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篮球赛是我最初发起的,第一次是xiaoyu负责操办(预备队对阵一线队,预备队获胜),第二次是lyide(预备队对阵一线队,一线队获胜),第三次是fw(研究生对阵本科生,研究生以3分微弱优势获胜)。这是我最后一次圣诞篮球赛了,所以很激动,准备很充分,打的也很努力,表现也是三届中最好的一次。第二节还没有结束,我们就以30:10大比分领先,中途不得不把我换下,^_^
以后有机会,圣诞节我还回来“蹂躏”小家伙们,^_^
抢篮板:这一张photo拍的时机很好,把抢篮板卡位的动作表现得恰到好处
投篮落地瞬间:这是我进的第一个球,要是快门再早一点开就好了,^_^
运球:基本反映了本人运球的风格:快,但镜头要是再放下一点就好了,^_^
搞不清楚vhdl脾气
今天搞了很久,就是希望把一个写signal的逻辑写进cpld,结果搞了很久都没有搞定,总是报资源不足,真搞不懂它的资源怎么分配的,资源不足时的代码如下(限于篇幅,这里只贴前后对比的代码):
pwm_set_procscreen.width/2)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2;>rocess(reset_l,pce1_l)
begin
if (reset_l = true_l) then
count_prd(14 downto 7) <= "00001111";
count_llev(14 downto 7) <= "00000111";
elsif ((pce1_l = true_l) and (ah = dsp_reg_addr)) then
if (al = pwmprd_addr) then
set_pwmprd_l <= true_l;
count_prd(14 downto 7) <= gd(7 downto 0);
elsif (al = pwmllev_addr) then
set_pwmllev_l <= true_l;
count_llev(14 downto 7) <= gd(7 downto 0);
else
set_pwmprd_l <= false_l;
set_pwmllev_l <= false_l;
end if;
end if;
end process pwm_set_proc;
这样的代码,一直都没有办法成功编译进cpld,后来,我查看了前面的代码,把一段写led的代码copy过来,稍加修改:
pwm_procscreen.width/2)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2;>rocess(pwe_l)
begin
if(pwe_levent and (pwe_l=false_l)) then
if((ah=dsp_reg_addr) and (al=pwmprd_addr)) then
set_pwmllev_l <= true_l;
count_prd(14 downto 7) <= gd(7 downto 0);
elsif((ah=dsp_reg_addr) and (al=pwmllev_addr)) then
set_pwmprd_l <= true_l;
count_llev(14 downto 7) <= gd(7 downto 0);
else
set_pwmllev_l <= false_l;
set_pwmprd_l <= false_l;
end if;
end if;
end process;
这样就搞定了,可以编译进资源了,看来一个工程中,如果多个process采用类似的信号处理方法,会更易于综合。
一起排节目,很开心
这是我参加的最后一个茶话会了,很希望能够为大家奉献一份惊喜,这个项目做得很平淡,一不小心3个月就过去了,重拾点滴,居然是那么的怀念。
祝大家度过一个happy的茶话会夜晚!
生活不是简单的作息!
昨天遇到一位故人,她这样评价我:你简直就是一个没有生活的人,白天黑夜都待在实验室里面,工作和生活完全混合,哪知道什么叫做生活呢。
她伶牙利嘴,还没等我发表观点,已经要说byebye了,我只好在这里对着显示器,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_^。
我的观点一如本文的标题:生活不是简单的作息!
未完待续….
