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场驯养——读《小王子》有感

最近买了很多童话给儿子,自己顺便也抄起几本来读,发现有几本书好让我感动和受教。其中有一本是《小王子》。

因为太喜爱这本书,我短时间内读了两遍,他不仅是一部童话,也是一部让我们了解孩子、读懂孩子的书。小王子像极了我们的孩子,天真、有爱、简单,用直觉体验着世界,有些观点听似幼稚,但细想却简单透彻。

在孩子的世界里,大人们霸道、爱慕虚荣、忧郁、贪婪、固执,“他们没有根,风吹着他们到处跑,永远也停不下来”。小王子对大人们充满了同情,“到处奔波,他们一定受了不少苦”。

《小王子》里面介绍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驯养,驯养就是建立感情联系,我们之所以在乎某一人某一物,本质上是因为有了感情联系,有了驯养,这一人这一物就与那一人那一物有了本质区别,我们会更关心他,呵护他,甚至为之付出生命。

小王子与他那傲娇的玫瑰花,就是一场驯养。在一起的时候,傲娇的玫瑰花让小王子既爱又烦,可是离开了后,又变成了无尽的思念,最后小王子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回到她的玫瑰花身旁。这像极了父母与儿女的关系,“我有一朵花,我的玫瑰花…….我要对她负责,她很脆弱,又是那么天真,她只有四根没用的刺,却要用来对抗整个世界”,这像极了我们的孩子。

驯养是找到爱和依托的过程,如果没有驯养,就没有爱和责任,人就没有了寄托,没有了根,就只是被风吹着到处游走的孤魂野鬼。我们要感谢我们的孩子们,他们给了我们驯养他们的机会,他们让我们这辈子有了无条件的爱和寄托。

“沙漠之所以这么美,是因为某个地方藏了一口水井”;天上的星星千万颗,只有其中一颗,藏有小王子的玫瑰;世上的孩子千千万,只有几个是我们亲身驯养的。《小王子》之所以让我感动和反思,是因为我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拥有了孩子,理所当然的觉得应该教育他、管理他,不悦的时候训斥他,我没有意识到他心中也有玫瑰,没有意识到他眼中的世界,可能比我看到和想到的,更加干净透明。

我们在乎他,是因为我们有驯养,有彼此感情的联系和牵绊;我们应该尊重他,是因为他心中自有他的玫瑰;我们应该敬畏他,是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可能比我们眼中的世界更加干净透明。

写在创业四周年

我很清楚的记得,2012年的4月9日是我在趋势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我拒掉了所有的送行聚会,怀着感恩、遗憾、笃定以及一丝丝的兴奋,离开了趋势,开始了前途未卜的创业旅途。2012年我们做成了 Padgram,2013年做成了 PopU,2014年做成了 FancyKey,2015年上了新三板,其中尝试但没有成功的项目不下30个,坚持到现在,活下来,还活得不错,但其中冷暖,真的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知道。

前面两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写代码,我们从弄清楚一个功能怎么做,到把一个产品生命周期掌握,到建立敏感的市场嗅觉,到建立完整的运营体系,到整理出独特的商业模式,再到建立一套自己的方法学、公司文化,悦然心动真的是自己的孩子,一把屎一把尿养到4岁,现在他已经具备了自我意识,不再需要事无巨细的操心,但给他的每一次输入,都有可能产生深远的看不见的影响,这时候感觉自己拥有了上帝之手,可是塑造的责任令我亚历山大,我们有非常优秀的人才储备,很好的方法学,而且坚持创新,我们可以做的和认识的东西越来越宽广,做不做得出来已经不是问题,做什么成了核心问题,公司的瓶颈不在工程师、设计师、运营人员,而在于战略方向,在我——我们有了这么优秀的团队,如果最后没有成功,最大的责任在我身上,每想及此,我都无法入眠。

如果悦然心动没有成功,我会终身遗憾,创业者的连续成功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创业本身是对人的身体、心理的极大摧残,就像人一天到晚都在摇滚,会比听轻音乐更刺激,可是也累得更快、老得更快,所以我要珍惜时间,告诉自己也许这是最后一次成功的机会,断掉再来一次的念想,好好做好这一次。

