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万的沉重开局

我曾经发过一条微博:“很傻很天真新解:投资人问我们要不要钱,我们答:不要,我们的积蓄够撑一年;投资人问我们的愿景是什么,我们答:我们一定可以活下来,汗~~~”,回来创业的时候我们确实是抱着不需要投资的心态,直到团庆时郑峰顾问提醒我们,“活着是底线,不要动不动就去触碰这个底线,否则你很快就没有退路”,对此我们启发很大。虽然没有专门花心思去找投资,但我们不拒绝投资,这是我们对待投资的态度。

曾总来之前,我特地借了柱子的《我为什么要投资你》,研究了天使会成员的特点,说实话,当时没觉得有戏,一是因为曾总只投腾讯员工和熟人介绍,赵威在腾讯实习过,勉强只能算半个腾讯人;二是曾总崇尚三人团队,老大懂产品,老二懂技术,老三懂市场,而我们三个人都是技术出身,产品和市场都是半吊子;三是曾总的投资领域主要是游戏和互联网,而我们这是做移动互联网,而且还是针对国外用户。天使会里面,我们感觉最有戏的是徐小平,我们做的东西还太新,如果用严密逻辑来论证,不可能看得清楚,而徐小平够感性,激动了就给钱,不管你做啥的,我们这破斧沉舟的架势说不定能让人家感动一把;天使会中,雷军和我们最对口,而且名气也够大,于是忐忑之中我们安慰自己:如果曾总不投我们,我们就去找雷军!:-)

不管怎样,我们是非常认真对待这次机会的,大家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能不能成先不说,准备充分是必须的,我们准备了9页的ppt,收集了Pinterest的最新数据,但我们始终讲不清楚我们到底要在Pinterest上做什么,这个方向确实太早期了。那天曾总参观完Dian团队后,确实很开心,又或者是因为那天天气确实够好,我们讲了差不多十分钟(其中在自我介绍上花了3分钟),曾总几乎没有听我讲完(后面几页ppt我读完标题曾总就说“过~~”),曾总就决定投了。我们本来的预算是50万,曾总说你们这50万不够,得100万才行,好吧,就100万!协议细节15分钟谈完。曾总的气度和气场,我等实在是遥不可及,除了膜拜和接受,我们还提不出有价值的论点和论据来讨价还价。

曾总说,他做天使投资,其实1/3是做慈善,他的钱来自于这个行业,再回馈到这个行业中去;天使投资本来就是讲究概率的,投资10个成功1个,就够赚的了;他投资我们,主要还是看中我们这个团队,我们已经在这个行业工作多年,不管是技术、管理还是个人情商,都有一些磨练,这对于创业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相信他也是看好Dian团队这个平台和她的号召力,他非常希望能有更多老队员回来,带领在战队员创业。

协议经过一个礼拜定稿,然后就是签约了。可是这事情顺利得有点过分了,于是老天决定考验一下我们。

昨天晚上收到通知,说签约提前到十点(原定十一点),可是当时协议还没寄过来,今天早上七点半开始催深圳德迅总部,八点10分拿到,吃完饭去布置会场,九点一十,曾总又比计划提前50分钟来到现场,协议甚至从打印机中出来还是热的!万幸签约顺利结束!下午又去银行办验资户,娘的工行开个户花了两个小时,硬是四点五十四才给开完户,钱都没打进去,五点就要下班!叫号器最后一个号码给我们叫到了,办完我们的手续银行就关门,真邪门,心脏大也不能这么玩啊!这还没完,晚上六点五十五见根叔,要从西边坐校车赶到东校区,六点四十我们还在西操,校车排起了长龙,好不容易挤上去,司机给力了一把,五分钟就开到了东校区,下了车就开始狂奔,远见根叔的车从身边过去,奋起直追,终于是见上了。

不容易啊~~~~,不带这么玩的呀!一整天全都在卡点,每次都差点掉链子,都是最后时刻才涉险过关,这仿佛告诉我们前路的艰难,拿到风险投资只是一个开始!

