺小。

 

第三件事情,就是回顾CTO和质量部期间的作为。我很感谢realdododian回复过我的《我的大学回忆——巅峰时刻》,他们的回复很是尖锐,其中虽有部分失实,由于时间原因,我也不想一一辩驳,我自己总结CTO和质量部期间的无作为,是我性格方面的原因。前几天虎哥给我介绍一本关于九型人格分析的书,里面讲得很有意思,我的性格缺少realdodo那种特别坚定,甚至于固执的成分,对他人的依赖性比较强,所以在不是所有人都认可,或者环境对自己的想法不太有利的情况下,容易放弃一些本来很好的想法。我并非一味的逃避,也非懒惰,而是没有坚持,没有把握住机会。这是我的一大遗憾。上次告别会上,我鼓励大家要将遗憾减到最少,可惜我仍然留下了这么多遗憾。但也该庆幸,我在学生时代就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虽然有遗憾,但这些遗憾的代价比我步入社会后的遗憾的代价要小的多。

 

总之,我应该抱着从头开始的心态,以一种谦逊、进取的心态,面对即将到来的工作,持续改进自己。

 

在这个细雨纷飞的上午,我写完了自己大学回忆的最后一篇。再有几个小时就将离开这里,华工六年,Dian团队四年,真的是“我把青春献给了你”。离别之际,居然发现自己还没有大四毕业那么伤感,是自己成熟了吗?还是自己冷漠了?我不得而知,只是觉得这美丽校园,暂时冷清的实验室,还有那些眼前可见或曾经相见拟或永远不会再见的人们,已经在我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感谢hust,感谢dianDian团队,感谢宝贝仔,感谢曾经和我共事过的所有组员,感谢虎哥、chenxi,感谢所有同学和老师们,大学六年,因为你们,我已无悔!

 

从头开始

我的大学回忆——升华

H3项目正式启动,也就是DSP上层软件项目正式结束之前两个礼拜,我暂别团队,参加系里组织的暑期调研活动,去了一次北京。我们参观了symantecvia、大唐电信等大公司,感受了一把大公司的工作气氛;我还去了清华和北大参观,看了“一塌糊涂”和“荷塘月色”中的荷塘,但可惜没有啥特别的感触。暑期调研的队员都是系里各个中心的优秀学生,可惜大家只能维持表面上的团结,私下交流并不深入,从他们身上能够学到的东西比较有限。但还是感谢dian给了我这个机会,有机会见识外面的世界,这是Dian团队队员亟需得到的机会。

 

2006815日,上层软件项目顺利结题,asile毕业,10多位本科生开始暑假,而我则要准备参加H3公司的RCP项目。

 

当时的DSP组虽已结题,但软硬件都未稳定,要走的路还很长。但当时marilynhyxxl都已经离开DSP组,Gemming对产品化事宜并未重视。我当时对整个系统的信心并不大,硬件的稳定性尚无定论,软件也没有经过考验,要改进的地方感觉有很多,但最后,我还是要离开DSP组,当时我的心情很是矛盾。我有点窃喜,因为我已经陷在这个系统里面太久了,很希望能够呼吸一些新鲜空气;也有点内疚,因为我感觉这样的离开,是在逃避责任,我本应该对这个系统负责到底。

 

当时我们做这个决定,也是想让我和realdodo互换岗位,我去H3组,他来DSP组负责灰度图像打标项目。realdodo在外带项目已久,需要回来体验和帮助团队,而我这个CTO,居然还不懂IPD-CMM项目流程,因此亟需进H3项目锻炼一把。

 

就这样,暑期调研在北京呆了一周,回来处理DSP上层软件一周后,我又去了北京参加H3公司组织的mini project培训。目前为止唯一两次去北京,发生在短暂的3周内,让我有种晕头转向的感觉,卧铺车带来的眩晕感觉,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Mini project培训主要关注流程,通过一个小项目的开发,来辅助大家对流程的掌握。这个培训的层次是非常高的,没有做过项目的同学比较难以接受。我当时的印象也不是很深刻,只是在项目过程中回顾一些概念,才能更好的掌握。现在Dian团队的嵌入式项目也有比较隐性的流程,很多组长做第一个项目总是会出些差错,于是总希望dian老师出马,每次开会都希望dian老师能够出席,这固然有组长能力方面的问题,但也跟团队没有形成稳定可靠的流程有关系,新组长们找不到参照点,比较盲目就很正常了。

 

暑期4mini培训后,我们回到了武汉开发,整个暑假我都没有放过假。这是我最后一个暑假,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回过家的暑假。

 

参加RCP项目的,有DSP组暑期实习招收的cmzbsuoluo,还有研究生mefgoldenray,加上数据库组转过来的fwduoergun,配上H3公司派出的老队员yangrh,以及后来才加入的liyongahoo,其中只有mefgoldenrayfwyangrh有过H3项目经验,比起以往任何H3组来说,实力算很弱的了。但大家都很勤奋,而且很主动。刚开始在东一基地,后来入驻东五基地,大家的开发进程平静而稳定。

 