创新是创业的核心,不管我们是3人、7人、17人、43人还是53人,都必须坚持创新,而且把创新提升到文化层面,成为从上到下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创新的红利是巨大的,社会的每次进步,每一家巨型公司的出现,无不从创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开始,Copy 不会赢,Follow 也不会赢,一定要比别人早一点,早太多也不行,容易扯到蛋,早一小步就够了,然后是坚定不移的执行。

什么叫坚定不移的执行?Ken 告诉我,创业路上每天都在克服两种情绪:恐惧和贪婪。这个市场的机会很多,诱惑很多,如何才能坚持?要是坚持的东西错了怎么办?放弃的可能是个大机会,也可能是个正确的开始,所谓的坚持,实则是个辩证的事情。

我命中遇到了刘老师,她点燃了我的激情和欲望,让我对自己内心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走上了创业这条路,我或许还需要另一个贵人,能打开头顶上那块天花板,给我洞见未来的力量。

又或者这种力量已经在我手上了呢?未来世界会是中国和美国主宰全球,中低端服务业会是中国服务全球的态势,中国有世界1/5的人口,而我们选择了海外市场,实则是一个比中国市场大4倍的市场,我们志不在小胜,我们不想做个小作坊,我们走上了这条路,这就是宿命。

悦然心动4岁,添添也快4岁了,他们都有了自我意识,当我们小心翼翼的对待添添的教育时,也在小心翼翼的塑造悦然心动的未来,有时候停下脚步,看看长大的儿子,多了几分忧郁的老婆,已渐渐老去的(岳)父母,还有已逾适婚适育年龄的兄弟们,当我们每天都在倡导创新、试图在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的时候,世界回敬我们的,只有永恒不变的时间。

或者这所有,都是 tears in rain 吧。

写给32岁生日

生日过去几个月了,这篇文字才能写完,各种情绪太复杂。

跨过32岁,但随后发生了好多大事情,喜忧交加,fancykey iOS被(暂时)下架、丈母娘生病、我们有了第二个孩子,以及随之而来的分身乏术。

但心情总体来说还是愉悦的,因为异常也是常态,短期的不顺利,也没把我压垮,悦然心动很稳固,我们有足够的智力应对异常。

顺境的时间,就要想到危机的到来,任何过度攫取和骄傲自满,都终会迎来惩罚,我是努力型选手,进一步要折三分,时刻得提醒自己大意不得。

我不会准备了100%才去做一件事情,虽然很多艰难,但艰难已成习惯,我想跟老婆讲的是,再艰难我们也要把孩子生下来,养大成人,原因只有一个:添添需要一个伴儿。

回顾2015,我们的团队做过很多尝试,有很多收获,也有失误。我们到底要做一家什么级别的公司?一亿美金?五亿美金?还是十亿美金?谁不愿意万众瞩目?谁不愿意改变世界?谁不愿意当独角兽?

方向和努力同等重要,2015我们曾经非常非常非常想去做十亿美金的公司,为此我们聊了很多投资人,研究了很多big方向,直到10月份,我才醒悟,最big的方向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方向,我们所热爱和擅长的东西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A轮及以后的投资人,如果他没有创过业,是非常容易误导人的,因为他们眼里只有独角兽,只有资本市场的热点,除此之外的事情都没有价值。

人类以高等生物自居,人们在制造热点、追求荣耀,昨天转型移动,今天混战O2O,明天追求VR,我们每天都在追寻,可是我们的生活更好了吗?我们更快乐了吗?岁月在碾压我们的身体,把我们化为灰烬后,我们会留下什么?而留下什么又是否重要?

