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免费》读后感(1)——质量就是满足要求

《质量免费》的大名早在入职的时候就听说过,当时Tim鼎力推荐,一直想看,但一直未能付诸行动,这本书号称引发了美国、欧洲的质量革命,被译成25种语言,全球销量达250余万册。

过年回家之前买了一本,在家基本上没有时间看。这本书虽然是经典,可惜翻译得太烂,好多地方作者自己都没看懂,而且翻译的相当僵硬死板,非常之不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唯有细细思考,才能有所得。所以写下些读后感,为自己留点记录,也为有心人留点启发。

该书前两章,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给出质量的定义,并批判质量管理的五个错误观念

1. 认为质量意味着好、奢侈、光亮,或者份量

质量强调的是事物的相对价值,所以我们会说“好质量”、“坏质量”,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词是“生活质量”,但大多数时候我们仅仅停留在对生活的憧憬和漫无边际的意淫中,而根本没有去界定这些事情。克劳士比把质量定义成“符合要求”,这一定义使得很多原本很难定义把握的事情,变得具象化。比如生活质量,就必须拿出诸如收入、健康、污染程度等指标来衡量,没有符合要求,就是没有质量;质量问题,也就是有没有符合要求的问题。克劳士比的定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质量世界的门,整本书围绕着这个定义,从而有了新的深度和意义。

2. 认为质量是无形的,因此也是无法衡量的

正因为克劳士比把质量定义为“符合要求”,因此质量变得可以衡量,质量成本就是它的衡量工具。质量成本包括预防、评估和故障等。

3. 认为有一种经济质量的存在

翻译得太烂了,没看懂啥意思。

4. 质量的一切问题都是由工人,特别是制造工人引起的

质量问题,管理者要负全责。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质量问题也是系统问题,工人只是中间的一个环节,因此设计、制造、物流、后勤保障及管理部门都必须对质量负责。前几天工作中,我负责部分文档的质量控制工作,由于疏漏,结果文档中出了几个细节错误,结果我不得不向manager解释,然后又要通知文档撰写人员修改,文档撰写人员的manager觉得已经release的文档不应该修改,于是又电话给我manager确认,我们又为了保证文档的正确性,只好组织大家更大范围内对文档进行reviewo shit,本来简单的问题,结果牵涉到很大面积,花了很多时间,还影响心情。虽然这个例子在这里不是非常合适,但至少说明,这本书虽然主要是研究制造型企业,但对IT企业仍然适用。

5. 认为质量问题的根源在于质量部门

这部分的理解同第4点。

“《质量免费》读后感(1)——质量就是满足要求”的一个回复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