大学就是一个廉价的实验场
班头:

今天听了班头的谈话,颇有感触。上次班头发言,因为四级模拟所以没去,有点遗憾呀呵呵。的确,除了一味的学习,我们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我很欣赏班头的性格呵呵,坚毅的品质,思考的习惯,还有细腻的情感。
很欣赏刘老师的那句话“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所谓幸福。因为最近我一直在想我想追求的是什么,而我喜欢的又是什么。编程、软件的确是一个从充满乐趣和魅力的领域,我对它也比较感兴趣,也很想在此有所作为。但我发现我的初衷并非如此,可能我还没领会到编程的魅力吧。我觉得技术总是枯燥的模仿加上技巧上的创新。而对某一学科领域的探索才是我想追求的。当初选择了电信,也就意味着我放弃了我所喜欢的生命科学和纯数学(不过现在对电信也比较感兴趣了)。然而我也意识到了,科学上的创新比起技术的创新更具魅力和影响力。 所以现在对此热情不高或许有这方面的原因。
也许大学就是一个充满选择,充满机会的一个地方吧。很欣慰自己能够静下来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但也很迷茫自己该怎么做。现在什么都只是个起步,什么都还不会。我也很希望自己能够让自己充实起来,不说做个牛人,但至少实现我应有的价值。很希望班头能够指点迷津呵呵,很想做学术方面的研究,但又舍不得放弃技术(因为专业还是侧重技术,而且技术“有前途”呵呵)。不知如何选择,因此想听听班头的看法…….呵呵(不好意思很罗嗦)
回复如下: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我给你们不断的强调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就是想促使你们思考,希望你们比别人早走一步,这样才能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你今天的信说明你在思想上已经走出了很成功的一步了,祝贺你!希望你下一步可以在行动上也能比别人早走一步。
上次种子杯决赛你没有去很可惜,建议你看看我的blog(http://www.blogcn.com/u/91/82/cawk/blog/48390737.html),正像我上次讲演所说的,我觉得大学四年,就是要不断的挖掘自己的潜能。大家都从高中应试教育过来,跟社会需求接触很少,每个人都无法说清楚他到底适合做什么,多少年来,我已经习惯于听从父母、老师的安排,我们什么时候自己抉择过?选择过呢?生命科学和纯数学真正是最适合你自己的吗?在没有尝试、对比其他学科之前,你难道不觉得应该怀疑这个决定吗?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不存在说谁更有魅力,谁更有影响力,我觉得任何创新,只要他能改进我们的生活,都是有魅力,有影响力的。
一个人一辈子,他的价值如何体现,不是简单的取决于他从事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工程,跟自己的身体素质、性格、思维方式、心理素质、所处的环境、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从事的工作等等因素都有关系。我觉得在大学阶段,不要轻易给自己下结论说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不适合做什么,自己以后一定要做什么,要多尝试,多try try,找出你最适合做的领域,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大家从高中过来,和社会需求脱节太严重了,正像你说的:“现在什么都只是个起步,什么都还不会”,因此,不要犹豫,不要急于确定答案,先抓住手中的机会,多尝试,你们现在的阶段,去做理论研究还为时尚早,你应该先在技术上尝试,理论创新也必须转化成技术创新,才能实际推动社会进步,否则只能停留在空洞的理论而已。另外,你要注意勇敢的改变自己(也就是我上次讲演强调的“要善于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才能避免迂腐,接受更多知识,你高中时期形成的对事务(比如:生命科学和纯数学)的看法,在浩如烟海的大学知识面前,总是浅薄的,你应该勇敢的验证甚至否定他们!
希望你能支持我前段时间提出的C++学习计划,并且和大家一起按照计划尝试一段时间,看看你自己到底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和潜力,当你有一天觉得自己根本不是做技术的料,或者对做技术完全没有兴趣,你再尝试其他方向也不迟。你们现在有的是尝试的时间,不用惧怕失败,不要放弃尝试!大学就是一个廉价的实验场,在学校里面失败的代价,远比你走上社会再失败的代价小!