Anyway,今天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天,衷心感谢刘老师的引荐,曾总的青睐,兄弟们的团结,顾问们的指导,和宝贝仔的支持和鼓励!我们需要感恩这一切,同时加倍努力,做出好产品,让人们生活更愉悦,更心动!

PS:很多人好奇我们为什么取名叫“悦然心动”,我们注册的时候给定了四个名字(按优先级排序):

  • 品阅(取“品质阅读”之意)
  • 品悦(退而求其次,取“品质、愉悦”之意)
  • 阅然心动
  • 悦然心动

无奈两个字的都已经注册了,“悦然心动”我们原来觉得肯定已经被注册了,没想到他还在。我们的方向是图片浏览,我们的使命就是提供给用户愉悦身心、怦然心动的阅读体验。

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自去年12月份后,一直没有更新博客,但心情腾挪反侧是最复杂的一段时间。从和大师兄、zy还有刘老师策划创业开始,到见过一系列创业成功的校友,到校车监控系统夭折,心情低落到谷底,甚至要考虑是否转型做产品经理,再到突然听闻柱子和wei决定回团队创业。。。就在公司举办创意大赛的那个周末,我决定离开趋势科技,投身创业

那天接到刘老师电话,我几乎是不假思索的下了决定,虽然和柱子、wei没有真正共事过,但在团队的其他渠道听过他们的消息,这就是Dian团队的魅力——围绕这个平台,我们即使没有合作过,但我们可以瞬间建立起绝对的信任感,我相信类似的组合,在Dian团队会出现很多案例

我的很多东西都是Dian团队造就的,虽然离开团队多年,但我知道与Dian团队的缘分没有结束,回想当年Dian团队创业的历历在目,再次回到团队创业,这是完美的结局,也是完美的开始

人有梦想,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留在南京我很快可以买车,我已经有房子了,我已经是manager了,但我可以想象自己5年后会是什么样子,这样的生活很没劲,我希望能够决定自己的事业的方向,我希望可以改变更多人的生活,希望能够承载更多梦想和责任,甚至能够帮助更多人实现梦想,我注定要离开这里,时机有先后之分,但这件事情注定要发生。而现在,这一刻即将到来。。。

我相信人生的精彩程度,在于体验多少,而非拥有多少。我和柱子和wei,很快就没有收入来源了,我们没有社保、没有医保,完全靠自己,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我期间出门被车撞个残废,说不定连治病的钱都没有,因为我没有任何保障。但我不能后悔,因为这是我的选择。我要体验创业的过程!没有体验到,我每天都不死心,体验到了,即使去死也不能后悔!!!

工作快5年了,有时候我感觉奇怪,怎么时间过得这么快?我有时候惊讶自己在趋势待了5年了。

趋势科技给我的,远比我给她的多。在趋势最大的收获,就是多了一层国际化的背景,这远比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进步要宝贵得多。趋势科技可以给予一个新毕业生的平台性作用,比起国内绝大多数企业还是很有优势的,我希望有更多强人加入趋势,帮助趋势更快的在转型中找到方向。趋势科技,i love you…

这里还有我很多好朋友,这是最让我纠结的部分,省去几万字。。。。。

最后,要给我亲爱的bb仔以致谢,我很难想象没有她和她的家人的支持,我现在要陷入何等纠结的境况,她的支持和爱,给了我力量,让我可以心无旁骛的做自己喜欢的决定,我希望有一天她可以作为成功的男人背后那个伟大的女人的身份出现;还要感谢我们即将出世的小小牛,抱歉爸爸没有时间陪你,爸爸会努力的!

All the best for you, Matt!