我们应该更均衡一点,疯狂的追求之后,有一天可以取得阶段性成果;在不断进步的同时,能够多念及落后的好处;我们是为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和生活,不是仅仅为了证明自己曾经存在和活着。

接下来,要多跟创业者在一起交流。

儿子3岁,悦然心动3年

儿子忧郁的眼神望着我,双脚夹着我的腰,双手搂着我的臂膀,挂在我身上,央求我不要去武汉。以前这种情况下,只要家人告诉他爸爸上班挣钱给他买车车,他一般就会放手,可是这次连买心爱的车车都不足以让他放弃,他说如果我去上班,他就生气。

他确实生气了,妈妈说他经常在阳台上看着远方,喃喃自语爸爸妈妈不要他了。一直没觉得儿子缺爱,从未离儿子太远,只是父爱无可替代,儿子对我的需要超出我自己的预期。儿子懂事太快,而创业的征程仍然遥远,原本打算武汉的家装修简单点,随时准备去下一个城市,可是今天我决定要在武汉好好打造一个家,给家人一个交代。

下个月儿子就满三岁了,我们的创业也将整整三年。创业就是无尽的追求,一个山头接着一个山头的跨,不进步就意味着倒退,时势在变,用户的口味也在变,选择创业,就等于选择了不安定的生活。可是我不能把自己的不安定,转嫁到家人身上,也很难转嫁到员工身上。

3年了,悦然心动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在武汉本地已经算是一流的互联网企业,但是我们与北上广深的一流、二流甚至三流的创业公司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015年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坎,我们能否从一个工作室,蜕变成一个平台级公司,关键就在今年,人说三岁看老,我不希望儿子三岁的时候缺父爱,变成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我也不希望悦然心动三岁的时候仍然看不出格局。做一个工作室,不是我们的终极梦想。

不满足,首先要保持心态的不安定,要精益求精。如果觉得我们产品已经够好了,钱已经挣得够多了,就容易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最终变成井底之蛙。

不满足,要继续保持创业公司的艰苦奋斗的节奏。连BAT公司都在坚持996(早上9点到晚上9点,周6照常工作),而我们的某些同学晚上不加班、平时不思考,这种作风简直比大公司还轻松。人家资源丰富,人员素质高,还比我们勤奋,我们有什么把握赢?

不满足,更需要极具格局观的产品作为支撑,这也是作为CEO的我完成蜕变的唯一途径。格局比努力重要,战略比战术重要,不能用战术的忙碌,掩盖战略的懒惰,如果方向不对,努力越多,错的越多。

3岁,儿子刚刚开始懂事,悦然心动只是黎明前那一束初光,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每个生活场景,机会很多,挑战很大,时不我待。我给自己一个约定,如果到35岁的时候还不能大成,我就停止创业,安心给别人去打工,还家庭以安定的生活,还儿子一个普通的父亲。

离这个时限,还有3年时间,我会拼尽全力!

2014总结

2014年其实有很多时间节点应该写点东西的,比如悦然心动2周年、31岁生日等等,结果都因为各种原因被跳过了,回头来看,很多经历都已经淡忘了,很是可惜,然而,2014年毫无疑问是创业非常关键的一年,很多思考,淡忘下来,才是精华。

创新和创业都是有方法学的

上半年我一直的疑惑是,创新和创业是否有方法论?如何判定自己的想法和策略是否能够成功?如何去开拓一个新的领域,建立一个更有想象力的业务?我们的创始团队都缺行业经验,所以之前的产品都属于通用产品,没有针对行业人群,对比之下,我们的同年级被投企业 房多多 依靠深刻的行业积累,结合建成兄在IT领域的深厚积淀,一开始就能触及到房地产行业的核心问题,高举高打,2年多的时间就已经达到了上市公司的量级,实属我等难以企及的成绩。建成兄曾经建议我把所有传统行业拉出来,然后看哪些行业存在问题,再深入进去,这是找idea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可是我们在Offline的积累几乎为0,这种办法即使能够找到idea,也很难实施(详见感悟二)。

