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4月9日辞职,到今年的4月9日,创业已整整一年,记得早上做了个梦,梦到自己在伦敦,和Dan Colon在一起,中林和Steed当天要从中国去伦敦,我和Dan到机场去接,迎面第一句话是“Welcome to London”,正在此时,老婆把我推醒了,“儿子要吃奶了,赶紧去调牛奶”,一下把我从梦境拖回到现实。
我不禁跟老婆分享我的梦,老婆也会心一笑。英国在我们倆心中越来越遥远,但不管创业成不成功,我们笃定是会故地重游的,到时候要带上我们的小牛仔,要告诉他当年爸爸妈妈住过的小公寓在Leeds河的哪一边!
4月9日下班回家,还看到老东家在校园里贴广告,开设大数据讲座,一下想起很多故人。
一年瞬间即逝,当Luke惊叹这一年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时,自己才发现确实发生了很多事情。辞职一个月半后,获得曾老板投资;两个半月后,儿子出生;后来沉寂6个月后,产品才拿到第一个百万下载;然后是成功引入了陈国兴、贺钧等牛人加入公司;还有卖房买房啥的…
如果再来一遍,我可能还是会选择这样过这一年。30岁是个多么尴尬的年龄,如果年纪再大,精力不及,创业的梦想可能更没有希望;如果早两年出来,机会会更多,但我也就去不了英国,没有原始积累,从零开始,我无法随心所欲。
任何事情都没有办法假设,注定要去创业,就无所谓早晚,也无所谓时机合不合适,去做了,就是最好的选择。永远都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从电商、团购、App,到今年的打车应用,如果只是跟随概念,永远都只能当看客。我很开心我跳进了创业的河流,也很庆幸我们选择了Padgram,这是一个很小却很可靠的发力点;我更庆幸我们选择了小团队、低成本运作,我们不是故意要抠门,不是故意要跟大家比惨,我们只是更合理的在做事情,我们不会为了花钱而花钱。
上周去深圳参加德迅系企业年会,腾讯前MIG老大刘成敏讲到30岁要做减法,产品要做减法,要做精品,深以为然。他还推荐了硅谷的"一万个小时"理念,回来学习了一下:
作家葛拉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四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十年。这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
我曾经经常感慨自己不是幸运儿,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从来于我无关,可是最近越来越不这样看,因为我发现我得到了太多:可爱的老婆孩子、坚定无私支持我的家人、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创业团队、从天而降的天使投资、一份还算光鲜的工作经历、甚至连我现在的办公电脑,也是老东家年终晚会抽奖抽到的,我其实是个真正的lucky boy,我应该感恩,甚至做做减法,同时把十二分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一万个小时上。
如果勤奋一点,每周有效工作40个小时,每个月是160小时,我至少要认真努力5年,我为这次创业准备了三年时间,现在居然已经用掉一年了,真有时不我待的感觉。有人说创业是一条不归路,我更愿意解读为,人生需要创业的心态,不喜欢以成败论英雄,只是很享受现在的状态;不敢说为创业准备了一万个小时,但我至少有一万个小时的创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