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一上学期取得过全班第一的成绩,但是后来几个学期成绩一直徘徊在80~86分,到了大四的时候发现自己平均分接近85,处于保研边缘线上。
我比较讨厌大学的考试,我觉得大学不应该像高中那样单纯用考试来衡量学生的优劣,课程设计、课堂表现等等因素应该占据更多分数。我很早就决定,要么保研,要么就工作。如果要我在教室里面自习半年,我肯定会疯掉的。
大三下学期的后半个学期,我向组长和刘老师说明了情况,希望可以抽身出来好好搞好最后一个学期的学习,dian老师很英明,同意给我时间搞学习。
我开始了自己大学生涯唯一一段去自习教室上自习的时光。
我一直不怎么去教室自习的,我觉得上课时间多爱惜一点,下课后要做的事情就很少了。我个人对于强制性要求上自习的政策是不以为然的,大学好多事情可以做,为啥一定要待在教室里自习呢?参加社团活动、听听人文讲座、朋友聚会、打球锻炼身体……都是不错的去处。
不过那段自习的时间,还是挺充实的,可以沉下心来弄懂更多东西。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每件事情都可以做到不同的境界。我发现,大学里面真正很牛的人,不是某一方面很牛,而是学习成绩、组织能力、体育水平甚至相貌都很与众不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大学的可伸缩性、可挖掘的时间与潜力都是无限的,关键是一种态度,学要学得充实,玩要玩得尽兴,最忌讳的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经常变换不同的目标,貌似兴趣广泛,其实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做成。我的本科班上就有这样的同学,虽然聪明绝顶,但什么都想干,想做的太多,考虑的因素太多,结果反而无法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到头来,反而落后于那些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事的同学。
我属于那种比较专注的类型,我会洞察每个机会,一旦制度目标,就不顾一切的去实现。我喜欢华为的狼文化,喜欢那种投入的感觉,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实验室,投入使我陶醉,使我体会到投入的乐趣。
大三下学期的突击非常成功,我的加权第一次过了90分,这一次的成绩直接将我的加权由85以下拉到了85以上,我成功的入围了保研大名单,排名全系63,加分以后排名24(加了5分:高级程序员2分、校三好1分、计算机三级数据库1分、英语六级1分),面试之后全系排名13,胜利保上了本系研究生。面试过程中,Dian团队的课外活动经历帮了我很大的忙。
这里提醒想保研的朋友,加分是很重要的,如果学有余力,那就把能拿的证件都拿下来。
记得大三上学期加权排名出来的时候,我在系里成绩排在十几名,在保外和保内的摩擦地带徘徊。大三下学期也经历了一个和Xbull类似的保研攻坚战,经过自己的努力,如愿以偿的来到了这个崭新的空间。看着Xbull的文字,一种感慨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