还好读了《创新的窘境》,了解到“从边缘切入”这个概念,正好抓住了iOS 8推出输入法的契机,决定做FancyKey,并成功的做到了美国市场第一名。后来又听了KK的《失控》,发现类似《创新者的窘境》式的创新演进和衰落规律,对于创业其实非常之关键。每一家企业必将走向衰落,已经取得的优势,也是企业的桎梏,所以创业公司永远都有机会。创业企业能够颠覆大公司的关键在于创业公司可以容忍失败,创业公司在大众市场无法取代大公司,所以只能从边缘小众市场切入,最初的产品可能很不稳定、性能也不见得好,但随着技术的成熟,产品的进步,体验可以逐渐达到甚至超过原有产品的体验,同时人也在成长和变化,今天的小众,也许就是未来的大众,当小众成为大众那一天,也就是创业企业取代大公司的那一天。

企业必将走向衰亡,所以我们不用过度羡慕或者担忧BAT的辉煌,在创新规律面前,没有大公司可以幸免,基业无法长青,Nokia已经倒下,IBM、微软则在日落的边缘,创业公司无需忧虑,我们应该尽情享受现在的过程,努力思考,找到未来有可能产生颠覆性的边缘市场,迅速切入。

了解到创新和创业的规律性,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每个月必须去北上广深一次,或者思维沙龙,或者产品讨论,或者只是安静的走,安静的思考。武汉太过封闭,只有走出去,让我自己更快的进步,更多接触思维核武器,才能保证悦然心动能够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创始人是不可再生资源,创业是发挥长处,而非补足短板

我们曾经做过游戏、考虑过做教育O2O,但游戏没有成功,教育O2O甚至还没开始做就知难而退了,我们只有30左右的人,启动一个项目,仍然需要创始人去全勤投入,项目的早期90%以上取决于创始人的知识和阅历(这种情况在2015年会有改观),我们几个创始人没有行业经验,要深入到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是一个很陡峭的学习曲线,即使我们有好学之心,也无法在3-6个月内,去成长到足以领导一个创始项目的程度。

所以游戏会失败,虽然我们做出来产品,成色也不错,但我们不知道怎么推广他,我们可以去学习推广,可是在游戏这个已然红海的领域,等我们学会了,人家已经把骨头都啃光了,我们连见到汤和肉的机会都没有。至于O2O,我觉得Online在里面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根本内容还是Offline服务本身要过硬。

发挥长处,不仅体现在项目立项上,也会体现在项目实施的方方面面。没有一家公司是不缺资源的,大公司也是如此,跟别谈创业公司了。FancyKey曾经看到排名在前面的输入法主打换肤,就有犹豫是否要多招设计师,也尽快设计出更多的皮肤来与对手竞争,可是仔细思考之后发现,一方面设计师资源很难在短时间内集齐,另一方面如果过度依赖设计师资源的引进,可能反而把我们的长处——优质的工程师——的力量给忽略了。最终我们决定不在皮肤上与对手竞争,转而把自定义皮肤这个点做到极致,最终恰恰是这个点击中了用户的痛点,成为FancyKey爆发的关键力量。

我曾经担心不深入到行业,不做O2O,是否无法做出一家足够体量的公司,一度我很想引入行业力量到核心团队,但经过2014年一年的发展,我坚信只做Online的东西,也可以做出一家价值10亿美金的公司,这对于我们首次创业来说,已然是一项非常不错的成绩,用我党的话来说,这就是所谓的“道路自信”吧。

莫忘初心

2014年很多兄弟团队都拿到了融资,尤其是贝贝网拿到1亿美金,于是乎很多人会问,悦然心动2014年有没有进步?为什么迟迟没有过A轮融资?