但我自己还是有些心理波动的。yangrh是我们的老队员,他作为甲方的技术接口人外派到团队,由于yangrh从来没有担任过类似角色,因此在短期内找不准自己的定位。yangrh非常勤奋,工作非常细致,而且面面俱到,一时内,我几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搞不清楚自己是组长还是组员。在一次给dian老师的信中,我表达了自己的困惑。

 

目前为止,我在H3组的作用是比较尴尬的,一方面yangrh作为甲方代表,同时又是我们组的一个开发人员,他一方面负责与甲方交流,又因为他参与实际开发,很多东西比我熟悉,似乎顺理成章的又负责起了组员协调和组员任务分配的工作。可以说,他现在既是项目经理,又是开发组长,但问题恰恰在这里……

 

到目前为止,我都在积极的配合他的工作,但我真的不是很爽,我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我没有办法按自己的思路培养H3组未来的组长们,如果整个项目过程中没有任何改变,我为下一个H3项目的组长人选表示担忧。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大家都早就预见到了,我觉得现在是需要改变的时候了,因为需求分析阶段已经结束,大家对于这个项目要做什么已经比较有把握了。我觉得可以有两种改变措施,一是让yangrh回北京,他作为技术接口人对项目进行远程指导,他在北京也可以及时拿到资源,增进与H3专家的沟通,作用不见得就小;二是我离开H3组,我到另一个组肯定比我现在能起到的作用大。

 

后来dian老师跟我了解了情况,她当然不答应我离开H3组,而是找yangrh说明了情况,希望yangrh回到技术接口人的位置上。而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位置,我到H3组并不是为了使项目顺利结题,而是发挥自己在沟通和协调方面的潜能,培养2~3H3项目组长,dian老师并不担心这个项目是否能如期完成,而是担心项目结题时组长们能否顺利诞生。以往的H3组长,都未能成功培养好接班人,到RCP项目立项时,居然只能将我调派到H3,这是令dian老师很头疼的事情。于是,我问了自己这样的问题:如果yangrh不走,我就干不了事情了吗?我就发挥不了作用吗?如果yangrh能够帮我做我应该做的事情,我不就可以可以有空去做更多自己的事情吗?

 

之后,我摆正了自己的心态,逐渐摆脱了焦躁的情绪,再加上yangrh逐渐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整个小组的工作逐渐理顺了。现在想来,我真的应该感谢yangrh,虽然没有跟他有更多交往,但他真的是个勤奋而且聪明的家伙,他在RCP组的投入,不仅做好了一个技术接口人的本份工作,还作为RCP组一个扎扎实实的开发人员,很好的组织了组内的技术开发工作,使我可以有更多时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回想RCP组,有3件事情令我感到自豪:

1. 培养了2个(其实应该是3个才对)华三组组长,这是以往任何一个H3组组长都没有做到的。如何衡量一个组长是否称职?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在我心目中,有个简单的IPO过程,I就是input(输入),O就是output(输出),O就是operation(处理)。从人员的角度来看,组长和组员作为input进入一个项目组,项目结题时作为output输出,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如果O优于I,那这个组就是个成功的组,否则,这个小组,就是个失败的组。组员为什么会感激组长?这个世界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果组员在一个小组内没有任何长进,那如何叫人家感激你?!我对RCP组组员的关注的重点,就放在他们如何才能有所得,如何才能有长进上面。对duoergun实施的变向压力政策,对liyongmeffwgoldenray等实施的轮值组长政策,都是这样的考虑。我高兴我能完成dian老师交给我的任务,也相信RCP组的组员们能够体会到用心去培养一个人的乐趣和重要意义;

2. 在异地开发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将交流不便及××××的负面影响,减到了最少;

3. 主动提出削减H3组开支,除了削减每月补助额度,还大力削减了组长的奖金额度,但即使这样,h3组的奖金仍然比嵌入式项目稍微丰厚一些,这种丰厚足以保证大家的士气。

 

参加RCP项目,对我后来找工作帮助极大,不仅让我在项目流程方面领先于他人,而且使我对网络安全有了个粗浅的了解,最终赢得了Trendmicrooffer

 

感谢RCP组的所有队员,他们的勤奋和主动,令我很感动,那个时期我居然忙里偷闲,学习了UNIX网络编程、python语言等有趣的技术,使我知识面长宽不少,我终于搞清楚了为什么realdodo说当组长是最赚的了。

我的大学回忆——重心的转移

200512月份,耗时18个月的“DA板卡”项目终于结题,DSP组藉此获得了年度最佳集体,大家都非常开心。之后,marilynhyxxl加入Q电源组,wephone回到重庆处理家事和工作方面的事情,毕业之前不再参与项目,erf则获得了心仪的offer,开始走上工作岗位。剩下我和asile,加上lyide,在做数字电机和激光电源项目的调研。

 

以前从来没有做过大型模拟电路设计,因此,数字电机和模拟电源对我来说充满诱惑,但却意味着艰巨的挑战。虽然做完了两个项目,但调研工作仍然发现有些吃力,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对于Dian团队项目,几乎都涉足一个新的领域,因此在决定立项之前,必须在技术上有足够的把握,否则就是巨大的隐患。对数字电机和激光电源,要学的东西太多,对我来说,也是方向性的困难,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做硬件并不是我的强项,还是要转到软件上面来。