上周四是matt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我曾经预想过很多次,这天的每日例会该如何度过,事实却非常令人吃惊——大家都出奇的平静,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15分时间很快过去,大家说完goodbye,我长舒了一口气,我的英文还没有好到应付这种场面,而且在这种非出自本愿而达成的结局,我实在不知道该站在哪个立场来说话;matt是被redundancy而离开trend的

matt是humyo时代的老臣,他是soho一族,住在伦敦的南面,每次到leeds来要开四个小时的车——四个小时在中国可能算不了什么,可是在英国,就从南部开到中部了——我见他的次数极少,大概每个月一次,每次不过两天。他最初给我的印象是非常苛刻而且严厉的,代码中任何错误,只要不入他法眼,他都会非常直接的指出来,silly、stupid、idiot这些我原以为只在吵架的时候用的词汇,他总是毫不吝惜的使用。刚开始给我压力很大,因为每次改点东西,都要被他提好多问题,返工几遍,最惨的一次他实在忍不住了,直接在邮件里面写出代码,让我把他们贴到工程里面去。我刚去humyo的最初几个月,这些事情几乎要令我崩溃(详情得看去年的文章)。

后来慢慢体会到这是他的工作风格,毕竟他从来不会直接revert我的代码,然后自己上去改掉他不认为对的东西,他一边在骂stupid,一边不厌其烦的指导和review,直到他认为已经完美,他始终尊重我的劳动,而且给我以实际的指导,我所不适应的,是他的过分直接的方式

再后来,我发现这是英国人的普遍待人方式,他们很直接,不喜欢拐弯抹角,如果觉得你的idea不好,开会的时候就直接指出来,而且用的句式都是“i dont like this idea”, “i dont know how it‘s going to work”, “i am really confused here, could you…”,如果译成中文,“我不喜欢这个方案”,“我不知道这方案怎么搞得定”,“我对这一点非常不解,你能…”,在整个产品团队,matt尤其是非常直接的人,有时候争辩起来,他往往激动到语速加快,于是伦敦地方口音加上语速过快,往往大家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尤其是中国人和台湾人),于是直接把他的意见忽略掉,这让他逐渐产生了一种大家根本不尊重他的感觉,这种感觉甚至影响到了他的身心健康,对此我深以为愧

我们的每次代码提交,matt都会仔细review,于是我们可以很放心的去做事情。我们五个人的团队,战斗力因此而变得非常可怕,因为大家可以取长补短,尤其到后期大家形成了默契,每个月都要release一次,但大家总是非常平稳的把事情都做完,有几个月出来的build,QA做完regression,直接就发布了,没有发现任何严重问题,这种高水准的开发保证了整个产品team的高效率,大家做事情都觉得得心应手,虽然时间很紧,但每天按时上下班,几乎没有任何压力。farewell邮件,zl回信说,以后我们要靠自己去防止那些stupid错误的发生,这将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matt的最后几周,我暗自揣度,觉得他不会用心做事了,于是给了他很大的自由度,让他做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我想也许他就消极的等待时间结束吧。可后来发现他仍然在提交代码,而且找到了几个非常严重的bug(其中一个bug会导致共享文件夹下的文件更新失败,这是一个隐藏很深,但影响非常恶劣的问题,几乎意味着我们的sync产品不工作了),我相信他一定非常仔细的观察了产品的行为,经过非常缜密的研究才能找出这样的问题,作为一个因redundancy而离开的员工,最后阶段仍然能保持这样的定力,其敬业精神真的令我很汗颜,他是我的榜样!我相信不管在哪里,这样的员工都应该获得尊重,why not here!

matt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封邮件,罗列了他对这个产品的思考和改进建议,信件开头写道“i guess this is the last chance i can influence SafeSync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看到这里,我心很痛

一个完美主义者,一个忠诚的、严谨的、在mac平台上有20多年经验的程序员,向你致敬!