2014年我们有很大的进步,我们挣到了足够未来3年发展的钱,还做出了FancyKey这个在美国位列第一名的输入法。资本市场的各种新闻,有时候会让我怀疑我们自己的路线是否不够有想象力,对道路不够自信,有段时间我频繁的向成功人士们取经,其中建成兄的建议最为务实——不管未来怎样,在当下,做好手上的事情,每年能够发得起奖金、带得起员工出国旅游,已然不易。当我们怀疑自己的方向时,专注于当下,是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忘了自己的创业初心。

回想初心,我原本觉得自己这次创业,能够做出一款用户量过千万的产品就已经很满意了,我的梦想团队是类似Instagram、WhatsApp这种人数很少,但非常高精尖的团队。目前来看,千万级别产品的目标已经实现,而我们的团队经过2014年的积淀,可以很自豪的说是武汉的顶级互联网团队,对照初心,我应该感到非常有成就感才对。融资的根本目的是支持企业发展,我们一边造血,一边追梦,做得得心应手,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我们都会是一家有实力、有想象力的公司。

2014年已经为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们有足够优秀的团队,有良好的现金流,可以支撑我们更快速的试错,我们将不再过度依赖创始人来启动项目,2015年我们要打造一个亿级用户的个性化工具应用矩阵,我们的梦想和初心将在2015进一步升华,我们会成功的!

周期性的困惑与自我解答

【这篇文章在德迅年会后(4月23日)就写好了,只是博客一直宕机,今天才有机会发布。。。】

很久没有休息,趁着德迅年会的时候休息一下,也是顺便整理一下自己。像我这等高龄,还每天build代码,很是怀疑自己是否在避重就轻——一个20人的团队,CEO还在每天写代码,这绝对不是一件对的事情。

小公司的战略 = 产品和人

年会上有幸听到H总的分享,老实说去年他第一次亮相年会的时候,我对他第一印象是个满嘴跑火车、做事不靠谱的人物,一年之后,他携月流水3000万、14天就能复刻一款游戏的骄人战绩,在台上主题分享“爱和责任”,已然是成功大咖的架势,很多分享点都很智慧,确实在我之上。

什么是战略?小企业是不是没有战略?H总虽然没有明说,但他给我的启发是,产品和人,就是小团队的战略。一个再庸俗的团队看起来都会很忙,一直在做各种产品,可是既没收入,产品又不惊艳,苦逼两年后,还面临关门的危险,为什么?要让一个团队忙起来是很容易的,每天都有各种idea满天飞,可是一个产品一旦立项,就要搭进去一个2-3人团队3个月时间,我们总共才20人不到,一年也就是4 * 3个月,每立一个新项目,就搭进去我们1/5的人力,所以每个项目不是简单的战术安排,而是战略选择,选择不当,几个月后又要重新选择,几轮下来,团队会很累。

而在人方面,H总对人才之尊重和追逐,几乎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公司的成功归根结底是人的成功,在人才追逐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方面。

“快”能成功,失败更快

H总回顾过去的一年,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但仍有反省某些阶段有些过度膨胀,推进速度变慢,“我们当时应该在XXXX游戏大火的时候,就把另外3款游戏就做出来,那样发展速度会更快一些”,不过反观另一位Y总的境遇,我觉得这个结论需要反观论断。

Y总的公司是我挺敬仰的公司,前几年年会都有做主题分享,他的产品是我喜欢的产品,儿童教育领域,搭上了移动和在线教育的顺风车,曾经公司人数达300多人,可惜去年裁员到只剩下60余人,考起原因,是因为拿了A轮候,产品线开得太多,但缺乏精品,每款都不错,但没有一款能秒杀对手,结果不幸成了中国商业环境下的“标杆企业”,他做什么做得可以了,别人就抄袭,并且做得比他还好,公司就这么被耗得差不多快要关门了。

对比H总和Y总,对比快慢的选择,真是值得寻味。有时候快能赢,有时候快会死,我把这种战略控制称为“节奏”,团队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冒然推进,几乎等于送死。

阶段各有不同,烦扰各有不同

这次还与另一位Y总做了深入交流,感受到公司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困惑。

这位Y总是90后,产品能力极强,未花分文推广费用,装机量已达千万,虽然收入尚未形成规模,但窃以为他找到了一个比较大的东西,如果能进一步占领用户手机,产品能够教育用户心智,未来可能无可限量。我们两个团队很相似,都是技术产品团队,缺乏行业经验,只做得了Online,Offline几乎能力为零;我们在收入上面走得更远一点,而Y总在产品上面走得更远一点;他们烦扰如何月入100万,而我烦扰BIG thing在哪里,可谓各有伤心事,我相信这是创业路上永恒伴随的烦扰——如果爱创业,这些烦扰会变成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乐在其中,而如果不是真爱,这些烦扰会让人崩溃。

有没有创新密码?