 

我当时的真实兴趣,是嵌入式加通信,退而求其次,是大型面向对象软件设计。过完年以后,我回来得比较晚,结果dian老师告诉我,有个嵌入式加通信的项目已经让wikiexe去挑头了,数字电机和激光电源则被Gemming公司推迟,他们现在最急迫的是在原有软件组和DSP组软件的基础上,加一个界面程序,也就是整合所有振镜标记相关的代码。这个项目是一个面向对象软件设计的项目,整合后的代码量将达到20万行。我在惋惜嵌入式加通信的机会之余,开开心心的和asile投入到了“振镜激光标记软件(上层)”项目中。

 

上层软件开始之初,我很想采用有别于传统软件开发过程的方法来进行开发,恰好dodo有心推广敏捷开发模式,于是就请他来了。不过这次和他的合作并不愉快,究其原因,有技术上的,更有非技术上的。技术上,敏捷开发作为一个实验,在我们这个项目周期只有3个月的项目里面实验,让我很心急;非技术上,dodo的合作风格,气势如虹而技巧不足,令人感觉这不是合作,而是统治,令我很受不了。最终,我们唯一一次合作破裂,我和asile仍然按照传统方法进行开发。这个项目对我后来找工作帮助极大,我深入剖析并掌握了C++,我和asile为此还专门研究了《设计模式》,并在设计中引入了多个模式,后来我面试AutodeskTrendmicro就是凭借这些积累。

 

我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过和asile的合作,在此,我不想多提。我们曾经在一个月狂写了15000行代码,并如期达到输出评审要求,但由于Gemming公司内部沟通的问题,在需求方面CTO王和CEO周意见不统一,最后只得扩充合同,项目周期延至5个月,经费也做了相应调整。

 

进入暑假,我和asile到嘉铭待了两个礼拜。嘉铭的绿豆汤、可口的饭菜和和蔼的食堂师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嘉铭期间,我专门买了个瓷碗,这个瓷碗如今仍然摆在东七基地,成为难忘的回忆。只是嘉铭的空调太吵了,住了不久,就感觉头晕脑胀,于是只好搬回来。

 

Gemming公司留下了太多回忆,柳工、陈工等等工作人员,与我都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感情。Gemming公司是个很单纯的公司,对他好的时候,他会加倍的对你好,所以我们的合作才能顺利进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Gemming公司让我对公司运作机制有了深刻的认识,学习Gemming的优点,识别Gemming的缺点,就是最好的企业管理训练。我最喜欢Gemming的宽容,虽然项目经费很抠门,但在器件使用、
实验环境等方面给予我们的条件已经非常宽容了;最欣赏
Gemming的霸气,做世界一流标记企业,不屑于国内厂商,想跟国外厂商直接竞争,Gemming行么?我们拭目以待;最迷惑的是Gemming的企业战略,既然想掌握激光标记核心技术,为何不努力提高技术部门的研发实力,完全靠外包,到时候成果转化的时候肯定吃不消。我敢预见,Gemming会在3年之内开始压缩研发投入,将精力转入现有产品转化;最认可Gemming的上下班制度,朝九晚五的时间安排,令我们这些IT人只能垂涎;最痛恨的是Gemming的办事效率,除非老总发话,不然一定是一拖再拖;最担心的是Gemming的人才战略,既然是外包,但却不把外包之后培养的人才招揽门下,这些人当中一旦有人挑头创业,强大的技术实力可能会使Gemming颠覆。衷心希望Gemming能够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

 

暑假期间,我还做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决定:招收12名本科低年级实习队员协助我们做20万行软件代码的系统测试。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代码不可能进行详细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所以只好在系统测试上对质量进行把关。不过这个措施受到很多人的质疑,有些人认为把一堆人抓来做“体力活”,有“贩卖劳力”的嫌疑,更多的人认为,系统测试没什么技术含量,让一些C++基础比较雄厚的同学去做这些事情,是一种人才浪费。但我必须为项目负责,而且我看人从来不只看技术能力,对一个新手来说,他身上所迸发出来的热情和智慧,比起已有的经验更加重要。这12个人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人可以马上胜任一些技术性任务,有些则刚刚起步,一个礼拜之后,我开始区别对待他们,zhengchanganyeshangxin等同学开始参与一些小模块的开发,但绝大多数人仍然要做测试。这些同学刚开始凭着一股新鲜感,做得比较投入,后来发现有点厌倦了,这个时候我就提醒他们,做任何事情,如果只是着眼于事情本身,肯定会厌倦的。编代码会不会厌倦?编代码是不是很枯燥?编码调试,如果完全不动脑子,那还不就是在F10F11等等快捷键,以及ifwhile等等语句之间徘徊?为什么大家都认为测试没有技术含量,而总是想着去做Coding?根本原因是大家在测试的时候没有动脑子,没有去发掘其中的乐趣,没有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思想。最后我忠告大家,如果大家做事情的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丝毫不动脑子,那迟早都会失去兴趣的。

 

