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32岁生日

生日过去几个月了,这篇文字才能写完,各种情绪太复杂。

跨过32岁,但随后发生了好多大事情,喜忧交加,fancykey iOS被(暂时)下架、丈母娘生病、我们有了第二个孩子,以及随之而来的分身乏术。

但心情总体来说还是愉悦的,因为异常也是常态,短期的不顺利,也没把我压垮,悦然心动很稳固,我们有足够的智力应对异常。

顺境的时间,就要想到危机的到来,任何过度攫取和骄傲自满,都终会迎来惩罚,我是努力型选手,进一步要折三分,时刻得提醒自己大意不得。

我不会准备了100%才去做一件事情,虽然很多艰难,但艰难已成习惯,我想跟老婆讲的是,再艰难我们也要把孩子生下来,养大成人,原因只有一个:添添需要一个伴儿。

回顾2015,我们的团队做过很多尝试,有很多收获,也有失误。我们到底要做一家什么级别的公司?一亿美金?五亿美金?还是十亿美金?谁不愿意万众瞩目?谁不愿意改变世界?谁不愿意当独角兽?

方向和努力同等重要,2015我们曾经非常非常非常想去做十亿美金的公司,为此我们聊了很多投资人,研究了很多big方向,直到10月份,我才醒悟,最big的方向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方向,我们所热爱和擅长的东西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A轮及以后的投资人,如果他没有创过业,是非常容易误导人的,因为他们眼里只有独角兽,只有资本市场的热点,除此之外的事情都没有价值。

人类以高等生物自居,人们在制造热点、追求荣耀,昨天转型移动,今天混战O2O,明天追求VR,我们每天都在追寻,可是我们的生活更好了吗?我们更快乐了吗?岁月在碾压我们的身体,把我们化为灰烬后,我们会留下什么?而留下什么又是否重要?

我们应该更均衡一点,疯狂的追求之后,有一天可以取得阶段性成果;在不断进步的同时,能够多念及落后的好处;我们是为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和生活,不是仅仅为了证明自己曾经存在和活着。

接下来,要多跟创业者在一起交流。

儿子3岁,悦然心动3年

儿子忧郁的眼神望着我,双脚夹着我的腰,双手搂着我的臂膀,挂在我身上,央求我不要去武汉。以前这种情况下,只要家人告诉他爸爸上班挣钱给他买车车,他一般就会放手,可是这次连买心爱的车车都不足以让他放弃,他说如果我去上班,他就生气。

他确实生气了,妈妈说他经常在阳台上看着远方,喃喃自语爸爸妈妈不要他了。一直没觉得儿子缺爱,从未离儿子太远,只是父爱无可替代,儿子对我的需要超出我自己的预期。儿子懂事太快,而创业的征程仍然遥远,原本打算武汉的家装修简单点,随时准备去下一个城市,可是今天我决定要在武汉好好打造一个家,给家人一个交代。

下个月儿子就满三岁了,我们的创业也将整整三年。创业就是无尽的追求,一个山头接着一个山头的跨,不进步就意味着倒退,时势在变,用户的口味也在变,选择创业,就等于选择了不安定的生活。可是我不能把自己的不安定,转嫁到家人身上,也很难转嫁到员工身上。

3年了,悦然心动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在武汉本地已经算是一流的互联网企业,但是我们与北上广深的一流、二流甚至三流的创业公司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015年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坎,我们能否从一个工作室,蜕变成一个平台级公司,关键就在今年,人说三岁看老,我不希望儿子三岁的时候缺父爱,变成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我也不希望悦然心动三岁的时候仍然看不出格局。做一个工作室,不是我们的终极梦想。

不满足,首先要保持心态的不安定,要精益求精。如果觉得我们产品已经够好了,钱已经挣得够多了,就容易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最终变成井底之蛙。

不满足,要继续保持创业公司的艰苦奋斗的节奏。连BAT公司都在坚持996(早上9点到晚上9点,周6照常工作),而我们的某些同学晚上不加班、平时不思考,这种作风简直比大公司还轻松。人家资源丰富,人员素质高,还比我们勤奋,我们有什么把握赢?