就说到这里,欢迎继续交流。
干脆把04年总结也放上来吧,_
在Dian团队已经一年半了,时间过得真快!一年前,我也写过一篇年度总结,但是当时我只是一个板凳队员,刘老师没有要求我交年度总结,我自己也不好意思主动交上去(因为交了年度总结的一线队员是有200元奖金的,而我只是个“板凳”而已)。本想看看去年我的总结怎么写的,可惜已经找不到了。
2003年的那半年我没能为团队做什么贡献。每次主控组开会,我都乖乖的坐在某个角落里背自己的英语六级单词,直到某一天刘老师把我调到软件组。当时刘老师给方玮两个模块,一个是图形模块,一个是CAD模块,我被派作方玮的助手。也许已经厌倦了旁观者的感觉了吧,人员调派会议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尝试性的向刘老师提出让我自己来单独负责CAD模块。非常幸运的是,刘老师爽快的答应让我独立负责CAD模块。
从小到大我有过很多次不知天高地厚的尝试,但这一次不知天高地厚的自荐,是最成功的一次。
我的2004年就从CAD模块开始。
可是当时我的技术水平真是差得很,比现在绝大多数的预备队员都要差一截。CAD模块必须用C++语言来编写,但是之前我没有学过C++。现在翻开自己以前写的代码,发现除了类的定义是C++语法之外,其他代码实现几乎都是用C写的。我直到暑假实习的时候才熟练掌握C++的“引用”等概念,后来逐渐开始了研究C++语言本身。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最困难的显然不是C++语言本身,而是得到图元的特征信息后所采用的重建算法。直线、圆这些常见图形当然是很好处理的,但是对于样条曲线、多线这些复杂图元就很难办了。整个上半年加上暑假实习的两个月,我都陷入在这些算法的研究当中。这种感觉就像走进了一片漫无边际的沙漠,心里渴望着绿洲,可是能够得到的只有黄沙。偶尔看到希望,却往往是老天爷嘲弄我而制造的海市蜃楼。这个心理过程是非常磨练人的,这也是做过项目的人和没有做过项目的人的根本区别所在。
现在有很多预备队员总是担心自己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不行,但我觉得做软件最重要的并不是语言(当然最基本的却是语言);比语言更重要一点的是算法和规范,算法和规范决定了软件的效率和质量。算法和规范之上的是人,主要是人的世界观和心理承受能力。一个人看待周围的事物,怎么面对挫折,怎么排遣压力,怎么处理各种利害关系,怎么面对新技术、新思维,都将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影响着项目的质量。我觉得一个不成熟的人做出来的东西,是很难保证质量的。
CAD模块从暑假实习开始终于有了一些起色。我们开始研究从美国弄过来的DWGDirect读取库,这个库解决了图元特征信息的提取问题,使得我可以安下心来进行算法的研究。这里特别要感谢boyben所给予我的帮助。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技术狂人,也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无人出其右的技术狂。虽然他有时候说话太过“霸气”,但是跟他谈技术的时候却非常开心,因为他总在尝试以最快捷而简单的方式来跟别人交流,是他教会我如何在Visual C++的MFC工程中加入新文件。现在每次见他都能聊上几句C++或者VC,这种感觉很好。他对于技术的热爱让我改变了一贯对技术的畏惧感,使我开始潜心探寻技术的魔力,从看似乏味的技术中寻找工作和生活的快乐。
但是快乐并没能使我走出算法的沙漠。即使提取出了图元的特征信息,但是对太复杂的图元的重建还是超出了我能做到的范围。很多图元,比如样条曲线、多线,都是足以单独立项来进行研究的课题,如果再继续下去,就是玩火自焚了!我开始回过头来重新阅读DWGDirect自带的所有文档及其范例,经过连续几天的奋斗,在一个通宵后的黎明——天刚从死黑转到灰白的那一刻,终于发现了DWGDirect的一个功能,它可以直接提供我们所需要的小线段对,而无需我们自己依据图元的特征信息进行图元的重建。长期压抑后所迸发出来的快乐是难以用言辞来形容的。
总的说来CAD模块的完成经历了一个曲线,我们绕了一个很大的弯。主要原因在于我对项目的驾驭能力的欠缺。拿到读取库后发现它能够解决自己的燃眉之急,就不再去进一步挖掘它的更多功能了,结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转进了死胡同,到最后走投无路了才返回来重新审读项目文档(当然,我相信这种情况在我以后的项目实践中不会再出现了)。