纪念Trend 4周年

又一个7月2日来临,来Trend已经4年了
还记得4年前的夏天,我从武汉到上海,然后由上海辗转到南京;刚入职后一直找不准自己的位置,曾经痛苦不已;3年前的夏天,我把Daniel忽悠来了Trend;2年半前我成为leader;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在准备来英国;前天,Daniel正式离职
Daniel在我的Trend生涯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相识已经超过7年。离开还是留下,看的是发展空间。不要为钱留下,因为钱买不下一个理想;不要为了感情而留下,留下只是因为有更好的机会,离开也是由于相同的原因
我很感激yaozhou能够放我出来锻炼,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过去的一年的艰难程度,堪比07年刚入职那一年。来到一家收购的公司,与加入另一家公司完全无异(虽然这家“公司”现在已经“很不幸”的被Trend完全同化),个人定位、团队合作、manager认可,更加上可恶的英式英语,一道道坎迈过来,往事不堪回首。尤其值得一提的英语,他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由于从小没有重视口语,连英标都发不准,更糟糕的是,应试教育让我养成了想当然的发音方式,很多常用词的发音都不准(比如梨子’pear’,我以前一直念’pier’)。痛定思痛,我从音标从头学起,一个个词重新纠正发音,其过程之惨烈和痛苦,就像把自己大脑一刀刀的切开,又一刀刀的缝上。还好这个过程已经走过最艰难的时段。这个事情让我更深刻的理解到,为什么要把事情第一次就做正确,如果第一次只做到勉强的程度,后面会要用超过第一次很多倍的努力来弥补(经典语录:“很多人没有时间把事情第一次就做正确,却有时间把事情做了一遍又一遍”)
虽然过程辛苦,但收获也会更多;更强大的自信,更好的英语,更多的leader经验;我已经越来越喜欢英国人,专注、幽默、直接、友好、敬业;英国的山山水水也几乎已经玩到,虽然不如中国的山山水水那么精致细腻,可是他们对于传统的认同,对于遗产和环境的保护,对于乡村风光的重视和宣传,是浮躁的国人非常应当学习的;同时对于英国的历史,英国曾经的兴盛和如今的衰败,英国人骨子里的骄傲和现实中的无耐,也是耳闻目染,相信这种历史的轮回,同样也会出现在过往与未来的中国人身上;与bb仔在英国待的这一年,会是我们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一生回味
与Daniel走时,还在谈论未来的理想,我们都还是有理想的人,这已经足够
期待下一年。。。

UK VISA遭到拒签

好伤心,却又好真实,也许得来容易,却又不够珍惜,上帝要惩罚我的随意

希望后面的申诉能够挽回局面,刚刚跟刘老师长谈玩,“就像出租车司机一样,你以为前面错过的那个客人很可惜,但或许下一个上车的就是去飞机场的,不要伤心!”

迟到的27岁生日记录

每年生日记录一下,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刚刚看了一下26岁生日写了什么,居然开篇是“我总是有个奇怪的感觉,27岁就会很老了,26岁貌似还能接受。”但我现在居然仍然感觉自己好像还年轻,真是恬不知耻、打不死的蟑螂,呵呵

26岁那年我真的好忙,做了好多事情,可是到了27岁了,似乎要做的仍然不少,刘老师说,能够决定什么时候出差的人,就是成功人士,我显然还不是

27岁生日之前,以及之后一年的最重要事情,就是做好“英国佬”,过去的两个月英国生活,让我有种重活一遍的感觉,一是因为碰到了Dan这样的天才人物,18岁开始创业,如今已经卖掉了自己的第二家公司,而且他居然是我的同龄人,他现在达到的成就,也许我要花一辈子才能做到,感觉他已经活够了,而我还没开始活(当然,这是一种可笑的感觉);在国外的感觉确实不一样,不一样的公司、不一样的国家、不一样的同事和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我很庆幸2个月挺过来了,庆幸自己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工作和生活分开,什么是执行力,什么是魄力,什么是沟通。当然,想到最后那几天身心俱疲、几近崩溃的状态,时至今日仍然心有余悸。