所以我很好奇创新密码到底是什么,此次年会L师兄再次做了分享,他与我们同年被投资,但去年他们的销售额就已过亿,公司刚刚拿了几千万美金投资,公司已有1100多人,直接就奔着上市去了。他做的是房地产一二手联动的营销平台,从一开始就瞄准了这个千亿规模的市场,高举高打,两年就具备了上市的雏形;反观另一位长沙的老乡Z总,他们秉承Lean Startup的做法,从发传单验证用户需求开始,目前只确定了一个搭讪交友方向,产品和具体推广措施全无,连产品的核心玩法都没确定。与L师兄深入交流此问题,挺好奇创新密码在哪里,L师兄坦言,他能高举高打,与他多年的积累和团队基因有很大关系,他们创业时,几位创始人已有千万身家,而且各自在互联网和房地产领域浸淫10年以上,创业的idea也是酝酿了一年有余,起点之高,令人发指。他觉得BIG thing的一种找法是,是把100个传统行业列出来,然后一个个看哪个可以被互联网革命掉,但是这个做法必须结合团队基因,如果团队对新领域全无所知,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这是一个战略选择。我们现在处在盈利的当口,但我们不能忘记Big thing的事情,而且应该在战略安排上,为BIG thing留出足够的人力和时间,否则只能是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做,做完一个想另一个,这条路没有尽头。

我们的旅程

【写给公司的兄弟妹妹们,也贴在这里,为了难忘的泰国之旅】

此次泰国之行,看到大家玩得很high,甚是开心,感谢Luke同学的组织,才让我们有了如此难忘的旅程。

去泰国之前,我对泰国的印象仅停留在人妖的阶段(恕本人思想太肮脏,罪过罪过),加上我们有那么多彪悍的东南亚邻邦,比如越南、菲律宾,我一直误认为泰国应该也是民风彪悍,出门带刀那种,没想到去了后,发现泰国人是如此的有礼貌、有涵养、守秩序、心态平和、热爱生活、懂得享受、95%以上都信奉佛教、对王室相当尊敬、对人妖和华人非常包容、K12教育免费、禁赌不禁色、历史上从未与其他邻邦争执也未曾被其他民族征服、与中国关系之融洽。。。种种印象,感觉非常好。

可能因为泰国自然资源丰富、旅游发达,所以过得太过安逸,“泰国人不想太多,问泰国人明天要做什么,他会答不知道”,这可能有点夸张,可是相对来说中国人的压力要大太多,从小就开始各种竞争和学习,骨子里是官本位、尊权术,幸福感比不上人家,那是必然的。

泰国人和中国人孰优孰劣,并不重要,但对我们公司来说,这样的旅行非常重要。

我们是一个国际化的团队,从第一天起我们就做的是国外市场,Luke和我都有很多海外经历,很早就有留学生做实习生,我们一直在Instagram上耕耘,借鉴了Instagram很多东西,尤其是精英化的团队建设策略。

但我们毕竟身在武汉,与北上广深尚且有差距,更何况硅谷新趋势?所以我们必须努力,让每个人都有国际化的观点和视野。看到泰国人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我们是羡慕嫉妒恨还是不屑?与人妖拍照甚至体验人妖的胸器,是否好奇这个人群的社会存在状态?泰国人不喜欢被催逼,可是面对大量旅客,还是能有条不紊的应对,是否显得很矛盾?在泰国卖假药的刑罚,比杀人还要重,是否觉得近乎喜感?天皇秀各种NB动作加上本人的不幸中招,是否彻底的挑战了你的三观和下限?

不去近身体会,道听途说是不够的,类似泰国的旅行要坚持,我们每年都要去一个不同的国家!