做完CAD模块以后,我又毛遂自荐,帮助cactus完成了字体对话框,并解决了数据库模块的遗留问题。后来的工作感觉顺多了,因为我觉得自己对C++和VC有了信心,而且前期积累了比较多的程序编制和调试经验。当然,当时得以保上刘老师的研究生,也使我更放得开自己,投入到工作中去。
软件组是我参加的第一个项目,我是软件组唯一一位从头到尾都参与了的队员。后一批每个主力队员,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niaojuuu、cactus和soso。他们简单而快乐的工作方式感染了我,我现在仍然记得niaojuuu经常在我耳边说:“什么事情,不要太认真,这样才能活得开心”。他们使我学会排遣压力,学会休息,提高效率。非常高兴软件组的结题会如此顺利,这是我2004年最引以自豪的一件事情。
当然,挑战从来没有结束过,10月开始,我被任命为DSP组的组长。当时DSP组情况比较糟糕,组织涣散、机构臃肿、进度落后,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
由于我以前从没做过硬件项目,我和刘老师对我出任DSP组组长都不太放心,但是后来事情有些变化,DSP组组长似乎只能由我出任了。我本来想作为DSP组的一个普通成员,继续自己从软件组“继承”下来的技术研究生活,埋头干活,做自己的事。但是我又想,cactus和qja当时也没有什么经验,却可以把组长当好,我难道就不行?出于这样的考虑,我走上了DSP组组长这个位置。在这里我逐渐进入了状态,非常感谢蒋参谋、张瑛、谢宇鸣以及软件组时期的战友王乐对我工作的支持,我相信DSP组会越来越出色的。
2004年还有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一群低年级同学开始叫我“教头”了。这个称谓对我来说除了责任,并不意味着更多东西。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严格要求预备队员;只有自己提高到一定高度,才有资格执教预备队。
2004年已经过去,非常庆幸,我坚持了下来。曾经有一天,我突然直起身子看看眼前的世界,突然发现身边很多人,比我早来的或比我晚来的,都离开了,其中包括我曾经最亲近的人。而我仍然紧紧的抓着别人或许不屑的机会,埋着头,傻傻的做着自己的事情。我不知道这是一个优点还是缺点,曾经有人说我是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人,或者说是一个不会变通的人。的确,在有些人看来我在这里度过了太多平淡无奇的时光。曾经有一段时间,最心烦的时候,我想过要退出Dian团队,但刘老师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开导,使我可以拨云见日,摆正
2005个人小结
又至岁末,要开始写年终小结了,在写今年小结前,先把去年的小结翻出来了,^_^
2005个人小结
很多人觉得我这一年过得很风光,也有些人说我这一年过得太累了。的确,从一个本科生过渡到保送研究生,从一个刚上任一个月的项目组长过渡到Dian团队的CTO,这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
一、沉醉在技术的魅力中
当上DSP组组长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这个项目结题的时候,我一定要集DSP组所有技术于己身。这样”大胆狂言”主要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因为我对技术的确非常痴迷;二是我认为,作为一个技术型的组长,要把握住项目组进展的正确方向,如果对各种技术特点以及可行性没有清楚认识的话,就很难给每个人分配正确的任务,也没有办法控制项目进展的方向。
过去的一年,我几乎没有在星期六休息过,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累,我只是觉得很快乐、很充实。上次04级PK大赛,我给小弟弟小妹妹们分析大家编程的动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编程没有兴趣,大家的编程之路就不会长久。很多同学都觉得自己没有时间参加二课,但是很多同学却有时间玩电脑游戏。玩电脑游戏和编程序有什么区别呢?我想区别就在于兴趣,只要能够在二课中找到玩游戏般的乐趣,就可以把程序当作游戏玩!就一定有时间参加二课了。
正因为我在学习、研究技术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了大家看电影、逛街、玩游戏般的乐趣,所以我能够在每个星期六都呆在实验室,而且呆的很快乐。