27岁生日,最好的礼物,就是刘老师的到来,仍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如今她已经从团队的杂事中解脱出来,到各处与老队员布道,教导我们要保持心中的热度,要有高标准,要做好终身吃苦的准备。对于“优秀等于终身吃苦”,之前我并不以为难,觉得生活总是自己能掌控,开不开心也是自己掌控,为什么一定要过“苦”日子?可是经历英国2月,我已经开始认同这个观点了,因为优秀基于不断的追求,不断的寻求机会,不断的改变,而且改变,就意味着颠覆原有,舍弃已有,意味着去挑战新东西,也就意味着吃苦。

“主导社会进步发展的,永远只是20%的精英,而非80%的芸芸众生”,“不是因为血多才去献血,而是心中的那份热度”,“不能等待,不能等到五子登科,万事具备的时候才来想事业的问题,要保持心中不灭的火种”,在刘老师面前,我有时候发现自己的思想是多么的短视、自私甚至肮脏,日后若有迷失的时候,去找刘老师会是个很好的选择。

保持刘老师的那种高境界,再从Dan身上好好学习如何高效率工作,如果保持强大的执行力和洞察力,28岁前有很多事情做了。

什么是做正确的事?

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要do right things,不要只在乎do things right。曾经一度自信自己做得还不错,可是没有比较又怎会有发现,来到新环境,才觉得自己做得非常不好。

这是一个创业公司,一个真正的Web 2.0公司,一家很有活力的公司,创始人跟我基本上同岁,他叫Dan Colon,他18岁开始创业,这已经是他卖掉的第二家公司,第一家卖掉的时候就赚了几百万英镑,这一家只会更多。真是人比人,羞死人,这家伙已经做到的事情,可能我要花一辈子才能做到,差距就是这么明显。

是的,请大家来关注我现在工作的公司,Trend刚刚收购的humyo.com

Dan是个精力充沛的家伙(精力充沛绝对是牛人的必备条件,呵呵),从他身上,我理解到了如何才能做正确的事:

  1. 快速决策。Dan从来不喜欢拖延,一件事情,如果10分钟还没下结论就会让他坐立不安,所以公司做事情非常快,在Trend两天的工作量,可能在这里一天都不够做的,虽然强度很大,但感觉非常有效率,根本用不着加班,精力用到了正确的事情上,这种感觉非常不错
  2. 抓住重点。Dan随手都有一个本子,随时都在记录,他既是公司的CEO,又是CTO,既要对内又要对外,这么多事情,常人根本做不了。但他每天都能按时下班,而且事情做得井井有条。每天早晚两次,他都会拿着本子,逐人check进展情况;他非常了解每一行代码,甚至跟我一起讨论起了驱动代码可能有什么问题,但他从来不会沉溺于某一人的讨论,往往点到为止;他看代码非常快,第一个问题就能切中要害,所以虽然要跟很多人讨论,但并不会花掉他太多时间。
  3. 专注。我曾经以同时能处理好多事情自鸣得意,不过我越来越不这样看,尤其是来了humyo后。同时做好几件事情让我养成了一个坏毛病,就是做一件事的时候会想另一件事,跟某个人说话的时候想另一个人,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让做事情的效率变得非常糟糕。Dan的专注是惊人的,效率也是惊人的。专注才有效率,有了效率,才能专注正确的事情,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我曾经不喜欢拿着本子随手记,但我现在开始拿起了本子和笔,随时计划,随时调整做事情的顺序和优先级;过去一年,折腾了很多事情,每天都很忙,但做下来发现成绩也不过如此,我相信这是因为我还没有找到最正确的那件事情。

能够在这样的牛人身边工作学习,真是三生有幸,要好好加油!

以终为始——纪念Trend 3周年

今天参加了黄金阶梯的Personal Effectiveness培训,课上MING老师引用了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以终为始”的观点,给我们布置了家庭作业——每个人都要写一篇墓志铭;早上收到英国签证,确定下周五将飞赴英国,开始海外工作新纪元;而这一切,恰好发生在来到Trend 3周年的日子,以终为始,这真是一个奇特的轮回!