不满足,更需要极具格局观的产品作为支撑,这也是作为CEO的我完成蜕变的唯一途径。格局比努力重要,战略比战术重要,不能用战术的忙碌,掩盖战略的懒惰,如果方向不对,努力越多,错的越多。

3岁,儿子刚刚开始懂事,悦然心动只是黎明前那一束初光,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每个生活场景,机会很多,挑战很大,时不我待。我给自己一个约定,如果到35岁的时候还不能大成,我就停止创业,安心给别人去打工,还家庭以安定的生活,还儿子一个普通的父亲。

离这个时限,还有3年时间,我会拼尽全力!

2014总结

2014年其实有很多时间节点应该写点东西的,比如悦然心动2周年、31岁生日等等,结果都因为各种原因被跳过了,回头来看,很多经历都已经淡忘了,很是可惜,然而,2014年毫无疑问是创业非常关键的一年,很多思考,淡忘下来,才是精华。

创新和创业都是有方法学的

上半年我一直的疑惑是,创新和创业是否有方法论?如何判定自己的想法和策略是否能够成功?如何去开拓一个新的领域,建立一个更有想象力的业务?我们的创始团队都缺行业经验,所以之前的产品都属于通用产品,没有针对行业人群,对比之下,我们的同年级被投企业 房多多 依靠深刻的行业积累,结合建成兄在IT领域的深厚积淀,一开始就能触及到房地产行业的核心问题,高举高打,2年多的时间就已经达到了上市公司的量级,实属我等难以企及的成绩。建成兄曾经建议我把所有传统行业拉出来,然后看哪些行业存在问题,再深入进去,这是找idea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可是我们在Offline的积累几乎为0,这种办法即使能够找到idea,也很难实施(详见感悟二)。

还好读了《创新的窘境》,了解到“从边缘切入”这个概念,正好抓住了iOS 8推出输入法的契机,决定做FancyKey,并成功的做到了美国市场第一名。后来又听了KK的《失控》,发现类似《创新者的窘境》式的创新演进和衰落规律,对于创业其实非常之关键。每一家企业必将走向衰落,已经取得的优势,也是企业的桎梏,所以创业公司永远都有机会。创业企业能够颠覆大公司的关键在于创业公司可以容忍失败,创业公司在大众市场无法取代大公司,所以只能从边缘小众市场切入,最初的产品可能很不稳定、性能也不见得好,但随着技术的成熟,产品的进步,体验可以逐渐达到甚至超过原有产品的体验,同时人也在成长和变化,今天的小众,也许就是未来的大众,当小众成为大众那一天,也就是创业企业取代大公司的那一天。

企业必将走向衰亡,所以我们不用过度羡慕或者担忧BAT的辉煌,在创新规律面前,没有大公司可以幸免,基业无法长青,Nokia已经倒下,IBM、微软则在日落的边缘,创业公司无需忧虑,我们应该尽情享受现在的过程,努力思考,找到未来有可能产生颠覆性的边缘市场,迅速切入。

了解到创新和创业的规律性,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每个月必须去北上广深一次,或者思维沙龙,或者产品讨论,或者只是安静的走,安静的思考。武汉太过封闭,只有走出去,让我自己更快的进步,更多接触思维核武器,才能保证悦然心动能够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创始人是不可再生资源,创业是发挥长处,而非补足短板

我们曾经做过游戏、考虑过做教育O2O,但游戏没有成功,教育O2O甚至还没开始做就知难而退了,我们只有30左右的人,启动一个项目,仍然需要创始人去全勤投入,项目的早期90%以上取决于创始人的知识和阅历(这种情况在2015年会有改观),我们几个创始人没有行业经验,要深入到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是一个很陡峭的学习曲线,即使我们有好学之心,也无法在3-6个月内,去成长到足以领导一个创始项目的程度。

