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的困惑与自我解答

【这篇文章在德迅年会后(4月23日)就写好了,只是博客一直宕机,今天才有机会发布。。。】

很久没有休息,趁着德迅年会的时候休息一下,也是顺便整理一下自己。像我这等高龄,还每天build代码,很是怀疑自己是否在避重就轻——一个20人的团队,CEO还在每天写代码,这绝对不是一件对的事情。

小公司的战略 = 产品和人

年会上有幸听到H总的分享,老实说去年他第一次亮相年会的时候,我对他第一印象是个满嘴跑火车、做事不靠谱的人物,一年之后,他携月流水3000万、14天就能复刻一款游戏的骄人战绩,在台上主题分享“爱和责任”,已然是成功大咖的架势,很多分享点都很智慧,确实在我之上。

什么是战略?小企业是不是没有战略?H总虽然没有明说,但他给我的启发是,产品和人,就是小团队的战略。一个再庸俗的团队看起来都会很忙,一直在做各种产品,可是既没收入,产品又不惊艳,苦逼两年后,还面临关门的危险,为什么?要让一个团队忙起来是很容易的,每天都有各种idea满天飞,可是一个产品一旦立项,就要搭进去一个2-3人团队3个月时间,我们总共才20人不到,一年也就是4 * 3个月,每立一个新项目,就搭进去我们1/5的人力,所以每个项目不是简单的战术安排,而是战略选择,选择不当,几个月后又要重新选择,几轮下来,团队会很累。

而在人方面,H总对人才之尊重和追逐,几乎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公司的成功归根结底是人的成功,在人才追逐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方面。

“快”能成功,失败更快

H总回顾过去的一年,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但仍有反省某些阶段有些过度膨胀,推进速度变慢,“我们当时应该在XXXX游戏大火的时候,就把另外3款游戏就做出来,那样发展速度会更快一些”,不过反观另一位Y总的境遇,我觉得这个结论需要反观论断。

Y总的公司是我挺敬仰的公司,前几年年会都有做主题分享,他的产品是我喜欢的产品,儿童教育领域,搭上了移动和在线教育的顺风车,曾经公司人数达300多人,可惜去年裁员到只剩下60余人,考起原因,是因为拿了A轮候,产品线开得太多,但缺乏精品,每款都不错,但没有一款能秒杀对手,结果不幸成了中国商业环境下的“标杆企业”,他做什么做得可以了,别人就抄袭,并且做得比他还好,公司就这么被耗得差不多快要关门了。

对比H总和Y总,对比快慢的选择,真是值得寻味。有时候快能赢,有时候快会死,我把这种战略控制称为“节奏”,团队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冒然推进,几乎等于送死。

阶段各有不同,烦扰各有不同

这次还与另一位Y总做了深入交流,感受到公司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困惑。

这位Y总是90后,产品能力极强,未花分文推广费用,装机量已达千万,虽然收入尚未形成规模,但窃以为他找到了一个比较大的东西,如果能进一步占领用户手机,产品能够教育用户心智,未来可能无可限量。我们两个团队很相似,都是技术产品团队,缺乏行业经验,只做得了Online,Offline几乎能力为零;我们在收入上面走得更远一点,而Y总在产品上面走得更远一点;他们烦扰如何月入100万,而我烦扰BIG thing在哪里,可谓各有伤心事,我相信这是创业路上永恒伴随的烦扰——如果爱创业,这些烦扰会变成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乐在其中,而如果不是真爱,这些烦扰会让人崩溃。

有没有创新密码?

所以我很好奇创新密码到底是什么,此次年会L师兄再次做了分享,他与我们同年被投资,但去年他们的销售额就已过亿,公司刚刚拿了几千万美金投资,公司已有1100多人,直接就奔着上市去了。他做的是房地产一二手联动的营销平台,从一开始就瞄准了这个千亿规模的市场,高举高打,两年就具备了上市的雏形;反观另一位长沙的老乡Z总,他们秉承Lean Startup的做法,从发传单验证用户需求开始,目前只确定了一个搭讪交友方向,产品和具体推广措施全无,连产品的核心玩法都没确定。与L师兄深入交流此问题,挺好奇创新密码在哪里,L师兄坦言,他能高举高打,与他多年的积累和团队基因有很大关系,他们创业时,几位创始人已有千万身家,而且各自在互联网和房地产领域浸淫10年以上,创业的idea也是酝酿了一年有余,起点之高,令人发指。他觉得BIG thing的一种找法是,是把100个传统行业列出来,然后一个个看哪个可以被互联网革命掉,但是这个做法必须结合团队基因,如果团队对新领域全无所知,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这是一个战略选择。我们现在处在盈利的当口,但我们不能忘记Big thing的事情,而且应该在战略安排上,为BIG thing留出足够的人力和时间,否则只能是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做,做完一个想另一个,这条路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