经过暑假20几天的观察,12个人中,有四位同学推荐到种子班,是所有小组中推荐人数最多的,而且最令我高兴的是,这四个人在种子班表现都处于中上水平。当时组内还有asilezhengchangan等我所中意的队员,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的兴趣点逐渐从技术转移到人才,不再单纯跟别人比拼技术,而是花更多心思来培养组员。这是一个重要转变。

我的大学回忆——巅峰时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巅峰时刻,我的巅峰时刻在研一上学期(2005年9月~2006年1月)。

预备队总教练、DSP组组长、51基地片长、班主任、研究生、宽带中心篮球队队员、系篮球队替补……我在这一系列角色间倒换,忙碌而充实。我几乎每天都在51基地守夜,晚上12点左右才睡觉。睡觉前看看书,直到入睡,很是惬意。《微软帝国》、《挡不住的趋势》等企业管理书籍,《孙子兵法》、《曾国藩家书》等古典书籍以及池莉的小说,都在那个时候读过。wephone曾经告诫我,说我面铺得太宽了,应该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我倒觉得那段时间最为充实。

预备队已经开始分组,lyide、vmmt和yeldsd分别担任硬件组、java组和C++软件组的分教练,我要做的事情已经比较少了,听例会、点评组员表现、协调各组关系等等,预备队有没有我都可以正常运作了。我有一种创业成功之后的满足感,并不断的在思考着更合适的模式。但毕竟没有新意,我和dian老师都在找寻着总教练的继任者;DSP组经历上半年的输入输出评审的失利,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与甲方沟通的重要性,第二次输出评审前,我们和Gemming的CTO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方案上取得了对方的认可,最终顺利通过评审,周总破天荒的称赞我们“还是很有创造力的吗”。输出评审后,随着hyxxl的加盟,以及asile逐渐攒露头角,DSP组进展顺利。在硬件上marilyn独当一面,加上erf的尽心协助,几乎不用我操心。软件上asile搞定绘图软件,我搞定PCI驱动,并和hyxxl搞定DSP程序,大家的配合非常平静而且开心;班主任工作按部就班,最喜欢听到隔壁班的同学说,“我们看到你的次数比看到我们班头的次数还少”,哈哈;唯一不足的是研究生课程,感觉有点吃力,深怕矩阵论和自然辩证法挂掉,最后分别得到70和84,后者居然还算高分呢。

做事情,心态很重要的,投入的去做事情,即使很累也能感到幸福。那段时间,生活很是充实。每个礼拜打两场球,精力非常充沛;每天睡觉之前看看书,使我心情很快的平静下来,能够享受到深沉的睡眠;《孙子兵法》看似是一本强调进攻的书,其实是一本如何战胜和避免战争的书。而《挡不住的趋势》使我认识了趋势科技,并最终成了它的员工;来自预备队员和本科班上同学的尊敬,使我很满足,进而更加有激情的投入工作;和宝贝仔的爱情的甜蜜,更令我精神振奋。

美中不足的是,那段日子非常之穷,穷得只好用实验室电话给mm打长途,后来主动上交了电话费,结果差点没钱吃饭。

巅峰状态,如日中天的感觉当然非常好,但这种状态不可能永久的。2006上半年,我辞掉预备队总教练,由realdodo继任,就逐渐淡出了预备队舞台,进来的新人开始崇拜realdodo,知道我xbull的人越来越少。虽然担任过一段时间CTO,但当时quickmouse已经来到团队,我能够得到的与dian老师交流的机会和能够掌握的资源,比起CTO熊来少了好几个数量级。再到毕业时,realdodo顺利加盟microsoft,而我加入了声名大不如microsoft的trendmicro,所以realdodo成了接受采访最多的人,而我又被忽视。

虽然不在巅峰状态,不在众目焦点中,虽然有时候也会感觉落寞,但我经历过,所以我能够看淡荣誉和地位。realdodo是经常被拿来和我比的人,不过realdodo显然不是我落寞的理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巅峰时刻,我应该庆幸,在我离开团队之前,让我有个淡然的心去看待外界的评价和拥戴,去用凤凰涅槃的心理,对待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未来,使我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会让过去的荣耀和地位,成为下一步奋斗的包袱。

我会记住我的巅峰时刻,并为创造下一个巅峰时刻,而继续奋斗。

我的大学回忆——预备队之初

 20041018日,“Dian团队预备队”成立,我被任命为预备队第一任总教练。

 

预备队成立的时机,是团队逐渐扩张的时候,大量的新队员直接涌入项目组,他们的培训和管理工作,给项目组带去了极大的负担。因此,qjacactus向刘老师建言,成立一个缓冲机构,对这些新队员进行培训和管理,并挑选合格的队员进入一线项目组。

 

当年的预备队是一个以培训为主的机构,其中尤以软件培训为重点。我个人想法,就是给那些期待机会,却尚未成熟的同学,提供一个缓冲机会。DianPrep开版之初,煞是冷清,我就私底下请willieboyben多来灌水,DianPrep逐渐成了气候。

 

20041108日,预备队成立大会正式召开,会议由我主持,翻开当年的会议纪要,我强调了以下几点:


  1. 培训目的:寻找方向

  颜庆华先从个人的经历指出许多大二的学生很茫然,大一或许由于高三的惯性还好好学习,但是到大二会懈怠和丧失方向,许多人都会觉得自己所过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Dian就可以给大家这样一个方向.同时为Dian的一线队培养高质量的后备力量。

  2.Dian的性质:培养精英的团队

  颜师兄特别强调是"培养"而不是"精英"的团队,意即告戒大家初进时觉得自己许多东西都不会不要紧,重要的是出去的时候成为精英.并且还分析了Dian与普通社团的不同,普通社团多是自发的,但Dian是真枪实战的接客户的项目,是有需求的,要承担责任.

