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免费》读后感(2)——质量管理成熟度表格

经验是很重要的东西,在规范形成之前,我们都是凭经验做事情。我们都在经历着“尝试”→“经验”→“规范”的过程。在Dian团队时期,我所写的《组长必读》,就是一种经验的总结,很高兴团队有人觉得它还不够详细,还需要上升到“规范”。这真是一件很值得去做的事情。

同样,在质量管理领域(当然,这绝不仅限于质量管理领域,在过去的Dian团队,这种事情一再发生了很多次),在规范制定出来之前,很多事情的推动都依靠质量管理专业人员的已有经验、个人魅力和说服技巧。如果人们敬仰或者喜欢这位管理人员(比如我们敬爱的刘老师,^_^),这件事情就会执行下去,这件事情的结果显示了该做法的正确性,但并不一定能够保证管理人员能够维系这种良好态势,更无法使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巧得到继承和发扬。最终,非常努力而且勤恳的管理人员成功的工作,并不能为自己和自己的团队产生更多机会,从而使得管理人员深感挫折(多少次顿呼“我不在,团队就要跨了”的刘老师,就是这样的管理者)。

克劳士比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经验性的质量管理经验,上升到规范阶段,而且这个规范不是死的规则,而是一个可以不断循环改进的规范,这个规范不仅为质量管理人员指明了方向,而且给了大家自由发挥完善的空间,从而使得质量管理成为一个有趣的过程。

克劳士比的质量管理成熟度方格分为5个阶段:不确定期→觉醒期→启蒙期→智慧期→确定期,我想,在这里把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列出来,是没有意义的,等到哪天真正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时候,我会去参阅这本书的。

这里,我想针对Dian团队做一个案例分析。过去的Dian团队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一个典型的处于“不确定期”的组织。表现形式如下:“,那就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到处都有。每一个问题都被视为是独特的,即使以前曾经碰到过类似问题。问题滋生问题,而缺少一套可以公开改正这些问题的方法,从而造成了更多问题,进而在管理层造成情绪问题。大家的问题如今变成对人而非对事,造成困难重重,个性变成解决问题的最主要因素。这种情形有时会造成不合理的开除和辞职,因为大家已经无法有系统地研究状况和解决问题”。“知道他们有问题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他们知道这不是由于他们工作得不够卖力,可是大多数人对于需要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才能维持运转这点,感到十分沮丧”。

现在的Dian团队处于不确定期向觉醒期转型过程中,标准化年是个机会,但我很担心大家到底怎么理解标准化,千万别为了标准而标准,千万别因为标准而限制了自己的创造力和灵活性,毕竟,我们不是企业。

《质量免费》读后感(1)——质量就是满足要求

《质量免费》的大名早在入职的时候就听说过,当时Tim鼎力推荐,一直想看,但一直未能付诸行动,这本书号称引发了美国、欧洲的质量革命,被译成25种语言,全球销量达250余万册。

过年回家之前买了一本,在家基本上没有时间看。这本书虽然是经典,可惜翻译得太烂,好多地方作者自己都没看懂,而且翻译的相当僵硬死板,非常之不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唯有细细思考,才能有所得。所以写下些读后感,为自己留点记录,也为有心人留点启发。

该书前两章,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给出质量的定义,并批判质量管理的五个错误观念

1. 认为质量意味着好、奢侈、光亮,或者份量

质量强调的是事物的相对价值,所以我们会说“好质量”、“坏质量”,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词是“生活质量”,但大多数时候我们仅仅停留在对生活的憧憬和漫无边际的意淫中,而根本没有去界定这些事情。克劳士比把质量定义成“符合要求”,这一定义使得很多原本很难定义把握的事情,变得具象化。比如生活质量,就必须拿出诸如收入、健康、污染程度等指标来衡量,没有符合要求,就是没有质量;质量问题,也就是有没有符合要求的问题。克劳士比的定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质量世界的门,整本书围绕着这个定义,从而有了新的深度和意义。

2. 认为质量是无形的,因此也是无法衡量的

正因为克劳士比把质量定义为“符合要求”,因此质量变得可以衡量,质量成本就是它的衡量工具。质量成本包括预防、评估和故障等。

3. 认为有一种经济质量的存在

翻译得太烂了,没看懂啥意思。

4. 质量的一切问题都是由工人,特别是制造工人引起的

质量问题,管理者要负全责。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质量问题也是系统问题,工人只是中间的一个环节,因此设计、制造、物流、后勤保障及管理部门都必须对质量负责。前几天工作中,我负责部分文档的质量控制工作,由于疏漏,结果文档中出了几个细节错误,结果我不得不向manager解释,然后又要通知文档撰写人员修改,文档撰写人员的manager觉得已经release的文档不应该修改,于是又电话给我manager确认,我们又为了保证文档的正确性,只好组织大家更大范围内对文档进行reviewo shit,本来简单的问题,结果牵涉到很大面积,花了很多时间,还影响心情。虽然这个例子在这里不是非常合适,但至少说明,这本书虽然主要是研究制造型企业,但对IT企业仍然适用。

5. 认为质量问题的根源在于质量部门

这部分的理解同第4点。

家,始终是要回的

有史以来最困难的一次回家。

回去的时候,因为雪灾,火车晚点,在南京火车站从下午4点等到晚上10点,然后回家睡了一觉,第二天5点半爬起来又跑去火车站等到下午4点半,才爬上了一趟顺路车,本来16个小时的车程,跑了26个小时才到株洲。没有座位,除了在餐车里面混了几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过道里面度过,这种时候,心里感受真的好复杂好复杂,最多的是对处境的无奈、有时候也会后悔这次回家,大家的情绪都很激动,一旦停车,车内就会骚动,其中一次停车,甚至还跟乘务员发生了冲突。

好歹回到了家,结果大年三十家里停了电。没办法,谁叫我家那位置那么不起眼,关键时刻,只能被冠冕堂皇的“照顾关键地方”政策牺牲掉。

回来也不太顺利,回来前一天,因为天气太冷,早上骑摩托车送姐姐冻感冒了。乱七八糟的株洲火车站,一开始卖票票就没有了,多花了200买张黑票到杭州东站,杭州东站混乱程度比株洲站有过而不及,广场上那些长途汽车公司都是tmd私人转包商,票价高不说,车只走到南京高速路上就把我们扔了下来,nnd害我坐了一个小时公交才到家。

……

虽然这次回家真的很艰难,但我相信自己肯定不是最惨的。比起直面雪灾的其他人,比起更多大年夜还奋战在救灾前线的人来说,我是幸福的。我的牢骚,不是针对这场天灾,也不是针对我自己的遭遇,而是针对这中间遇到的某些人的道德败坏和趁火打劫行为。我度过了一个很享受的春节,好多年没有这么多人一起过年了,遇到的很多朋友,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多思考,雪灾,从某种角度让我感觉到回家的伟大,回家的必要。

大概是因为生活在南方吧,我很喜欢雪的,只是这场雪太恐怖了,N多人的回家梦想被他破灭,中国电力系统的战略性缺陷也暴露无疑,中国骨干电网之脆弱、应急备份能力之差,真是令人发指,要是哪个国家掌握了控制天气的技术,只需给南方下场大雪,整个南方立马歇菜,中国也就可以轻松拿下了。可怜的垄断企业们,你们还是应该在赚得盆满钵满之余,要把基础建设搞扎实点。

今天下午的火车,希望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