所以游戏会失败,虽然我们做出来产品,成色也不错,但我们不知道怎么推广他,我们可以去学习推广,可是在游戏这个已然红海的领域,等我们学会了,人家已经把骨头都啃光了,我们连见到汤和肉的机会都没有。至于O2O,我觉得Online在里面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根本内容还是Offline服务本身要过硬。

发挥长处,不仅体现在项目立项上,也会体现在项目实施的方方面面。没有一家公司是不缺资源的,大公司也是如此,跟别谈创业公司了。FancyKey曾经看到排名在前面的输入法主打换肤,就有犹豫是否要多招设计师,也尽快设计出更多的皮肤来与对手竞争,可是仔细思考之后发现,一方面设计师资源很难在短时间内集齐,另一方面如果过度依赖设计师资源的引进,可能反而把我们的长处——优质的工程师——的力量给忽略了。最终我们决定不在皮肤上与对手竞争,转而把自定义皮肤这个点做到极致,最终恰恰是这个点击中了用户的痛点,成为FancyKey爆发的关键力量。

我曾经担心不深入到行业,不做O2O,是否无法做出一家足够体量的公司,一度我很想引入行业力量到核心团队,但经过2014年一年的发展,我坚信只做Online的东西,也可以做出一家价值10亿美金的公司,这对于我们首次创业来说,已然是一项非常不错的成绩,用我党的话来说,这就是所谓的“道路自信”吧。

莫忘初心

2014年很多兄弟团队都拿到了融资,尤其是贝贝网拿到1亿美金,于是乎很多人会问,悦然心动2014年有没有进步?为什么迟迟没有过A轮融资?

2014年我们有很大的进步,我们挣到了足够未来3年发展的钱,还做出了FancyKey这个在美国位列第一名的输入法。资本市场的各种新闻,有时候会让我怀疑我们自己的路线是否不够有想象力,对道路不够自信,有段时间我频繁的向成功人士们取经,其中建成兄的建议最为务实——不管未来怎样,在当下,做好手上的事情,每年能够发得起奖金、带得起员工出国旅游,已然不易。当我们怀疑自己的方向时,专注于当下,是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忘了自己的创业初心。

回想初心,我原本觉得自己这次创业,能够做出一款用户量过千万的产品就已经很满意了,我的梦想团队是类似Instagram、WhatsApp这种人数很少,但非常高精尖的团队。目前来看,千万级别产品的目标已经实现,而我们的团队经过2014年的积淀,可以很自豪的说是武汉的顶级互联网团队,对照初心,我应该感到非常有成就感才对。融资的根本目的是支持企业发展,我们一边造血,一边追梦,做得得心应手,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我们都会是一家有实力、有想象力的公司。

2014年已经为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们有足够优秀的团队,有良好的现金流,可以支撑我们更快速的试错,我们将不再过度依赖创始人来启动项目,2015年我们要打造一个亿级用户的个性化工具应用矩阵,我们的梦想和初心将在2015进一步升华,我们会成功的!

周期性的困惑与自我解答

【这篇文章在德迅年会后(4月23日)就写好了,只是博客一直宕机,今天才有机会发布。。。】

很久没有休息,趁着德迅年会的时候休息一下,也是顺便整理一下自己。像我这等高龄,还每天build代码,很是怀疑自己是否在避重就轻——一个20人的团队,CEO还在每天写代码,这绝对不是一件对的事情。

小公司的战略 = 产品和人

年会上有幸听到H总的分享,老实说去年他第一次亮相年会的时候,我对他第一印象是个满嘴跑火车、做事不靠谱的人物,一年之后,他携月流水3000万、14天就能复刻一款游戏的骄人战绩,在台上主题分享“爱和责任”,已然是成功大咖的架势,很多分享点都很智慧,确实在我之上。