  接着,颜师兄就"何为精英"谈了自己的看法:

  (1).有良好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2).学会独立思考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是能力,更要是习惯.许多东西在不深究的时候并不能发现其背后更深入的东西.

  (3).与人交流的习惯和能力.

  3.培训内容:驾驭C语言的能力.

 

当年的预备队,更多的意义是一个缓冲区,当年甚至有好几个暂时没有项目的研究生都到预备队来了,搞得我很是紧张了一阵子,不过wsn们非常谦虚,并没有让我这个新任教头难堪。

 

预备队第一个训练题目是用C语言模拟数据库操作,这个作业是俺和soso讨论后想出了的,在几届预备队中都被采用过,算是Dian团队经典训练题了。当年的我在技术上还没有足够的自信,所以更多的是给他们一个奋斗目标,然后尽我所能让他们在性格上、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上有所斩获。每个星期天,都组织一些同学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和进展,当时的nevsaynevliyongptyz是最活跃的一批。nevsaynev是综合素质很高的同学,第一次见到他就感觉到才气逼人,后来发现他不仅是创新基地和Dian团队的双栖明星,而且是全系加权成绩第一名,大一就有了mm,羡煞旁人,牛得一塌糊涂;liyong跟我很有缘,同是湖南人,典型的内秀型人才。生着娃娃脸,经常迷惑人的眼球,以为他很普通的。其实他非常刻苦,非常积极的争取每周周末的锻炼机会,虽然当时演讲很不流利,气质上不如nevsaynev,但最终厚积薄发,拿到系统分析员证书,保研清华,担任Dian团队项目组组长等荣誉纷至沓来,终成正果;ptyz是我最应该感谢的人,他的忠诚度和参与意识无人能比,几乎每次预备队活动,都主动帮忙借钥匙,并经常对预备队日常事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保研中科院是对他的特质的最好的认可。另外,预备队还有xiaoduancooladjeffcymulinsenchenhong以及唯一的mm ttlee的参与,DianPrep版更加热闹了。willie在这个时候发表了著名的《入Dian表》,一时成为佳话,也极大的培养了广大预备队员的热情。下面来欣赏一下willie的奇文吧:

 

Dian师:游戏之作,颇为自得,望Dian师勿删,再拜~

入DIAN表

臣威言:主控创业过半,而中道抽薪;今“一体”验收,“5寸”疲敝,此诚项目结题之秋也。

 

然CODE之臣,不懈于内;硬件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DIAN师之殊遇,欲报之于项目也。诚宜拼搏奋进,以光DIAN师之德,恢弘团队之气;不宜轻言事毕,玩忽职守,以塞结题之路也。“一体”“5寸”,俱为一体;为事之风,不宜异同:若有问题反馈,及为AB类,宜付有司,论其责任,以昭项目管理之治;不宜偏私,使工作不明也。组长、硬件QJA,此人良实,志虑忠纯,是以DIAN师简拔以领项目:愚以为项目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CODER江涛,软硬兼通,晓畅系统,试用之于昔日,DIAN师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涛为主力:愚以为CODER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流程和穆,优劣得所也。搏时间,奋士气,此团队所以兴隆也;重私益,堕心智,此人才所以淘汰也。DIAN师平日,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XX、XX也!蒋少东、段士龙、郭芳、陈建武,此悉聪慧勤良之臣也,愿项目炼之、磨之,则团队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差生,混日韵苑,苟全学分于大四,不求闻达于诸人。DIAN师不以臣卑鄙,破格提拔,录臣于例会之中,谘臣以算法之事,由是感激,遂许DIAN师以驱驰。后属主控,受任于结题之际,奉命于嘉铭之间:尔来四月有一周矣。DIAN师知臣谨慎,故寄臣以文件系统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DIAN师之明;故国庆加班,彻夜不眠。今项目将定,人手已足,当召集三军,集思广益,庶竭驽钝,攘除BUG,重整代码,精益求精:此臣所以报DIAN师而忠项目之职分也。至于斟酌CODE,学习代码,则少东、建武、芳等之任也。愿DIAN师托臣以整理代码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昭团队之明;若无建树之功,则责少东、建武、芳等之咎,以彰其慢。DIAN师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良人,广扬团队之名。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年鉴,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但事情永远不会一帆风顺,在与人交往方面,我还是不够火候,批评人不讲技巧,在DianPrep版多次出言过重,对nevsaynevliyong等人,多有不逊之言。尤其是在汇报时,因为公开批评某位同学,结果导致该同学心理负担过重最终退出预备队。对此事,我一直深以为憾。

 