泰国是一次旅行、创业是一次旅程,我们走在认识他人、认识自己的路上。

写给自己的30岁

(生日那天下午就打算写篇博客的,突然发现最新的iOS 7导致Padgram出现一些bug,其实事情可大可小,但正好给了我偷懒的机会,一拖再拖,已经到了国庆的最后一天,高铁票买到了3个小时以后,逼迫自己坐下来总结心情。)

30岁让我感觉压力倍增,有种人生过半的感觉,而成功看起来仍然很遥远。我不是那种要奋斗终身的人,每天打满鸡血工作12个小时,会让我忘了工作和生命的意义,我希望有起码的财务自由,50岁后能随心所欲,专心做有影响力的事情。

创业已经进行18个月了,到10个月的时候,我们就盈利了,这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还算不错的成绩,但是随后的几个月,我们面临了增长的烦扰,这才意识到,创业的本质,是探索可持续化的商业模式;可持续化的重要特征是可规模化;风险资本的加入,是支撑探索的成本、加速探索的进程。如果我们没有拿投资,我们完全可以把Padgram作为一个兴趣爱好来做,那样我们已经可以拿到非常丰厚的回报了,但是我们已经走了风投的路,就注定要去寻找一个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因为风投追求的,不是一个兴趣爱好,而是几十倍上百倍的获利!

通过过去18个月的努力,经历了盈利,悦然心动已经走过了他1.0的时代,我们已经有了10位优秀的成员,有互补的领导团队,我们的产品和设计短板补齐了,技术积累更加扎实。我们将要进入悦然心动2.0时代,2.0时代的根本任务,是找到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我们要成为风口那只飞猪!

进入2.0时代,抉择是个煎熬,因为我们曾经那么快就盈利了,我们手上也有别人做得很成功的项目(但我们不确定自己能否做成功),我们还有500万下载用户(但他们是否是真正属于我们的用户,还未有可知),这些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包袱!

人生就是如此,从来不让你干干净净的去抉择,可是只有那些干干净净去抉择而且勇敢的去执行的人,才会成功。所以即使团队有不同声音,即使要丢掉我们已经到手的芝麻,我们还是要勇敢的去追求那只大西瓜,这是创业的使命。

做什么,不做什么,认清自己最重要。我们是工程能力超强、原始创新能力稍弱的团队;我们缺乏行业经验,进入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巨大的努力;我们了解相对深入的是篮球、母婴,可是未有找到合适切入点;我们的市场嗅觉还算灵敏,可是执行和策略比别人慢了一个身位。

认清大势也很重要。图片、社交、LBS已经成为各类产品的标配,很难把单项拿出来作为一个产品;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创业的机会点不可避免的要到具体行业中去找;大众生活领域的创业竞争会非常剧烈,小而美的、为特定人群服务的产品更适合创业,这些产品做大后可以被整合收购,也可以自营产生良好的收入。

图片方向的机会点在哪里?我们要全面转型做游戏吗?还是转入一个具体的行业?这是个难题。

当然,30岁的生活,不仅仅是创业。父母老了,儿子长大了,很多有压力。。。。

儿子一岁了

武汉太热,加上是顶楼,再加上空气污染严重,不想让添添在这里受罪。他已经回家住了快两个月了。

我能真真切切感受到他在小县城生活的快乐,胃口特别好,生活很规律,该吃吃,该睡睡,该拉拉。邻里都很喜欢他,他性格特别外向好动,经常给邻居送去香吻,大家都乐意抱他,这也给添妈、添外婆解脱好多——别忘了这家伙肥的 都超重了。

整整满一岁了,但他的认知水平还是令我吃惊,坐在坐垫上,问他坐垫上的动物,他都已经学会爬过去,用力拍坐垫,告诉你熊猫、大象、蛇分别在哪里;每次看到别人家门口的恭喜发财头像,他都会双手握拳,开始恭喜发财;邻居家的毛爷爷,他能指出来在哪里;听到音乐,就会鼓掌;他还认识墙上的青蛙、水果、十字绣(家、福字);他甚至认识邻居家是哪个门,只要问他***家在哪里,他都能指出来;翻书、拜拜、飞吻等简单动作当然更不在话下。

