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嘉铭老总,我该怎么做?

    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把这个贴子公布出来,非常不成熟的想法,^_^    

    DA板卡项目结束这么久,产品还迟迟没有出来,不得不说,我们错过了时机。
    正所谓攘外必须安内,如果我是嘉铭老总,我首先会反思公司内部的问题:调试的问题、芯片采购的问题、产品化监管的问题。尤其是产品化监管的问题,DA板卡项目结题以来,一直没有一个专门的实权人物专门负责产品化,导致进度不紧不慢,芯片购买也几度出现问题。我们是不是没有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我们的员工素质是否能够胜任高速、高精度板卡的要求?我们的生产线(比如:芯片购买、设备使用)是不是要做些调整?一个产品从它的研发到最后大规模产品化,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在这条路上,需要的不仅仅是乙方研发人员的投入,更需要公司的技术人员、焊接工人、采购人员的通力配合,尤其是技术人员,要增强他们的素质,一定要有人懂设计原理,要有人看得懂代码,要保证一定的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要清楚地理解现有技术的优点和缺点。并且,要在公司体制上体现产品研发、产品试制和产品化三者的联系和区别,要对产品的这三个阶段进行明确的定义,并且保证相应的人员配置,制定严格的时间点,安排专人进行监管,一个强大的公司,必须要有强大的体制作为保证,嘉铭公司以前没有遇到过迫切的产品化需求,在产品化的人员和注意力投入上还有欠缺,一人多职现象,很容易催生责任不明、时间投入不够、进度拖沓等问题。
    其次,我会反思整个产品战略。DA板卡结题后,为什么不能马上产品化?是不是与上层软件没有做出来有关?上层软件做完以后,为什么要等灰度图像项目做完以后才把产品化提上很高的优先级?既然当初的定位就是控制灯泵浦,那6月份上层软件做出来以后,就应该可以产品化了。再把时间提前一点,2004年12月份做完中间层以后,到2005年12月份DA板卡结题这段时间内,我们做了什么呢?为什么没有考虑利用这段时间完成上层软件呢?所以,以后做每个项目,都要好好的整理产品战略,到底这个项目要放在哪个点?如何最大程度上节约时间?如何避免做完软件等硬件,做完硬件又等软件的情况。以前我们津津乐道的是我们将一个项目分成若干个小项目完成,这样的确有利于项目的监管,但这样必然会出现各个项目之间的接口、时序、磨合的问题;昨天张总说一次性签一个2年的项目,将软件和硬件全部来一次重构,这很可能造成项目监管不力、进度把握不足,过长的开发周期,也可能导致设计方案的过时、无法跟随市场变化等现象,影响项目的质量。这就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觉得,将一个大系统划分成几个子项目是正确的选择,但必须有一个统筹的安排,必须控制好时序,什么时候可以出产品,这个产品将具备哪些特性等问题应该好好考虑。这种规划,至少要考虑到2年以后的事情。Dian团队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在振镜控制系统开发领域已经入门了,应该及时的利用好Dian团队老队员,协同嘉铭有经验的研发、市场人员(尤其是市场人员),把双方近几年的产品开发时序做一个规划。这样就既可以保证单个项目成功,又可以保证项目平滑衔接,及时产品化。
    最后,如果我是嘉铭老总,我会大力支持上层软件重构计划,但更会把注意力放在高速灰度图像打标、飞行打标、彩色打标等技术上,因为这些技术是重要而且紧急的事情,而上层软件重构是重要,但不太紧急的事情。这些技术的实现,将有利于上层软件重构,因为这些技术可能引入的新特性、新设计要求可以减少上层软件重构的风险和难度。当然,目前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就是DA板卡的产品化。

    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作为嘉铭老总,我会转变“做出来的东西就一定要马上产品化”的短视思维,支持Dian团队做一些前瞻性、预研性的技术探索。研发的最终目标是产品化,但产品化不能成为唯一结果,研发必然带有一定的风险性。Dian团队已经积累了很多振镜控制系统开发领域的经验和教训,对于这个行业,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他们有能力做好很多事情。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