除了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惑,一些预备队员因为各种原因的退出,也令我很沮丧。是我的问题?还是他们的问题?或者团队的问题?我不得而知,只是很想告诉他们,这样的机会是多么的难得,于是写下了《致所有预备队同学~~~》一文。文中关于“Dian团队只需要‘普渡有缘人’”的观点,更是作为Dian团队人才培养的一大主题,从此确立下来了。


自从担任DSP组组长以来,我的空闲时间就少了很多,对于预备队很多队员的心态没有关心到位,是我的一大失职。当时liulei同学不交周报,我还以为是个别现象,现在weilin同学也退出,我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整个大学四年,我最迷茫的是大二上个学期,因为我发现我自己学到的课本知识没有机会实践。有些同学可能比较满足于课堂,然后课外给自己留大把的时间上网、游戏、参加社会活动。诚然这样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我觉得既然我是一个电信人,就应该不仅熟练掌握好电信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且要能够熟练的运用。我希望我毕业以后,能用我在大学所学养活我自己,否则我的大学生涯就是一个失败!

 

但是当时的机会很少,而且找不到高手来指导,我记得我做过的最有意思的事情是在网上找到了一本林锐博士写的《软件工程思想》,他的笔锋幽默风趣,读他的书常常会忍俊不禁的笑出来,于是很佩服他的幽默睿智。但是我看这本书只是因为书名中的两个字“软件”,因为我想编程了,学了C语言却从来没有编过稍微让自己满意的程序,这让我怀疑我是不是真的算是学了C。但是我看这本书却发现软件工

程居然不讲怎么编程(当时根本没有软件工程这个概念,以为软件就是编程),所以当时就把Doctor
Lin的书扔到了回收站里。

 

后来继续迷茫了一阵子,直到有机会做大二下学期的“大学物理CCBP”课外程序。

 

……(这一段的细节描述前面的文章已经讲过了,在此略去)

 

商老师的话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使我有了深入二课的信心,后来加入dian团队,我也一直非常珍惜dian老师给的每一个机会,所以我现在才有资格做你们的教头。

 

比起当时,大家现在所能利用的资源更多了,dian老师能够为你们创造的环境肯定比商老师当时给我的更多(其实他没有指导过我),当时我的室友的技术水平也肯定没有我现在好.不同的是,以前的我需要自己去寻找机会,而现在的你们却在选择是否珍惜dian给你们的机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再一次得到验证。

 

有很多同学觉得一课和二课的冲突实在让人难以驾驭,但是我即使在大三最忙的时候,每天仍然投入至少一个小时做二课。鲁迅先生说的是对的,“时间是海绵里面的水”。如果谁觉得一课和二课的冲突到了你不能驾驭的程度,你可以来找我谈话,我相信我过去在处理一课和二课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以给你帮助.

 

dian老师固然是一位爱生如子的老师,但是即使她有“普渡众‘生’”之心,一个人的力量总归是薄弱的,而且我觉得dian团队只需要“普渡有缘人”,或者说是“珍惜机会的人”。对于已经离开的同学,我不想在这里说“你回来吧”,我只希望留下来的同学,一定要坚持下去。

 

预备队第一个学期举办了第一场圣诞篮球赛,nevsaynev是该次赛事的组织者,圣诞篮球赛成了团队的保留活动节目,作为篮球爱好者的我,对这种活动是非常热衷的。

 

第一学期末,预备队还来了三位日后在团队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队员,他们是wudanyuasilelyidewudanyu当年很是内向,表现欲望比较弱,到了大四要决定留下哪些人做毕设的时候,dian老师还没有搞清楚wudanyu是哪个人,不过我一直觉得他有snowall的风范,向dian老师力荐之后,最后留了下来。

 

我看人一直比较感性的,不太喜欢用一个个指标来衡量一个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到了hust念书,姿质肯定不差,对Dian团队来说,只有适不适合,没有行不行。

 

本来这篇文章,是准备写DSP组的一些事情的,但翻看了一下DianPrep版,勾起了我太多回忆。预备队的进展是非常快的,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它从一个试验性组织,成为团队一个重要群体。我在团队的四年,是Dian团队创业的四年,而预备队的第一个学期,是我创业的学期。非常感谢当年作过热情投入的兄弟们,nevsaynevliyongasilewudanyu……你们成就了我这个预备队总教头,更让我的回忆录添彩不少。

我的大学回忆——研究生生活

2005年9月,我开始了研究生生活。

研究生的课程很奇怪,老师要求不是很严格,大家也上得轻松。项目紧的时候,大家就逃课,似乎从来没有感觉逃课是可耻的。在基础课程方面,矩阵论是我印象最深刻的。由于没有考过研,对线性代数掌握得不透彻,有一次看到矩阵的“秩”这个概念,居然想不起来什么意思,只好向旁边同学请教(汗~~~~);为了听懂“高级数字信号处理”,我把“数字信号处理”课程重新温习了一遍;为了学好排队论,我专门重温了级数运算。研一的课程,我感觉学的比较吃力。我常常在想,这应该就是保研的坏处了。大四一年,别人在自习的时候,我正在实验室打拼,有所得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个巩固基础知识的机会。所以,没有保上研的朋友不必惆怅,打好基础,磨刀不误砍柴工!