前几天刘老师莅临南京,激励我和道道创业的话语音犹在耳,刘老师急切想找到创业典型的心情非常可以理解,而过去的3年内,自己也在用业余时间做过很多尝试,结果如何暂且不说,对创业这趟水的深浅,也算有些体会了。今年上半年一直都在徘徊犹疑中,到底自己想要什么?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创业是否真的适合自己?这样下去,是否真的会有发展契机?一边养房,一边要创业的光环,是否不太现实?

这一切的答案,经过的半年的思考,大概已有结果,一切记在家庭作业中:

墓志铭

(我希望我死去的时候,我的墓碑上这样写着:)

他爱他人,甚爱自己

他爱快乐,更爱把快乐放大

他曾领导过全球千强IT公司

而后在教育界找到真正的自我

注脚:

  • 我是一个愿意付出的人,不惜力
  • 我希望做个快乐的人,更希望能给周围的人带去快乐
  • 我希望自己是个有实力的经理人,也许需要创业才能做到,也许一直做经理人就能做到,一切看机会和机缘
  • 我希望自己能够影响更多人,不管是做老师,还是咨询顾问

Goodbye, Jerry

要好的同事的离开,是否是件值得伤感的事情?我想是的

Jerry比我晚半年入职,他辗转朗讯、微软、摩托等大公司,郁郁来到趋势。初识的印象已无法记得,只知道他刚来时为了一个新feature连续加了两个月班,连周末都搭进去了,精力之充沛令我等年轻人自叹不如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和他要好,即使现在来回顾起来,也无法找到必然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我们一度一起吃中饭,也许因为我们都爱好运动,也许因为我们工作内容关联很多,也许因为我总愿意听他倾述,也许因为我从不跟别人透漏他跟我讲过的任何事情

怀念一起加班的日子,怀念中饭时听他讲职场种种,怀念周末一起到公司打星际,怀念他总能透漏给我很多内部消息

他最鲜明的特点之一,是无法满足于现状,只是这种情绪并没有得到合适的控制,直至急躁。他经常跟我讲,和他比起来,我还太年轻(其实也就比他小3岁),有足够的时间去争取,而他年届而立,却仍然是个跟我一个level的工程师,因此,他总希望能够得到提升,这个愿望在我们组没有达到后,他甚至主动要求换到另一个项目。但直到最后离开,他也没有得到想要的

鲜明特点之二,是沟通能力特别强,为此同事笑话说,如果看到一个陌生女孩,要想知道这个女孩可否被搭讪(俗称:“被泡”),只需让Jerry上去测试一下即可;他总能了解到很多内部消息,一度也让我成为消息灵通人士;当工作郁郁的时候,他纠集一帮爱好者,成立了公司的自行车俱乐部,任主席直到离职

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首先是使我深刻认识到跳槽对一个IT技术人员的危害,简单一点说,跳槽过多意味着糟糕的“案底”,HR和manager对此是有看法的(我的manager有个习惯,工作3年未满就跳槽的人他是不会要的,因为这至少说明人的浮躁,这不符合追求卓越的工程师的必要条件),有时候他自嘲道,他能在趋势呆上2年半是个奇迹,也是一个让他“洗底”的机会。

他也使我认识到如何处理升职,他本人是这个命题的反例。升职是个跟公司文化相关的命题,在趋势这种非常自由、一点都不官僚化的公司,manager其实可以看到个人的努力,如果太着急,结果反而适得其反,不如安心做好自己的事情,该有的迟早都会有的

从他身上,我认识到家庭对事业的重要性。Jerry辗转几大公司,一度无法顾家,夫妻感情受到严重影响,反过来也对他的事业产生了无法估量的负面效应

Anyway, Jerry已是故人,离开趋势,离开南京,离开技术工作,Jerry要涅槃重生,祝福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