我知道我已经错过了他的好多细节,所以让老婆每天都给我传视频,把他的珍贵瞬间记录下来,也补过我作为爸爸的缺失。前天离开家里的时候,儿子似乎知道又要几个礼拜才能见到我,看到我背起包,拉着箱子走的时候,不舍的哭了起来,我也不禁泪涌而出。

有一天我可能会后悔错过的那么多细节。美国有很多周末爸爸,我已悄悄的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另一方面我也在想,悦然心动算不算我的另一个孩子?他刚刚也满一岁了,我是为了一个孩子,而割爱给另一个孩子,人生真的好难权衡!

今天是父亲节,明年的父亲节,大概添添会说“爸爸,节日快乐”了吧?

一万个小时的创业心态

去年的4月9日辞职,到今年的4月9日,创业已整整一年,记得早上做了个梦,梦到自己在伦敦,和Dan Colon在一起,中林和Steed当天要从中国去伦敦,我和Dan到机场去接,迎面第一句话是“Welcome to London”,正在此时,老婆把我推醒了,“儿子要吃奶了,赶紧去调牛奶”,一下把我从梦境拖回到现实。

我不禁跟老婆分享我的梦,老婆也会心一笑。英国在我们倆心中越来越遥远,但不管创业成不成功,我们笃定是会故地重游的,到时候要带上我们的小牛仔,要告诉他当年爸爸妈妈住过的小公寓在Leeds河的哪一边!

4月9日下班回家,还看到老东家在校园里贴广告,开设大数据讲座,一下想起很多故人。

一年瞬间即逝,当Luke惊叹这一年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时,自己才发现确实发生了很多事情。辞职一个月半后,获得曾老板投资;两个半月后,儿子出生;后来沉寂6个月后,产品才拿到第一个百万下载;然后是成功引入了陈国兴、贺钧等牛人加入公司;还有卖房买房啥的…

如果再来一遍,我可能还是会选择这样过这一年。30岁是个多么尴尬的年龄,如果年纪再大,精力不及,创业的梦想可能更没有希望;如果早两年出来,机会会更多,但我也就去不了英国,没有原始积累,从零开始,我无法随心所欲。

任何事情都没有办法假设,注定要去创业,就无所谓早晚,也无所谓时机合不合适,去做了,就是最好的选择。永远都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从电商、团购、App,到今年的打车应用,如果只是跟随概念,永远都只能当看客。我很开心我跳进了创业的河流,也很庆幸我们选择了Padgram,这是一个很小却很可靠的发力点;我更庆幸我们选择了小团队、低成本运作,我们不是故意要抠门,不是故意要跟大家比惨,我们只是更合理的在做事情,我们不会为了花钱而花钱。

上周去深圳参加德迅系企业年会,腾讯前MIG老大刘成敏讲到30岁要做减法,产品要做减法,要做精品,深以为然。他还推荐了硅谷的"一万个小时"理念,回来学习了一下:

作家葛拉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四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十年。这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

我曾经经常感慨自己不是幸运儿,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从来于我无关,可是最近越来越不这样看,因为我发现我得到了太多:可爱的老婆孩子、坚定无私支持我的家人、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创业团队、从天而降的天使投资、一份还算光鲜的工作经历、甚至连我现在的办公电脑,也是老东家年终晚会抽奖抽到的,我其实是个真正的lucky boy,我应该感恩,甚至做做减法,同时把十二分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一万个小时上。

如果勤奋一点,每周有效工作40个小时,每个月是160小时,我至少要认真努力5年,我为这次创业准备了三年时间,现在居然已经用掉一年了,真有时不我待的感觉。有人说创业是一条不归路,我更愿意解读为,人生需要创业的心态,不喜欢以成败论英雄,只是很享受现在的状态;不敢说为创业准备了一万个小时,但我至少有一万个小时的创业心态。