研究生不像本科那样有比较强烈的班级概念,研究生的感觉就有点像公司,同一个公司的交流得多一些,不同公司就很难碰到一起。所以,要抓住一切可能机会,多认识几个人。可惜第一次班搓我没有去,前天是第二次班搓,我和wikiexe坐在一起,我们俩拼在一起都叫不齐全班人的名字。前天Dian团队出席班搓的,只有4人,感觉大家对这方面没有重视起来。在学校的时候,要认识一个人的代价是很小的,如果有机会重来,一定要珍惜每一次集体活动的机会。

作为宽带中心篮球队的主力队员,我参加了两届中心联赛,两次都是主力控球后卫。快攻、防守是我的强项,不过我很少有单打的机会,研一的时候,只要篮球队打球,即使项目再忙,我也几乎一场不落。后来觉得总是为别人喂球,感觉不爽,于是去得慢慢就少了。不过,终于在大家面前混了个脸熟,研一评优的时候,这就是个优势。研究生班级,大家很少交往,所以评优就变成了比拼谁认识的人最多。我侥幸胜出,拿了个三好研究生,还拿了个科研成果奖。研二的评优我没有报名,光电国家实验室凭借着人多势众,垄断了众多名额,而Dian团队的研究生则全军覆没。

在第二届中心联赛上,发生过一件我至今耿耿于怀的事情。当时跟电路实验室打决赛,对方上篮的时候,我拉住了他的球,结果他摔倒在地,我很友好的上去扶他,但他起来就开始骂人。并几次三番上来挑衅,终于我忍不过,把他推开了。大家为了避免进一步冲突,把我换下了场。后来我就拒绝再次上场。宝贝仔在旁边被吓哭了,我不想她受伤,也不屑于跟那没有素质的对手交手。更何况当时正在找工作,差不多要签约了,我不想增添麻烦。这件事情一直在我心里挥之不去。可能有人觉得我比较软弱,是的,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但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我不后悔当时没有奋起迎击。

我还有幸参加了研究生系队,但系队后卫线高手太多了,身高处于弱势的我在后卫竞争中明显占了下风,只有寥寥几次机会上场。不过这也让我体会到了做替补的滋味,那种期待上场,期待打出好球的心态,使我能够更宽容的看待球场上各人的表现。

研究生阶段还有一件重要事情,是担任本科班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是一件投资效益比相当大的事情,涉世未深的小孩们,急需有人引导。学生们是极其天真的,有个学生跟我说,第一次见到我的时候是很失望的,因为所有班主任中,一半以上是女生,我不仅不是女生,而且还是个很不帅的男生。不过后来我还是征服了大家,“人小才大”,我们工科学生可不是出来选美的,身材相貌不能当饭吃。要做好本科生的班主任,细致认真的工作很重要,而一个崇高优秀的形象,可以在意识和信念上,给青年学生以榜样。我一直重视思想引导和实践培养,思想就是旗帜,思想就是方向,思想正确了,做出来的事情才可能正确,思想错了,做的越多,错的越远。每次跟同学们讲话,我都尽量的更富有激情和理想,并且很注重归纳关键点。就像我们党有“三个代表”和“八荣八耻”一样,精练有效的关键点比起芝麻蒜皮的说教要有效得多。我曾经跟他们说“大学里面,最刻骨铭心的事情有两个,一是挂课,二是失恋”,这句话我后来甚至忘记了,不过有些同学一直记忆深刻,而且大家对于挂课看得相当重。我还告诫过他们,“做任何事情,事前要准备,事中要谨慎,事后要总结,切忌事中才准备,事后才谨慎”,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记得。

上次系里组织了“十佳班主任”评选,周书记对我的“重视思想引导”的做法非常赞赏,甚至评价其他人“细节工作做的太足,思想引导却忽视了”。虽然最后因为材料准备不充分的问题而遗憾落选,但周书记的认同,使我有种“无冕之王”的感觉。当然,班上很多同学的认可,比区区奖励更为重要。

无论如何,班主任肯定会是我的一笔财富,人际关系是财富,学会与人谈心也是财富,合适把握人的心理更是财富。两年时间,班级取得了很多成绩,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学习成绩名列全系前茅,大一下加权全系第一,英语四级通过率100%……这些成绩令我欣喜,但大二以来,一些同学成绩的下滑,加上某些同学目标的缺失,令我揪心。

研究生两年,从没有跟大家一起出去玩过,使我感觉很遗憾,剩下来的时间里,希望能有机会跟更多同学长谈一次。

研究生生活,不如本科生活那般多姿多彩,实验室、寝室是待得最多的地方,教室和学生宿舍是其次。已经没有时间坐到hust教室里面去享受自习/上课的惬意,但学习是终身的,以后去南京大学或者复旦大学读个MBA。

我的大学回忆——DSP组临危受命

200410月份开始,我陆续参与了DSP组的工作,主要是配合他们完成CAD模块的部分数据交互工作。后来,DSP组的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再到后来,已经到了不得不更换组长的程度。当时的候选人有好几个(具体哪几个只有dianamuzing清楚了),我在其中之列。

 