二、经过挫折后,心境变得沉稳,头脑变得冷静
2005年1月28日,我们非常顺利的调通了第一块自制板(回过头来看,真的应该庆幸这块板子没有出什么问题),春节来了以后,我们又调试了第二块自制板,虽然DA芯片的跟随电路设计缺陷给我们带来了很大麻烦,CCS仿真器也时不时跟我们过不去,但PCI驱动、DSP程序、PC机程序等各大关键技术都有很大的进展。2005年6月1日,DSP组进行了一次输出评审,但是结果非常令人沮丧,输出评审被嘉铭公司驳回。嘉铭公司认为我们的软件设计中DSP的使用率太低了。
方案的否决给我带来巨大的压力,我将整个系统方案重新审视了一遍,最后决定根据嘉铭公司的要求,重写整个软件系统。这是一个痛苦并快乐的过程,痛苦是因为压力,快乐是因为找到了方向。
2005年7月27日,DSP组再次到嘉铭进行输出评审,非常顺利,我们对改进方案的定量分析令人信服,工作进度和质量受到嘉铭方面的一致首肯。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没有过笑脸的周总的态度也变得很友善,说”看来你们还是很有创造性的嘛”。
第一次输出评审失败,再到第二次输出评审成功,这是一个大落大起的过程。每个人经过这一次,心境就都能沉静下来了。
Q电源组组队的时候,DSP组两名队员对Q电源项目的可行性产生了莫名的怀疑,当时刘老师很生气,我也很诧异,不过我很快明白了:他们毕竟没有经过DSP组最困难的时期。为什么我们总说经过项目和没有经过项目是两回事呢?因为做项目不仅仅是学习技术,更重要的是团队协作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三、作为组员,站好自己的位置就能赢得尊敬
站好自己的位置就是清楚的认识自己的个性、长处,清楚地认识组内的其他人的个性、长处;判断出自己在这个项目组内到底能做什么,能贡献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能贡献什么;千万不要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者估计太低。
这里我要怀着感谢、尊敬的感情,讲讲蒋大哥是怎么站好自己的位置的。
蒋大哥留在一个”组长曾经是自己”的组里,对一般人而言,这种落差可能会让人很尴尬的,但大哥毕竟是大哥,有度量,有全局观,有位置感。他擅长动手(焊接、做小东西)和动笔(公式推算、写文档),在项目过程中他就主要负责焊接、推算公式、写文档等工作,而对技术核心涉及比较少,我一直很担心这样下去会让他逐渐丧失信心,而使他产生DSP组边缘人物的想法。但似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蒋大哥在Dian这样的技术团队里仍然能够保证绝对清晰的头脑,他没有被大多数人的行为所引导,在发展自己的长处的同时,非常清晰的站准了自己的位置,为DSP组在焊接、文档和算法上贡献了巨大能量。
四、作为组长,要看到组员的优点,而不仅仅是缺点
这是刘明给我的启示。她告诉我,DSP组能够走到现在,是因为我能够看到大家的优点,而不仅仅是缺点。说老实话,当时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并没有把”看到组员的优点”的事情做到最好,不过我很快重视起这个法宝,并在DSP组成功的运用了。
大家都有缺点,组长需要承担普通组员不需要承担的压力和风险,因此心情会比较急躁,如果组员负责的事情没有完成好,组长容易陷入浮躁情绪,这种浮躁情绪像恶魔一样左右着组长的思维和注意力,使得注意力过度关注组员的缺点,分配任务时总是畏首畏尾的,最后所有的任务都压到组长身上,一个组织结构非常不合理的小组就这么形成了。
所以,在项目后期,特别是在有新人加入的时候,我非常注意考察组员的优点,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过度关注组员的缺点,黄勇、张新军两位新秀相继横空出世了,DSP组也逐渐成为了一个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的、极具战斗力的小组。
五、并行性是提高吞吐量的法宝
人类发明了多任务操作系统,可惜目前大家都停留在单任务阶段。
小学课本上有个小故事,是一个很著名的小说家写的。他说有个人泡茶,先把茶壶洗了,打上水就等着水开,水开了以后才发现杯子还没洗,于是再去把杯子洗了,然后再泡茶。这个故事里的主角其实完全可以一边等水开,一边把杯子洗了,如果他这样做,就几乎可以把洗杯子的时间全都省掉。这就是多任务和单任务的差别。我一直都记得这个故事,从小到大。也许正因为此,我很难做到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情,每做一件事情,我都尽量想再开辟一个线程,以提高效率。