什么是战略?小企业是不是没有战略?H总虽然没有明说,但他给我的启发是,产品和人,就是小团队的战略。一个再庸俗的团队看起来都会很忙,一直在做各种产品,可是既没收入,产品又不惊艳,苦逼两年后,还面临关门的危险,为什么?要让一个团队忙起来是很容易的,每天都有各种idea满天飞,可是一个产品一旦立项,就要搭进去一个2-3人团队3个月时间,我们总共才20人不到,一年也就是4 * 3个月,每立一个新项目,就搭进去我们1/5的人力,所以每个项目不是简单的战术安排,而是战略选择,选择不当,几个月后又要重新选择,几轮下来,团队会很累。

而在人方面,H总对人才之尊重和追逐,几乎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公司的成功归根结底是人的成功,在人才追逐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方面。

“快”能成功,失败更快

H总回顾过去的一年,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但仍有反省某些阶段有些过度膨胀,推进速度变慢,“我们当时应该在XXXX游戏大火的时候,就把另外3款游戏就做出来,那样发展速度会更快一些”,不过反观另一位Y总的境遇,我觉得这个结论需要反观论断。

Y总的公司是我挺敬仰的公司,前几年年会都有做主题分享,他的产品是我喜欢的产品,儿童教育领域,搭上了移动和在线教育的顺风车,曾经公司人数达300多人,可惜去年裁员到只剩下60余人,考起原因,是因为拿了A轮候,产品线开得太多,但缺乏精品,每款都不错,但没有一款能秒杀对手,结果不幸成了中国商业环境下的“标杆企业”,他做什么做得可以了,别人就抄袭,并且做得比他还好,公司就这么被耗得差不多快要关门了。

对比H总和Y总,对比快慢的选择,真是值得寻味。有时候快能赢,有时候快会死,我把这种战略控制称为“节奏”,团队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冒然推进,几乎等于送死。

阶段各有不同,烦扰各有不同

这次还与另一位Y总做了深入交流,感受到公司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困惑。

这位Y总是90后,产品能力极强,未花分文推广费用,装机量已达千万,虽然收入尚未形成规模,但窃以为他找到了一个比较大的东西,如果能进一步占领用户手机,产品能够教育用户心智,未来可能无可限量。我们两个团队很相似,都是技术产品团队,缺乏行业经验,只做得了Online,Offline几乎能力为零;我们在收入上面走得更远一点,而Y总在产品上面走得更远一点;他们烦扰如何月入100万,而我烦扰BIG thing在哪里,可谓各有伤心事,我相信这是创业路上永恒伴随的烦扰——如果爱创业,这些烦扰会变成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乐在其中,而如果不是真爱,这些烦扰会让人崩溃。

有没有创新密码?

所以我很好奇创新密码到底是什么,此次年会L师兄再次做了分享,他与我们同年被投资,但去年他们的销售额就已过亿,公司刚刚拿了几千万美金投资,公司已有1100多人,直接就奔着上市去了。他做的是房地产一二手联动的营销平台,从一开始就瞄准了这个千亿规模的市场,高举高打,两年就具备了上市的雏形;反观另一位长沙的老乡Z总,他们秉承Lean Startup的做法,从发传单验证用户需求开始,目前只确定了一个搭讪交友方向,产品和具体推广措施全无,连产品的核心玩法都没确定。与L师兄深入交流此问题,挺好奇创新密码在哪里,L师兄坦言,他能高举高打,与他多年的积累和团队基因有很大关系,他们创业时,几位创始人已有千万身家,而且各自在互联网和房地产领域浸淫10年以上,创业的idea也是酝酿了一年有余,起点之高,令人发指。他觉得BIG thing的一种找法是,是把100个传统行业列出来,然后一个个看哪个可以被互联网革命掉,但是这个做法必须结合团队基因,如果团队对新领域全无所知,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这是一个战略选择。我们现在处在盈利的当口,但我们不能忘记Big thing的事情,而且应该在战略安排上,为BIG thing留出足够的人力和时间,否则只能是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做,做完一个想另一个,这条路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