刚开始,我还是比较犹豫的,虽然期待受重用,但毕竟从来没有真正搞过硬件。只在李群芳老师的51开发板上做过诸如电子琴、串口传输等小实验,一下子要做团队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DSP组的组长,让我感觉这一步跨得太大了。

 

后来,随着自己的了解,以及形势的变化,我逐渐从胆怯情绪中走出来,接受了挑战。我的2004年总结这样记载着:“我本来想作为DSP组的一个普通成员,继续自己从软件组“继承”下来的技术研究生活,埋头干活,做自己的事。但是我又想,cactus和qja当时也没有什么经验,却可以把组长当好,我难道就不行?出于这样的考虑,我走上了DSP组组长这个位置。”

 

当然,要想赢得dianamuzing的信任,还必须拿出实力来,2004年11月23日我在喻信发表的《读完德国板卡资料后~~~》帮助了我,该文分析了DSP组当时的情况,并对德国板卡相关资料中我们可以借鉴的部分进行了讨论。刘老师看完此文后,回复了“我和CTO熊在为你深感欣慰的同时,两人也不禁长叹一口气”,不久,DSP组全体组员就在南一楼召开了“遵义会议”,会上amuzing给出了详细的形势分析,并给出了详细的项目计划,预计于20054月份结题。会上,wephone老组长显得很沮丧,身为军人的他,对于责任和主人翁精神的认识,比我们这些毛头小孩深刻得多。他甚至提到引咎辞职,但大家都没有接受。

 

DSP组当时的窘境,不是wephone的错。20044DSP组立项的时候,预定组长是snowall(因为他学分没有修满,很有可能要延长学制),谁知道他后来成功毕业离校。DSP组在一段时间内曾经几度易帅,直到暑假实习以后,鉴于wephone在算法和激光原理方面的优势,决定由他出任组长。wephone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物理系,理论基础扎实,但对工程技术比较陌生,无法从工程的角度控制进度。DSP组在某些算法方面进展很快,但在整体进度方面严重滞后;在人员方面,过度冗余的人员配置,导致工作效率下滑。

 

“遵义会议”后,DSP组马上进行了地震式的人员调整,最后剩下我、marilynwephoneerf,四人轻松上阵,人数上几乎只有以前的一半。很多人都说我来到DSP组,DSP组整个氛围就变了,大家都开始认真地做事情了。其实这不完全是我的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大家的心态变了,都紧张起来了。人多未必就是好事情,恰当的配置,适当的冗余,以及恰到好处的管理力度,才能保证项目组高效运转。

 

过渡阶段,其实并不平稳。最刻骨铭心的就是DA烧片子,我来之前就已经陆续烧了3DA,来了没几天,又烧了2DA1000元钱就打水漂了,大家很怕再烧片子,所以不敢再冒险做实验,但是找了很久又没有找到原因,请了顾问,也没有确诊,后来大家都觉得这样憋下去没有结果的,只好硬起头皮又开始做实验,结果再没有烧片子;过渡阶段的我,没有太多硬件经验,所以只好低调做事。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助marilyn复查原理图,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机会,我花了2个礼拜就对整个系统有了很好的掌握了。

 

整个过渡阶段,我要感谢wephone。虽然不再担任组长,但在我们这些小弟们面前,wephone一如既往的投入了热情和支持,帮助我理顺了很多关键路径。很多人面临这种荣辱进退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有不服气甚至消极堕落的情绪,但wephone是个真正的军人,他很清楚自己的位置。我的2005年年终总结,有一节专门对wephone表示了尊敬(在文中,wephone被称为蒋大哥):

 

作为组员,站好自己的位置就能赢得尊敬

站好自己的位置就是清楚的认识自己的个性、长处,清楚地认识组内的其他人的个性、长处;判断出自己在这个项目组内到底能做什么,能贡献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能贡献什么;千万不要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者估计太低。

这里我要怀着感谢、尊敬的感情,讲讲蒋大哥是怎么站好自己的位置的。

蒋大哥留在一个"组长曾经是自己"的组里,对一般人而言,这种落差可能会让人很尴尬的,但大哥毕竟是大哥,有度量,有全局观,有位置感。他擅长动手(焊接、做小东西)和动笔(公式推算、写文档),在项目过程中他就主要负责焊接、推算公式、写文档等工作,而对技术核心涉及比较少,我一直很担心这样下去会让他逐渐丧失信心,而使他产生DSP组边缘人物的想法。但似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蒋大哥在Dian这样的技术团队里仍然能够保证绝对清晰的头脑,他没有被大多数人的行为所引导,在发展自己的长处的同时,非常清晰的站准了自己的位置,为DSP组在焊接、文档和算法上贡献了巨大能量。

 

wephone也是极富远见和创意的人,他当时就已经看到了Postscript在标记领域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令我至今仍然自叹不如;他创造的利用助焊剂进行焊接的技术,令DSP组受益非浅;他提出的基于声卡的标记控制方案,至今仍然造福着DSP组的兄弟们。

 

与圣人居,其室同芳;与wephone一起,使我快速成长。每个项目组,都是一个朝夕相处的小家。感谢DSPwephonemarilynerf的支持,DSP组是我成名之组,我会永远记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