2005年,我在团队担任着预备队总教练、DSP组组长、五一基地片长、CTO等职务,还担任了2005级新生班主任。虽然我没有把每件事情做到最好,但能”揽”下这么多活,正是因为并行性。
六、大家的明天我有责任、还有很多地方要提高
对我来说,CTO曾经是遥远的梦想。如今,它已经成为一份非常实在的责任。但我很清楚,我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都离一个称职的CTO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我可以解决技术点,但是缺乏系统级经验;我可以管好一个硬件项目,但我缺乏大型项目的锻炼;我可
去了一次嘉铭,手生了,sign……
好久没摸烙铁了,手生了,焊点个个胖的难受。现场调试硬件的气势也不行了,遇到麻烦事情居然有点紧张,^_^,焊丝飘出来的烟呛得眼睛极其难受,得抽时间去看看这破眼睛了。
银弹和我们的职业
编程是不是有前途的职业?30岁以后一定得转行?工作外包到越南怎么办? 新技术层出不穷,怎么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趋势?工具越来越牛,以后编程像组装乐高积木怎么办?也许俺比较孤陋寡闻,看到的消极观点多。比如这里,还有这里。积极的观点少。像云风那样的铁杆编程迷更为罕见。嘿嘿,我没有答案。前天重读Frederick P. Brooks的《没有银弹》,有点感想而已。
《没有银弹》的中心思想是软件开发的困难分为两类。一类是暂时困难(accidental difficulty) ,另一类是本质困难(essential difficulty)。暂时困难可以通过技术的进步来解决。比如说检查句法错误就是暂时困难,写出绘制窗口的代码也是暂时困难。现代IDE基本解决了这些问题。而本质困难没有工具或技术可以消除。B老大争辩道,软件的本质是一堆互相作用的抽象结构:数据,算法,关系,函数调用。。。这些抽象结构应该尽量独立于表现它们的具体形式。所以说,软件编程的本质困难在于写出这些抽象结构的规范,设计这些抽象结构,和测试这些结构的正确性。注意哈。B老大说,如果上述判断正确,那么世上便没有银弹。幸好,到目前为止B老大的判断颠扑不破。
银弹和我们的职业发展有什么相干?很简单:我们得把时间用于学习解决本质困难。新技术给高手带来方便。菜鸟们却不用指望被新技术拯救。沿用以前的比喻,一流的摄影师不会因为相机的更新换代而丢掉饭碗,反而可能借助先进技术留下传世佳作。因为摄影的本质困难,还是摄影师的艺术感觉。热门技术也就等于相机。不停追新,学习这个框架,那个软件,好比成天钻研不同相机的说明书。而热门技术后的来龙去脉,才好比摄影技术。为什么推出这个框架?它解决了什么其它框架不能解决的问题?它在哪里适用?它在哪里不适用?它用了什么新的设计?它改进了哪些旧的设计?Why is forever. 和朋友聊天时提到Steve McConnell的《Professional Software Development》里面引了一个调查,说软件开发技术的半衰期20年。也就是说20年后我们现在知识里一半的东西过时。相当不坏。朋友打趣道:“应该说20年后IT界一半的技术过时,我们学的过时技术远远超过这个比例。具体到某人,很可能5年他就废了”。话虽悲观,但可见选择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学习本质技艺(技术迟早过时,技艺却常用长新)还有一好处,就是不用看着自己心爱的技术受到挑战的时候干嚎。C/C++过时就过时了呗,只要有其它的系统编程语言。Java倒了就倒了呗,未必我不能用.NET?Ruby昙花一现又如何。如果用得不爽,换到其它动态语言就是了。J2EE被废了又怎样?未必我们就做不出分布系统了?这里还举了更多的例子。
一句话,只有人是真正的银弹。职业发展的目标,就是把自己变成银弹。那时候,你就不再是人,而是人弹。
项目进展有所变故
昨晚yangrh说驱动已经延期,我们项目有可能挂起,如果挂起,那要等到1月上旬才能过去,这对我们来说,还是有点不爽的,1月份能去的也就几个人了,对我们很不利,晚上请刘老师跟周部长沟通了一下,今天收到消息:由于H3设备还没有稳定,驱动也还在系统测试阶段,经过和周部长商议,决定H3组暂时不去北京,按计划在武汉完成系统测试,系统测试之后我们只负责协助解决问题,按需要派人去北京,并不会强制性的要求我们去北京。这样的变动对我们极其有利,但却要辛苦了yangrh了。
呵呵,不用离开武汉了,圣诞篮球赛、年终茶话会都可以参加了,^_^,但宝贝仔的希望泡汤了,她好希望跟我过一个圣诞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